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仙设定构造5 时代(上)

2023-08-21 23:24 作者:雪ノ竹  | 我要投稿

在修仙小说中引入时代是否有必要?

大抵一旦我们引入了时代相关的设定,修仙就不成其为修仙了吧。仙这个词仿佛天然在拒绝一种变化。但我依然坚持修仙这个名号,为的是凸显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

我们知道,修仙小说里很常见的一点就是:过了几万年,世界的面貌却仍然没有一点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其理由。不如说如果真的有人在修仙世界里想象出了下一个时代的东西,反倒是令人恐惧的事情。但不说未来时代的事,过去时代呢?难道过去的时代也如同今日一样,人们也在和今天一样的体系下生存,以相同的思想修炼吗?如果对于修仙世界观来说,一切变化的根底全在于大能所悟之道,那么道这个东西究竟允不允许变化?道究竟是古已有之,还是有它的历史生成

我不知道。我们也不须要囿于其中。为什么要去设定时代?其实就是为了定位。一个时代是需要定位的。但这首先要求,这个时代不将自己视为无始无终的永恒时间,而是意识到自己充其量不过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时代将会赋予我们更广大的视野。在此我们不要求预测未来,但如能对过去的时代有所把握,想必也能对修仙小说当今的设定源起做出一番自己的思考。

迟来的阅前须知:时代设定我虽然是依托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时代进行设定的。但其实真正在进行具体设定时,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换成别的,进而自行架空出一个时代设定。在这里真正重要的只是事件与对应时代的风貌。

但是我必须事先提醒,我在进行时代设定时会偷运进来一些类似希腊神话的观念。如若不喜,可以自行剔除或者直接就不看。但私以为在处理上古史的时候脑海里如果不事先了解一点神话的那种让人惊异的神蕴,直接拿后世的,无论是道德的还是仙的观念去套,说白了还是囿于这个时代。因此参考一些神话我以为是有益的。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设定。我划分出这样五个时代:大神时代、圣人时代、王制时代、一统时代、仙道时代。

首先说大神时代和圣人时代。我们不径直开始设定这两个时代的内涵,而是先看其分界。这两个时代的分界我们放在三皇时期。(三皇我取燧人、伏羲、神农。)为什么设定在三皇时期?首先是因为三皇可以说是历史记载的起点,仅此一点便将其与大神时代划开了界限。其次,生火、画卦、尝百草,这无疑是文明的一次觉醒。而这次觉醒相应于大神时代的第一次崩溃。也就是说,万物随我取用、天地皆可去得的神人一体的状态裂解了。人们开始自主造物(生火),世界图像由太虚的空旷转化为混沌的生机(画卦),事物开始分列成类(百草)。

事物分类,人神有别,源初的大神也随之分裂为司掌专门区域的神灵。大神时代在三皇时期终结了,但神话本身会一直延续到王制时代。所以三皇这里仅仅是神话时代的第一次崩溃,很快继起的二代神便出现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是女娲神的转变。娲作为创世神,无疑本是大神。而大神,虽然被称为母神,但其实是雌雄同体的。而娲从母神转化为女神,便是神话时代第一次崩溃的结果:它的男性部分被拿走了。更何况后来还进一步演变成夫妻神呢。

具体的神话故事,由于这只是基础设定构造,我们尽量少涉及,留待各位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设定。而现在既然已经划定了分界,我们就简单说一下两个时代的具体设定。具体设定只是说简单看一下这个时期的力量来源与修炼方法,不参与具体的故事梳理。

首先大神时代。按理来说可能不需要什么力量来源,毕竟这个时期神人一体,甚至没有说出我是谁的必要。也就是说力量不来自血缘,这属于分化后的力量来源;亦不需要气,气虽然保留了天人一体感,却不含神性。或许这个时代不需要设定什么力量来源,因为力量来源与人是同一个东西。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设定这个时代:只要人还在天地之中,大神就会持续赋予他力量。但现实地看,这个时代的人们本身不需要什么特别强的力量。取天下不以力。这个时代的生灵们也只是相互借力,不需要谁有特别的强力。但是,大神时代作为源头,其越是古老就越要被后世人所抬高、比附,这样才方便从中获得改造现实的力量。因此不需要刻意去设定这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从后世来看,它就是进行赋义的,原型一样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顺便规定一下神力。先前我规定灵力为联系,法力为设定,那么神力是什么?神力就是自然,就是生命、混沌。灵力是联系是因为它囿于物我二分,神力则是人与天地根底处的自然。大神时代不存在神力,因为它不需要强力。后来的时代神力直接显现为自然。这是什么意思?可以这么去理解,自然就是可以无限燃烧的生命力与意志,根本上它只与势的涨落有关。以神力行走于世的人并不在意自己的寿命。其越是将自我从自然深处提升出来,其神力便越强。就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一样,以不动之志投身于无限中,在混沌开拓出自我的形状。看似“愚蠢”,其中却蕴含着最高的神显。

我们正式的设定从圣人时代开始。圣人时代的主体为三皇五帝时期。这个时代,与大神的崩溃同步,人可以直接获得的力量也急速减少。于是人们追求更加强烈的神显。于是圣人神道设教:将激发至极限的大神之神力保存进原型(号、器)中,以供后人取用。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历史维度。这种方法对人就出现了神性血脉。神性血脉往往与某种自然象征联系在一起。它不是自我的,而是与自然同在乃至属于自然的(怎么能拒绝人身蛇尾的女神呢);对物则制作出了神器。而神器之所以是神器,正是因为它们是在这个大神的神力尚未完全衰退的时期,通过制器得以保存住了部分神力。这不是后世单纯靠技艺或者信仰之力就能复现的东西。

在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圣人进行一些讨论。圣人和仙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圣人也如同仙人一般寿命悠长,是这样吗?这种对圣人的处理方法可能是符合“生”了,却根本违反了上古之人崇信的生生。追求个体生命的长久,这恐怕不是古人的想法。我的生命,我等的生命在后代中生生不息,这或许更符合古人的认识。对于他们来说,子承父业,子承父志,甚至子本就是父的延续与新生。父子皆是持有同一名号之人的不同世罢了。某位上古之人活了极长的年岁,或许应该将其理解为,持有此名号的人很多世都不易其志。或者也可以说,同一名号之下是将累世之人视作一个时代的人。只要冠以此名之人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就仍属于这个名号所代表的时代。

所以,配合着我对后世儒家的设定,圣人与仙人的区别在于,圣人传志,仙人保生。当然这是对于后世人来说了。古人因其小国寡民,血脉与志向未必分离。比如说,伏羲本人当然不可能一直活到后面的时代,但对于继承伏羲之血脉与志向的人,仍可以认为其配得上伏羲之名号。而继承名号之人,因其本质上的与圣人的接近,可以借名号被快速催化到与圣人接近的境界。但反过来说,随着时代的迁移,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旦其志也因此发生了偏转,传承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但名号至少还是一个从圣人那里借取力量的重要力量源。

这样,我们就为圣人时代设定了原型这个力量源以及三个应用——血脉、神器、名号。不过原型的说法是对于后世来说的。对于圣人时代的人们来说,自然神力并未完全消退,只是变得难以利用。而原型只是用来抓取自然力量涌动的线头,或者说权柄。权柄可以对过于抽象的概念直接赋予其可操作的实体,也即将其打造为神器。比如伏羲发明音乐,这种调律的权柄具现为神器就是伏羲琴。操控伏羲琴便是使用调律的权柄。或许源初的制器就是制造权柄,制作实在的器具是将其简化为修炼方法的权宜之计罢了。

综上,圣人时代的主题乃是制型。这也是为什么我将其命名为圣人时代而不是神话时代的原因。尽管这一切实际上都脱离不了神的导引,在这个时代我们也不可能从器具中完全剥离其祀神的属性。那么现在关于圣人时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二代神们究竟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代神不是简单地就自然生成的。我虽然强调过这个时期的的神灵乃是鬼神,是自然界恐怖力量的化身,但它们却是被制成的,是与制型一同生成之神。最初圣人并非为了制型而制型,毋宁说她是为了拯救日渐衰落的大神,通过制型将神显标举出来,以此继续维系住神人一体的状态。只不过这反而导致新神浮上表面而大神陷入沉默。而在制型过程中,人得到了权柄(德)而神得到了道。神即是,二代神如同道一样为脱离共同体之人指明他们的方向,并持续激发他们的斗志。

神灵并不需要信仰,这个时代的人们实际体验着神。反过来说神的存在不可滥用。神不存在,神只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道的有型化。纯粹从功利角度考虑的话,神也只是一个力量分派的工具罢了。绝大多数时候它都只是起一个增幅或削弱的作用,不必亲自下场。

圣人时代终结于颛顼,人与大神的分离在这里达到极点。但在这里分界的意义并不止于其绝地天通。王制时代始于唐尧,终于秦,其意义凸显在周。因为这里存在着神代的第二次崩溃:作为权柄的德的力量,胜过了作为神的道的力量。这就致使君主贤臣更加注重以自身的德行统合众人,而不是以神的名义将国家带入命运的斗争中。于是天命被解释为其降于有德之人,而非在族群生生不息的轮回中被贯彻。

也就是说,圣人时代我们并不强调其德行。(本身原始时代怎么可能有后世的各种道德呢?)圣人时代在于开创、发明;而王制时代讲究稳定、继成。人们不再需要时刻直面荒野中的恐怖,人道兴盛起来。于是神的领域被一再压缩,其力量也日渐衰微,直到武王伐纣时矛盾被彻底引爆。神灵的力量再也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人间只剩下作为非神之神的天道。至此绝地天通超额完成,人间再也没有可以直接活动的神,只留下一种神秘的感应还在思念着那个神行走于大地之上的时代。而秦的万世无穷的皇帝传承也无法唤回生生之神的降临,最终仍是被天道所打败。至此,王制时代随着二代神们一同远去了。

那么关于王制时代,我们如何设定其力量来源呢?在圣人时代的最后,神人杂处,大神的力量被用滥了。但神力钟爱于顶天立地者,只赋予唯一者,用滥就会导致其彻底消散。于是,一般人不再能够通过利用原型再激发神力,只有高层人通过绝地天通还能勉强保存一些神力。不过已经涌出的神力不会消失,只是定型成了诸事物。神不再活动于现实,神力也消退了。但圣人教化万民时在民之自然中留下的神力凝结成了灵根,这将成为新的力量源。

灵根充当了人们与物交通的中介,帮助他们沟通事物中的,由神力固化成的潜能。这潜能“杳杳冥冥,莫知其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就被命名为气了。锻炼与物交通的能力,就成了格物法;激发灵根追忆圣人之教,就成了炼气法。但此时还没有出现什么境界体系,且人们其实并不会有意去在体内存储多少多少气,而是追求通透,感受天地能量的去与来。只是,气的使用不是没有后果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神力转向气,天道便从大神的残骸中苏醒,逐步向着各个领域渗透,直到彻底取代了神灵的位置。

其次看这个时期的神力。“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圣人时代神力的获取主要看人是否合神的心意,是否走在神所应许之道上。但王制时代神力的获取只能通过国家级的仪式,通过仪式重新接通神人。只是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因为仪式乃是一国之命运系于其上的大事,它必然会调动国民的情绪。而情绪也是气的一种形式。更何况对于一国而言,国民的基本情绪会形成“风”。如果能聚合起来善加利用,对个体基本上都是降维打击,即便圣人级别也不能硬吃。只是这样将仪式的目的解释为调动国民情绪而非祈求神之准行,由道转德,天道的来临便不远了。

气、仪式,王制时代的特产还有文字。文字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不是有力,我们不妨称其为铭文。铭文最初是名号的具象化。以名号形式召唤来的古圣之力固然强大,但却难以推广。而铭文将召唤来的古圣之力稳定在其中,力量上虽然大大不如名号,但胜在使用次数多,并且能给他人使用。再后来铭文进一步演化成经文,将一个时代的力量存放进去以供后人取用。而这里也一样,从只能对在场者生效的名号走到对留待到来者的铭文,必须依靠笼罩天下的天道。毕竟限于一隅的神根本不需要这个。

由此可见,王制时代里发生着天道的来临与神的退隐。天道从大神的残骸(天地)中长出,继承了其强烈的一体同在感,与继承着族群生生不息之力的鬼神各执一端,相互角逐。因此王制时代的主题我规定为申灵。人们逐渐走向统一的风格,道归于一。而生于这个时代末尾的孔老二人是旧时代的半圣——以其无力回天,新时代的圣人——以其为后世精神塑形。

至此我们便设立好了前三个时代的框架。虽然我们现在历史的篇幅绝大多数都给了后世翻来覆去的各种事件,也就是一统时代和仙道时代兴衰史,但实际上对于文明来说真正重量级的还是圣人时代和王制时代。我们需要意来构成一种足够沉重的思想,这才不至于升上高天之时遗忘大地的意义。这也是我把前三个时代单单独成篇的意义,希望我们能够借此思索仙道时代应有的样貌。


修仙设定构造5 时代(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