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自闭症折磨孩子,更折磨父母
5岁半那年的春节,琦琦第一次被带到医院评估就收到了最坏的消息——重度自闭症。
琦琦妈妈懵了,自闭症对当时的她来说,还是个太过陌生的名词,“我们都是农村出身的,没受过高等教育,读过大学,没有接触过谁会知道。”医生的诊断让琦琦妈妈瞬间陷入巨大的茫然无措中,但她还是第一时间上网查询相关信息,立马带琦琦进行了干预。两年多的干预中,琦琦在各个机构中辗转。感统、写字、日常生活……能学的都学了,只为让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每个自闭症家长都经历过的黑暗时刻,琦琦妈妈同样经历过。谋生和照顾孩子的巨大压力同时压在肩上,让她近乎崩溃。

为了在不影响琦琦康复的情况下兼顾自己的生意,琦琦妈妈只好向前夫求助。虽然两人已经不是夫妻关系,但没有谁比他更加合适。琦琦妈妈给琦琦爸爸提供了住处和日常开支,让他带着孩子去做干预。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琦琦妈妈开玩笑。六一儿童节那天,琦琦爸爸突然吐血。接下来的半年里接连做了两次手术。重担再一次要将琦琦妈妈压垮。
“他的手术花了我不少钱,我承受不起了,琪琪也花了那么多钱,再加上工厂投了太多钱,几乎身上还欠债,所以我想前夫的父亲是中医,至少能调理一下儿子的身体。”于是,琦琦在2017年被带回老家,由爸爸和爷爷照顾。当时的琦琦妈妈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甚至萌生了以后也不想管琦琦的想法,“反正孩子本来就判给他,他一走了之,我就在这边我过自己的生活。”然而母女连心,切断了物理上的距离,却始终连着情感上的牵挂。
2019年,琦琦爸爸去世。一年后,琦琦爷爷也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一个奶奶。琦琦妈妈终于没能忍住,“我有一个理念,这个孩子如果是正常孩子,我就可以放心不管,就是因为它特殊,所以我就必须得接过来”也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琦琦的命运。
爱和陪伴,让一切向好
琦琦在老家时,生活起居并没有得到十分妥善的照顾。老人对自闭症并不了解也不重视,只管给孩子一口饭也不管她喜不喜欢。
琦琦妈妈回忆求医经历,琦琦小时候不会讲一个字,甚至一个音都没有。身为中医的爷爷却让她放心,“这个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知道吧。”

把琦琦带回身边后,琦琦妈妈考虑到费用和女儿的年龄,放弃了再去机构干预,转而制定了一系列居家训练计划。琦琦妈妈规划了课程表,上完课后就引导女儿该做饭了,顺其自然地养成了习惯。
在行为方面,她也一直规范着孩子。琦琦总是忍不住蹦跳,妈妈就告诉她,“那个漂亮姐姐模特都不蹦都不跳的,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琦琦也在努力克制,虽然还会有自我刺激,但是能控制跳一下,感觉不对劲,就停下来了,琦琦的生活在妈妈的计划中开始一点点变得有规律。
只有自闭症家长才懂的焦虑,从第一次确诊自闭症时的难以接受,到现在逐渐坦然面对,琦琦妈妈走了很长很辛苦的路。这也几乎是每一位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心路历程。在求医问诊的路上,琦琦妈妈也认识了很多家长,他们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点——焦虑。

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给了家长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却也让更多家长变得精神紧张。琦琦妈妈见过很多喜欢“对号入座”的新手父母们。“小孩子还抱在怀里,家长就说感觉平时逗孩子反应不怎么快,然后就要对孩子进行评估。”
每当这时,琦琦妈妈都会用自己的经验开导家长,“这么小的孩子很多项目都做不了,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准的,没有必要去浪费钱。与其花费这个时间还不如多陪陪他,等孩子大一点再去评估,这么小就算去干预也不能干预什么。”
在琦琦妈妈看来,家长遇到问题想快点解决的心理是正常的,但也无需对一点小小的差距就感到惊慌。如果很严重自然需要及早干预,但对于症状轻微且年龄非常小的孩子,就算两三岁发现,及时干预也能正常去上学。
同为自闭症孩子的家长,琦琦妈妈理解这些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她也知道,在疾病面前,感性总会战胜理性,这些父母们最终都还是会尝试走弯路。“人这一辈子要走的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过走,谁都替代不了。”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