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风险游戏
刚刚进入交易世界时, 通过网上检索, 常听到的一个观点就是: "交易是管理风险的游戏", “交易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掌控”. 诸如此类的, 听了之后, 感觉很正确, 很有道理, 但若是深度剖析这单独的一句话, 又感觉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难以落地形成实打实的策略. 所以, “风险游戏是什么?”, “交易究竟有没有本质一说?”, “怎么把风险游戏这个观点落地到自己的策略中?”
我的观点--风险游戏涉及两个重要行为, 即”风险制造”和”风险控制”.
无论交易还是投资, 风险的存在造就了超出无风险利率的溢出收益. 一般认为,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则一个交易系统应具备风险制造的能力, 常见的风险制造一般集中在以下策略分类中: 买入, 仓位选择, 交易品种选择, 交易周期选择, 等等. 这些为开仓做准备的行为一般都属于风险制造行为.
无论交易还是投资, 只要筹码还没兑现, 那利润就还没到手. 则一个交易系统应具备风险控制的能力, 常见的风险控制一般集中在以下策略分类中: 止损位上移, 卖出, 条件单的设定, 等等. 这些为了平仓做准备的行为一般都属于风险控制策略.
上面提出了对交易系统中策略的两种行为分类, 即"风险制造"和"风险控制". 但这对于评判交易系统, 改善交易系统还不够. 下面我们将对两种行为的内容进行分级.
{
风险制造包含: 积极的风险制造, 中性的风险制造, 消极的风险制造. 从左到右, 依次放大风险.
风险控制包含: 积极的风险控制, 中性的风险控制, 消极的风险控制. 从左到右, 依次缩小风险.
}
到目前为止, 已经将策略分为两类, 每类分为三级. 我们会发现两类的不同级别之间存在相似的作用:
积极的风险制造 ≈ 消极的风险控制;
积极的风险控制 ≈ 消极的风险制造;
中性的风险控制 ≈ 中性的风险制造;
现在可以开始尝试想办法把这个观点落地. 基于上述分类分级, 可以对交易系统中的每一策略贴标签. 我们视中性为合理(0), 视其他标签为风险厌恶(-1)或风险爱好(1)
现在提出一种计分原则: 合理=0分, 风险厌恶=-1分, 风险爱好=1分
最后我们将所有分数相加, 如果=0则说明系统风险一般, >0则说明系统风险偏高, <0则说明风险偏低.
截至目前, 我们提到了对系统内策略的分类, 分级, 以及计分方式, 以及评判交易系统风险性的界限. 我将以我的系统为例, 提出具体落地方案. 下面的内容是我从系统内策略提取出的非中性策略, 通过计分. 系统风险性得分= -1. 故本系统风险性略低, 通过截至目前的系统交易数据分析, 整体胜率较高, 盈亏比较低, 符合低风险系统的表现. 作为风险喜爱者, 我希望我的系统得分>0, 故要对以下非中性策略进行筛选和更改. 下面策略后写有"保留"的, 是我认为有必要维持的交易策略, 标有"待定"的, 是我认为有修改余地的. 涉及一些我自己规定的名词, 不影响理解.
{
1.消极的风险控制:
-上破前高型止损位只在第一层使用(保留);
2.积极的风险控制:
-第二段(下跌)下破0.382, 在上破前高之前都是待卖出状态, 卖出后回补, 重置的止损位在创新高之前不再改变(待定) ;
-回补后, 前下跌段下破0.382, 在上破前高之前都是待卖出状态(待定);
3.消极的风险制造:
-任何回补行为, 只在可操作的5min二买进行(保留);
4.积极的风险制造:
-上破型回补(保留);
Note: 1,4 和 2,3对比, 14放大风险, 23缩小风险.
}
{
对于两个待定策略有以下几种可能:
改0个:
因我想让系统风险性评分>0, 故舍去本情况.
改1个: 两种选择;
-改第一条, 也就是”第二段(下跌)下破0.382, 在上破前高之前都是待卖出状态, 卖出后回补, 重置的止损位在创新高之前不再改变(待定)”:
无论第二段下跌到何处, 只要不破止损位, 就在止损位确认的前提下把止损位上移到第二段低点, 这时候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破止损位被动卖出, 一种是创新高, 然后使用中性的主动卖出策略.
此时, 这条策略得分从-1变成1, 系统风险性评分从-1变成1.
-改第二条, 也就是”回补后, 前下跌段下破0.382, 在上破前高之前都是待卖出状态(待定)”
当下跌段不下破前下跌段低点时的回补中, 定好了重置后的止损位, 这个止损位就保持不变, 此时也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打破止损, 另一种是创新高, 使用中性的主动卖出策略.
此时, 这条策略得分从-1变成1, 系统风险性评分从-1变成1.
改2个:
由上述得: 系统评分从-1变成2.
}
至此, 由我得观点衍生的对系统风险评判的分析结束.
以上为基于交易属于风险游戏的思考与假设, 大都是写者无聊时思考的, 必然存在大量主观想法,本人认为这些观点和落地过程存在以下不足:
1.计分阶段: 以-1,0,1打分, 范围太广, 不够细致. 以不同级别的策略的数量进行累加, 以此进行系统风险评分是否合理, 两个效果相反的策略之间是否真的可以相互抵消, 它们的合力真的可以被近似为0吗.
本人认为自己的落地方法不够细致, 通过更合理的计分原则可以让落地方法更加完善和具有说服力.
2.定性阶段: 对每步策略的贴标签过程由系统制定者的主观判断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偏离合理.
这种主观判断写者认为是合理的, 无论是什么single-index market, CAPM, 等等金融相关的公式, 假设. 出发点都是主观但合理, 这也符合价格行为由人性造成. 所以这种主观保证了自己的交易系统的独立性.
3.调节阶段: 以上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变或保留策略对系统进行调节, 以达成需要的胜率和盈亏比, 保证利润. 但调节就需要基础数据, 对于交易的概率性来说, 这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才可以合理的调节系统风险性, 写者认为至少需要500笔的交易数据才能贴近合理, 进行调节. 为了保证效率, 写者认为通过使用计算机或人工回测是可以被接受的方法.
以上是写者胡乱的发散思考, 很乐于接受任何人的批判性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