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传>读书笔记
因为在这里,荣誉和勇敢才是高贵的证明。
//法国大革命时期
艰难的时光令人变得现实,
他对个人自由的感觉就是如此强烈。
普鲁塔克描写的许多伟人,尤其是罗马英雄的生平,令男孩热血沸腾,神往不已!
[2]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约120):对16——19世纪初的欧洲影响最大的古典作家之一。一生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给古希腊罗马的军人、立法者、演说家和政治家撰写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他们只不过比我有钱而已,精神上远远不如我高贵。
与此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伏尔泰、卢梭以及伟大的普鲁士国王去世前夕就解放科西嘉所写的文字。
一路上,他感到年轻的心中有三个志向:蔑视和利用那些大多没有思想却狂妄自大的人;摆脱贫穷;多多学习,以便统治别人。
想象从长期禁锢它的洞穴里钻了出来,自信、激情和骄傲应运而生。脸色苍白、胸怀大志的人们也来了,他们抢占各种事务,把那些衣着光鲜、成天泡在女人堆里的好色之徒踩在脚下”。
眼看着祖国走向毁灭却无能为力,还不得不赞美所憎恨的一切,这难道不是逃离这个世界的充分理由吗?……
生命于我已是一种负担,我没有任何享受,只感觉到痛苦……并且,由于不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切都令我无法忍受。
在沉闷的执勤中,青年时代的又一年过去了。他沉默着,等待着,专注于写作和数学。
//"写作"写出了<拿破仑法典>, "数学"计算出军队的各种花费.
只有女人们是保皇分子,这不足为奇,因为自由是个令她们相形见绌的美女。
只有强才是善的,弱意味着恶。”接着,预感再次闪耀:“真正的伟人就像流星,他们燃烧自己以照亮地球。”
生活需要分散,战斗需要团结。没有统一的指挥就无法取胜。时间就是一切!”
我的良心是我审判自己行为的法庭,它现在并无不安。所以你什么都别做,否则只会使我身败名裂。”
“幸福?”波拿巴回答说,“就是充分发挥我的才能!”
他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口吻提出抗议。他搬出还存在于胸中、尚未发生的成就,开始发号施令:“波拿巴将军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指挥炮兵,为一项又一项巨大的成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人称,钢铁般的史书风格——又是罗马式的。
展望未来,我只看到光明。即使没有光明,人也得生活在现实里。勇敢者蔑视未来。” 因为他蔑视未来,未来为他所用。同样,因为他蔑视民众,他在民众那儿也取得了成功。
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并且在此后几周里捷报频传?他的秘诀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他的年轻和健康。无论怎么骑马行进,他的身体都不会疲倦;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想睡就睡。他的脾胃能够吸收任何食物,从不挑三拣四;他的眼睛能够洞察一切,并且去粗存精。
眼望东方“欧洲不过是鼹鼠挖出的一堆土!”
//蔑视欧洲的原话
在他的第一个停战协定签订后一小时,他便以历史学家的超然态度看待此事。“我对科萨里阿城堡的进攻毫无意义,”就餐时他对战败的皮埃蒙特代表说,“而你们17日的行动非常正确。”
“只有东方才出现过庞大的帝国和巨大的变革,那可是六亿人的居住地!欧洲不过是鼹鼠挖出的一堆土!”
“科学尊重人的创造精神,艺术美化世界并把伟大的事迹传诸后世。
但他一个人待在办公室时,则任何人未经允许都不得打扰,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与所有用脑紧张者一样,他需要大量的睡眠,我经常见他在床上睡十至十一小时。
他有一种可贵的能力,随时随地都能睡,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他喜爱高强度的运动,经常骑马,虽然姿势不佳,但骑得很快。”
成功对于我们还只是狂热的想象和模糊的预感,但一个刚毅、顽强和深谋远虑的人,将会把这一切变成现实。
一切都如我预见的那样发生了,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没有感到惊讶的人。将来也会如此:凡我想要的,我都能达到。”
如果我现在死去,十个世纪后我在世界史上所占的篇幅不会超过半页!”
小说对军官们有益,但看到军官们在看小说时,他总是取笑他们。他自己依然只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莪相的作品,他喜欢那种激情。
//喜欢有热情的作品
他要布里昂朗读的,是从各处,甚至包括罗马收集来的埃及游记,普鲁塔克、荷马的作品,阿利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以及与《圣经》和孟德斯鸠一起、顺理成章地归入政治类书籍的《古兰经》。
当克莱贝尔大骂几何学,其中一位学者准备替精神世界辩护时,波拿巴作了个“算了吧”的手势,并笑着指了指角落里拿着《少年维特的烦恼》睡着了的参谋长贝尔蒂埃。
这些革命之子,伏尔泰的门徒,无论是教授还是将军,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万物是以高度理性的方式产生的,
当他把开罗一名危险的法官免职时,他在《古兰经》中找到了为此举辩解的理由:“所有的善来自神,是他让我们胜利……凡是经我辛苦劳作的,必定成功。凡是称我为朋友的,必定兴旺。凡是支持我的敌人的,必定毁灭。”
用奉承和恫吓,用宽容和诡计,用真主和剑,用一切东方式的手段,波拿巴在几个星期之后就站稳了脚跟,获得了权威。
人类让我感觉恶心。我需要休息和孤独。
载着总司令的那艘叫“米尔隆”号,之所以如此命名,为的是纪念在阿科拉之战中,以身体掩护波拿巴而中弹身亡的那个中尉。十五年后,他甚至用救命恩人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
但是,他现在的头发很平整,原来的长发不见了,显然他是要用简朴来争取民心!
人们也许会说我害怕这些将军,但没有人有权控告我们不合法。不要党派,不动武力!全体人民必须经由他们代表的投票来参与决定国家大事。不要打内战!凡是以公民的血而开始的事业,最终只会落得可耻的下场! 不过到了夜间,为了以防万一,波拿巴还是在床边放了把上了膛的手枪。
第一章岛
在我看来,拿破仑的童话恰似《约翰福音》,每个人都感到其中还隐藏着一些东西,只是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 ——歌德
第二章 溪
如此神圣的灵感总是与青春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而拿破仑就是古往今来最有创造力的人物之一。 ——歌德
第三章 江
以明晰的理智探索历史 潜心思索数个世纪, 渺小之物转瞬即逝, 唯沧海桑田历久弥新。 ——歌德
第四章海
必须再一次消灭此人!……然则世间万事自有其规律,蚁多咬死象,在接二连三的灾祸打击下,最终连拿破仑也倒下了。 ——歌德
第五章岩
末日审判到来之时,英雄拿破仑最终站在上帝的王座之前。魔鬼条陈波拿巴家族的斑斑罪状。圣父抑或圣子从王座上大声呵斥:莫用此般德意志教授的口吻,在神的双耳边聒噪不休。只有敢于向他发起进攻,才能将他送入地狱。 ——歌德
后记
歌德与拿破仑是同一时代、不同领域的天才。本书每一章都以歌德的一段话开篇。在第三章第20节,作者还详细描写了两位天才会面的情形。
在西方传统戏剧中,第五幕即是最后一幕。
//章节标题起的非常有诗意.
在这一切之上,从云端向下观望的是卢梭与伏尔泰的灵魂,卢梭目光中流露出厌恶,伏尔泰嘴角带着冷笑,而恰恰是他们的著作引发了这一切。
//他俩跟拿破仑是同时代的人.
当时他曾说:“你知道我在这世界上最欣赏什么吗?在建功立业方面,武力没有什么作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智慧和剑。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所战胜。”
这些有着聪慧头脑的人是由独裁者亲自选定的。其中有拉普拉斯。
我也是哲学家,并且深知,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该往何处去,那么他无论身处哪个国家,都不能算作有道德的正直的人。
在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听到了他灵魂深处的三个声音:对人类的藐视、对民众心理的了解以及一个外国人的批判。毕竟他是一个科西嘉人,只是将法兰西选作新的祖国。
如同他一生中所有的决定一样,是情势迫使他现在过早地作出建立帝制的决定。在他事业的关键时刻,他的人生轨迹还是如平常一样,缺乏一个按部就班地去实施的计划。当他进军意大利时,从没奢望过会当上米兰或法国的国王。当他自然而然地逐步拓展他的成就时,他登得越高,他的视野里就出现越多的景色。正如他的座右铭所说:“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的人,往往走不远。”抓住一瞬即逝的机会,是他许多行动的特点,却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在准备任何行动时都计算精准,考虑到每个细节,面临大局仍然自如应付而毫无负担,这更显示出他的天才。
欧洲冷眼旁观。看着这个通过浴血奋战的革命政体由形式到内容一步步迈入历史博物馆,它能不笑吗?
所有的人都来投奔他。不久,十二年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的人中,有一百三十人担任帝国官职。这无疑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讽刺。欧洲冷眼旁观。看着这个通过浴血奋战的革命政体由形式到内容一步步迈入历史博物馆,它能不笑吗?
在等候已久的时刻来临之际,所有人都注视着拿破仑,等待他向教皇行跪拜之礼。因为人们还从未见过拿破仑向谁下跪过。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破仑出人意表地自己拿起皇冠,转向大家,背对着教皇。他像平时一样站得笔直,在法国民众面前为自己戴上了皇冠,然后为跪在地上的夫人加冕。
//嘲笑, 所有贵族, 整个教堂
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拿破仑借机对他所模仿的正统主义礼节大肆嘲讽了一番。他甚至使教皇颜面无存,这令教皇终生难忘。
用这个极其自然的方法,他揭下了所有的面具。人们轻松地看到这位革命之子嘲笑自己的帝国。
他认为生活中还值得做的只有:扩大他的统治,使自己声名远扬,不至于在世界史上只占半页篇幅(几年前他就表示,不愿在世界史上只占半页篇幅),为头上金光闪闪的月桂花环牺牲生活,放弃享受和清闲,永不停息。
那几天,有人呈上帝国玉玺的草案,他看了一眼玉玺上那头静卧的狮子,用笔将它划去,并亲手在旁边写道:“要一只飞翔的雄鹰。”
//飞翔的翅膀, 其名曰自由. 🦅
但是拿破仑从不做梦。他鄙视众人,从不认为他们会有什么高尚的动机,因此,他一生都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用赏赐来麻痹社会机体中的危险神经,或者通过刑罚将其消灭。
现在,整个欧洲的自由精神的先锋们都已离他而去,例如拜伦,他曾很敬重拿破仑,还有贝多芬,他原本打算将自己的《英雄交响曲》献给拿破仑。
//原本
可是,想要了解军舰,就得长年待在军舰上,正如要想了解大炮,就得成天与大炮为伍一样。
他准备封锁从汉堡到塔朗托的海岸,不准英国船只进入。这样,他便可以通过贸易战消灭这个贸易大国。
直到普鲁士未向他展示最强的一面——军事,而是向他展示最弱的一面——政治时,他对它的尊敬才开始减退。
//示弱, 在拿破仑那里得不到尊重.
她是这世界上第二个对他无所求的人,他的母亲是第一个。他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女人,这个女人从不向他索取世界上的财富:宝石,宫殿,王冠,金钱。她不仅对他无所求,而且还把自己的一切给了他。
几天前在埃尔富特时,拿破仑曾经在一个大厅里跟歌德单独谈了一个小时。
两个当时最伟大的人物得以彼此观察。对话中两人并未流露出多少内心的想法,更多的只是互相敬佩。歌德从大自然中学习一切,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只能发现他所预见的图像得到证实。
但是,像拿破仑或歌德这样的天才,只需看对方一眼就能知道他的份量。
不过也许我不应该对这些事发表看法。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尊重他。” “说得好,”皇帝想道,“他比他的主子可高明多了,让我明白,他其实也知道公爵不过是头蠢驴。
这两位天才会谈所留下的令人吃惊的印象是:对会谈感兴趣的皇帝有求于诗人,却徒劳无功;而诗人却把这次谈话视为平生最伟大的会晤。理由很简单:皇帝需要这位诗人,诗人却不需要这位皇帝。拿破仑想要歌德为他著书立说,歌德则从拿破仑的举止中窥见这位天才的内心深处。因此他不必再去巴黎。
“幸运之神有如娼妓。我经常这么说。此刻,我更是深感如此。”
夜深了,却毫无睡意。“为了放松一下,我们工作吧。”
//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我从未听到过自己的心跳,直似我没有心脏,”他半带戏谑地说。中庸之道是他成功的秘诀。“大自然赐予我两项宝贵的本领:随时入梦,适度饮食……偏食的人吃的东西种类很少,可是对于喜欢吃的东西却毫不节制。暴饮暴食会使人生病,而吃得少却不会。”
当他的神经疲惫不堪的时候,他就通过热水浴来恢复。
他以为,这种神经质和他体内缓慢流淌的血液正好构成两个极端,“以我这样的神经结构,如若不是体内的血液流淌缓慢,则必有发疯之虞”。
“如果法国人民期待从我这里能获得某些好处的话”,他任执政时说,“就必须容忍我的弱点。而我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忍受屈辱。”他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可杀而不可辱。”
这种持续的思考沉淀为一种他称之为事物灵魂的东西——精确性,这种精确性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穿透力,能帮助他洞悉一切。数字化思维是他成功的部分原因,而拿破仑则将此归功于他的数学天赋。他头脑中的信息没有不重要的。成千上百的细节汇集成整个世界的架构。
他的另一种武器是他的记忆力。“我对自己的处境了若指掌。我无法记住诗词的格律,却能对军队的部署如数家珍。”这是一种实用的记忆力。虽说他的发音有些糟糕,但他能说出所有重要地名以及所有征战过的国家。据邮政大臣说,皇帝能随口说出某段路程的长度,而他却得查阅资料。
他记忆的技巧是将头脑分为若干储忆箱。“当我想中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关上一个箱子,打开另外一个箱子。这样就不会变得杂乱无章。如果要睡觉,我就关上所有箱子,如此便能安然入梦。”
他为自己选择了蜜蜂作为徽记,并重新强调说,天才就是勤奋,不懈追求,不停工作,以期拥有一切。
奥坦丝的儿子夭折后,他劝她节哀顺变:“人生就是受苦受难,但勇者不懈抗争,最终主宰自我。”
我绝少拔剑,我是用双眼,而不是武器夺取胜利。”要了解这一境界的精髓,不必懂得他战争艺术的新形式。他的生命在战前、战后和作战期间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才是唯一重要的。
瞧不起人是他的方法,荣誉和金钱是他的手段。自信心和经验使他深信: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从利益出发的。享乐、占有欲和荣损与共的家族观念使人好利。虚荣、嫉妒和野心使人好名。他没有出世超俗的动机,有的只是现实的手段。他的自负有时过于锋芒毕露而蒙上追名逐利的色彩,也实在是违反他的本意。他企图以名利引诱他人,殊不知自己的人格竟散发出更强烈的吸引力。歌德说:“拿破仑生活在理想之中,自己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矢口否认理想,却又不满任何现实,而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念。”
先是在作文中,后来在日常命令中,再后来就是三令五申地提出如下观点:“自杀就是懦弱,尤其是在困境中自杀。”曾经一度传说他在第一次逊位后企图自杀。
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是读书和口述。二十五年来,他一直没空读书。以前,他曾批阅了一个图书馆的书。现在他读些什么呢?
人就是一架可怜的机器!只是外在的皮囊各异,灵魂也不相类。谁要是看不到这点,就会犯许多错误。如果多比亚斯是布鲁图,他也许早就自尽了。如果他是伊索,现在可能已经是总督了。如果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或许会为他的枷锁祈福。但是,他只是可怜的多比亚斯,因此他只能这样一副模样,卑躬屈膝,低头干活。”
==========
//提及 "英雄" 的段落
为了反抗上天的压迫,我们在这里进行着斗争……厄运也会带来英雄之气和英雄之名。
后来,皇帝把这个奴隶从他的主人手上买了下来,并想送他回故乡,送他回自己的家园,可总督却不同意。他说:“波拿巴将军显然是想赢得这个岛上的有色人种,妄想在这里建立一个圣多明哥那样的黑人共和国。” 于是,多比亚斯,这个马来人,一个囚禁在荒岛上的奴隶,折射出皇帝的影子。
年轻的少尉生平第一次有种被了解的感觉,因为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才是他的理想。保利是第一个发现波拿巴与古罗马英雄相似的人。
多么杰出的预感,恰似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接着,他作了更清楚的表述:斯巴达是我们的典范,勇敢和力量是了不起的美德。“斯巴达人的行为是充满力量的男子汉的行为。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因而过得很快乐。只有强才是善的,弱意味着恶。”接着,预感再次闪耀:“真正的伟人就像流星,他们燃烧自己以照亮地球。”
塔尔列在《拿破仑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9月第1版)第3页中称:拿破仑“在一个小书铺里租了一间屋子,一有空就读书店老板的书”。
他那英雄的想象迫使他忘记,我们已不再生活在古典时代,哈里发和占领者也不再拥有数百万奴隶,包括非洲在内的各国人民都在觉醒。波拿巴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巨大矛盾,而且他愈迷失于其中,便愈是固执地想要把它解决。
他打开房门,沉默不语,以示其英雄气度,忍着没说出满腹的谴责之辞。在这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他一旦决定就决不后悔。第二天,她供认说自己欠了200万法郎的债务。他一言不发地付清了账。
从他出生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古代英雄的形象就占据了他的心灵。他具有发号施令的天性,这个天性决定了他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他的诗人气质则驱使他把人生的各个事件编织成传说。每次战役结束后的当晚,他就觉得这场战役已被载入史册。这台被想象力所驱动的马达,这双永远向前看的眼睛,使他总是致力于创造新的荣誉:他需要一个徽记,别人无法拥有的徽记,而这个徽记的光辉曾照耀欧洲上千年甚至两千年。
要是他明天阵亡了,这封信会表明,他英雄般的想象力最后迸发出来的依然是名誉与光荣。但今天却一如往日,拿破仑依旧将自己的命运与过去的历史相对照,正是历史上那些满怀激情的先辈激励了他的一生,驱使他走入伟大人物的行列。
但是,求死却不能死:与凯撒、克伦威尔和腓特烈大帝一样,拿破仑注定不会拥有那样痛快的、英雄般的死亡方式。像他们这样的人不仅是军事统帅,还必须完成作为民族领袖的使命,即使有时他们必须同自己的民族对抗。从此以后,他经受的打击越来越多,而每一次都具有其象征意义。
以上种种一切,并非纯粹是兴趣使然。他是在体会英雄的时刻,得到的是真正的奖赏;以上一切,曾是他早年的梦想,而现在他与他们终于可同日而语了。
因此他总是因时论事,根据情况制订对策。然而,他并不将自己的成就仅归功于这一点,而认为时事造英雄。他宣称,在路易十四年代,他至多只能做一名杜伦纳一样的元帅。
然而,与歌德相同,拿破仑不赞成梅菲斯特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说,“大多数人心中既有善因也有恶缘;有英雄之气,也有懦夫之质。这就是人的本性。教育和环境不过是后天因素”,目的仅仅只是确保本性不受诱惑。二十年来,他每天都要使用上百次这类对人心的认知。善于利用人的这种天性,成为他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所使用的手段中,最得心应手的便是人心。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为他们专辟了一个荣誉榜。他赞许德塞的冷静沉着;莫罗是本能多于天赋;拉纳起初勇猛多于指挥,但后来两者逐渐变得平衡;克莱贝尔追求荣誉是出于享受;马塞纳只有在火线上才能迸发力量;缪拉“毫无思想,却威猛无俦!他既是蠢瓜,也是英雄”!他们每个人都见识过拿破仑的怒火,然而拿破仑却不愿抛弃这些旧时的同伴。马尔蒙由于输掉了瓦格兰姆之役,被拿破仑骂得狗血喷头。然而仅一刻钟后,他又被任命为元帅。
这样一个灵魂要怎样才能和命运对抗呢?他的自信绝不允许任何人击败他,那么能够击败他的就只有命运。并非失败之后他才有这样的感觉。命运和他相伴终生,正如其他人为了生存下去需要敬畏、忠诚和信仰一般。他带着对命运的信仰,开始了他英雄般的征服。在其鼎盛之时,他感觉身披铠甲,“我的灵魂是大理石做的,闪电也无法毁灭它,甚至不能起一点作用”。另有一次,他诗意地说道:“如果我们头上的天塌了,我们用的矛尖便足以把它撑住!”
唯有悲剧才能引起他内心的共鸣,因为他比平常人付出的爱要少,所以注定要忍受悲剧性的寂寞。这是他为自负付出的代价。“生活无所谓幸福,当然也就无所谓不幸,”他有一次说道,“幸福者的生活犹如银色夜空上的黑色星星,而不幸者的生活则是闪烁在黑色夜空中上的银色星星。”然而,最能体现他孤寂内心的并非是这英雄般的图画,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发出的尘世的回音更能体现这一痛苦的心情。
他小时候没读过的书。那时世界之门对他紧闭着。他避开那些盖棺定论,而是注意搜集原始材料。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现在在他身后,世界之门又关上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材料。他是一个持怀疑论的哲学家。以前,他关心历史。可现在他研究诗人,特别是那些与他命运相似的人。他创作了一部英雄史诗,同时也试图在别的英雄史诗中寻找自己。
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伊利亚特》。有时,他会高声诵读至深夜。“我现在终于能理解荷马了,他同摩西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他是诗人、演说家、历史学家、立法者、地理学家、神学家……令人惊异的是,那些英雄行为粗暴,却思想崇高。”
高乃依和拉辛以法国的笔调描写古代英雄,三十年来这些英雄一直是他的榜样。《西拿》和《费洛克太特》他百读不厌。
他以自己的英雄将发生过的事理想化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对他来说得不偿失。他可以描述自己飞黄腾达的历史,却无法捏造事实。他在前期攻无不克,这就引出一个必然结果: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尽管如此,这部回忆录基本只记载了这位统帅叱咤风云的一面,对于全面了解拿破仑没有什么意义。人们还必须参考那些随他放逐、记录下与他谈话内容的人的回忆录。
他虽然满怀期望,也带有某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却不能掩盖他心中的失落。他沮丧、绝望。屋子里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使他情绪波动。有一次,贝特朗发起脾气来,没有来吃饭。这让皇帝一整天情绪低落:“我知道,我现在是垮了台。但这种感觉却是你们中的一个给我的。哎。”
然而这种英雄情感却没有好的下场。政治上他过高地估计了自我牺牲的价值,这救不了他的王朝。他并没有看到这最后一幕对于人们的影响。他只看见了一个军人的死。在最后的战役中,他但求一死。
他在遗嘱中宣称自己信奉罗马天主教,他生于此环境,重建了它并将永远守护它,可他的内心从来不曾接受它的教义。接着,他又想到英雄之墓的荣耀。他虽非法国人,却被全法国选为法国人。他也以法国的口吻写道:“我希望能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法国人民中间。我是如此地热爱你们。”
这就是一个垂死之人的奇思妙想。关于他生活的对话数以千计,可那些都不能如此真切地反映出他灵魂的天真。此时,这个灵魂似乎半梦半醒:他孩子似的描绘出一个英雄的世界,他的将领们与古罗马的将领们待在一起。他生活在天堂似的田园中,这里到处都谈论着大炮。
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像,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 Survey
译林出版社, 经典译林, [德国]埃米尔•路德维希, AZW3
• Question
歌德欣赏拿破仑的什么.
• Read
在上面
• Recite
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往往做不成.
人就是一架机器. 皮囊不同, 灵魂相异.
• Review
目前一段时间内, 读不动严肃的文学作品了.
全文提及 "英雄" 二字有53处.
前言, 第一章, 最后一章, 还有后记, 这些东西往往是一本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