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志·蔷薇血风录·百里途穷》
百里途穷
“旗在军在;旗亡,汝亦三五子可刎。”——百里途穷
百里途穷,是胤朝第一代唐国公,胤初八柱国之一。胤初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如猛将息虎哲原本只是毕止城中一个杀驴贩肉的屠户。百里家则世代为车夫,因为一天能赶一百里的路而闻名毕止。
百里途穷出生以前,他爹找先生起名,却吝惜钱财。先生不高兴,就起了“途穷”这样不吉利的名字。
跟随白胤起兵之后,百里途穷不是冲锋在前的勇将,却因为赶车甚至比骑兵还快,好几次在快要失败的时候把同伴救走。当时中州的小军阀和野兵多得如同四角牦牛身上的毛发,成败都在一瞬之间,而白胤因为有了百里途穷,安全得到了保证,总能从失败的局面中恢复过来。白胤手下又没有书记,就把这些活都交给为人谨慎的百里途穷,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白胤在赢得白河之战、占据平国之后,宛州的另一大国唐国也感到了威胁。为了将白胤的势力扼杀掉,唐国就派了五万大军突袭白胤。白胤的军队才经过白河的血战,元气大伤,在唐国的突击下,四里四里地撤退。白胤三次更换被射杀的坐骑,代表主将的所在移动了四次。主将尚且后撤,全军士气更是低下。前线往后败走,后援也跟着退却,眼看就是不可阻止的大溃败。
百里途穷正在后营点算伤兵与药石,营中只剩千名兵士。他听到前军溃败的消息,出营查看时,近万唐军已经到了营门前。副将心中害怕,就要降下营中的火焰蔷薇大旗,飞快逃走。百里途穷拔出佩剑,插在副将面前的土地上,说道:“现在情势危急,全军上下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溃散,正是因为营中军旗还没有倒下。如果将士们看不到竖立的大旗,局面只会不可挽回,即使三五个农夫也可斩下你我的头颅。”
百里途穷就召集营中残兵守在寨门前。他也没顶盔戴甲,只是穿着长袍、头戴书吏的方巾,一手执剑,一手高举火焰蔷薇旗,立在阵中。原本四散溃逃的残兵看到大旗没倒,就在百里途穷四周重新整队。看到首领没有退后一步,士兵们也就屹立不动。
唐军也注意到了这支残破的军队和显眼的大旗,他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百里途穷身前十丈成了新的前线。士兵劝说百里途穷把大旗交给其他人,百里途穷只是紧紧握着旗杆不说话。精锐的唐军多次冲破防线,又多次被击退。最近的一次,敌兵被射杀倒下时,手指都可摸到百里途穷的靴尖。
这样搏杀近一个对时,白胤军终于击退了唐军,而大旗在此期间,一直没有动摇。百里途穷将旗杆交给兵士,就坐倒在血污的沙场上站不起来。百里途穷本来就不是武将,因为长时间扶着这面几乎与他本人体重相等的大旗,手臂拉伤,一个月内都没法拨动算筹。以豪勇自夸的诸将见到他时,都面有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