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学基础知识 | 等待戈多

2022-07-20 09:46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上期回顾

艺术学基础知识 | 苍蝇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3 年进入当地最著名的三一学院,学习法语和意大利语,1927年获艺术学士学位,1928年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两年后返回三一学院继续教职,后因无法忍受日常的社会交往而辞职,开始了漫游生活,从都柏林到伦敦到巴黎,写了短篇小说集《多刺少踢》、诗集《回声之骨与其他沉淀物》 (1935)、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1945 年巴黎解放后,他重回巴黎,这标志着他-一生最富成果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用法语写成。剧作有《埃琉瑟里亚》(大战结束后不久写成,至今未上演)、《等待戈多》(1952)、《终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3)等,长篇小说有《莫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者》以及未曾发表的《默斯埃与卡米埃》,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目的的小说和散文》。20世纪50年代后,他也用英语创作了一些剧作,如《克拉普最后一盘录音带》、《凡跌倒的》、《余烬》等,以及小说《如此情况》。


他的剧作反映出他的戏剧观念:利用简单的直观形象,在舞台上“写出”或“演出”一首诗,而不是叙述一个故事,他强调的是剧本提供的直观形象的纯粹性,他的戏剧可以被称为“抒情诗戏剧”。


等待戈多



内容梗概

第一幕

黄昏,乡间的小路旁,弗拉季米尔正坐在土墩上脱靴子,爱斯特拉冈走过来和他闲聊。他们前言不搭后语地谈着,还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玩帽子、脱靴子、吃胡萝卜、啃鸡骨头、拉裤子等等。他们一会儿谈到要为自己的出身忏悔,一会 儿又想到要去死海度蜜月, 突然又讲起了《福音书》。他们究竟来干什么?弗拉季米尔说咱们在“等待戈多”。

戈多没来,却来了波卓和幸运儿。他们把波卓当成戈多,原来他们跟苦苦等待的戈多素不相识。

戈多没有等到,却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他们: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于是他们盼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第二幕

第二天,还是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仅有的差异是那光秃秃的树上一夜间 竟然长出四五片树叶。

爱斯特拉冈激动地上台,发疯似的来回走动,偶尔停住脚步,从地上捡起一只靴子,闻闻、看看,露出厌恶的神情,又放回原处,继续来回走动。突然他大声 唱道:“一只狗来到厨房,偷走一小块面包。……”一遍又遍地重复。

弗拉季米尔赤着脚,低着头走来,他同爱斯特拉冈互相注视了好一会儿,突然拥抱。他们再次走到一起,为了相同的目的:等待戈多。

昨天他们讲了一晚上空话 ,像做了一晚上噩梦,而今天则是恶梦的继续,但连空话也说得少了,更多的是沉默,长久的沉默。他们并没有什么话可说,说话只是为了“不想”和“不听”。他们对现实生活腻烦透了,大吼大叫来消磨时间,排遣烦恼。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爱斯特拉冈问波卓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波卓勃然大怒:“你干吗老用你那混账的时间来折磨我,这 是十分卑鄙的!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会诞生,有一天我们会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 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戈多的使者又来传话:戈多明晚准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人想要离开这里,想去上吊,但是他们既不能走,又不能死。因为还得等待戈多。只要戈多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等待戈多



剧作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主要作品,也是荒诞派戏剧中有代表性的部剧作。它的问世对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流派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贝克特试图在这个剧本中表现宇宙及人的存在状况的荒诞感。他认为外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剧中世界只是一个长着光秃秃的树的荒原。人在这个境界中处于孤独无助恐怖幻灭而又对自身的状况无能为力的狼狈境地。然而他们仍支持自己在希望的微光中等待。可是正如剧中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一样,无论怎样等待也等不来那缥缈的希望一一戈多。

这个剧本的结局虽然不是传统的悲剧结局,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悲剧。自古希腊以来,悲剧所表现的人们主观愿望和无情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的艺术特征,在剧中人物身上有着鲜明的反映。但是古希腊人对于生活所持的肯定态度,他们为生活理想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及其鼓舞人心的乐观精神,在《等待戈多》里却不复存在了。他所表现的种种寓言式的思想观点,都是缺乏积极的社会意义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戈多的行为在剧本结束时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可以肯定,不管等待多久,他们是不会有较好的结局的。

艺术学基础知识 | 等待戈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