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耳机与逻辑思维

引子
“我不相信你,因为你的言论太过主观”,“你是做音响的,所以才说耳机不好”,“你就是做音响的,讲耳机怎么可能专业”,“鬼斧神工就是个售后焊烙铁的维修工”,“鬼斧神工是厂商的人,他说话能信?”,“讲个笑话,知乎HiFi”。
这些是我最常见到的评论。虽然我不是做音响的,我是做主观评价和调音的,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以后我不做声学行业了,去大街上扫地了,我写过的文章中,描述“crosstalk对耳机和音箱的影响”,“HRTF曲线与耳机的关系”,“人耳听觉特性”,“什么是soundstage和image”这些东西会不会就像被施了魔法咒语一样失效了?
会不会因为我去扫大街了,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扬声器设计手册等声学书籍上面的所有公式就因此失效了呢?
会不会这些理论不发在某吧某坛发在知乎上就会失效了?
我想这是每一个有开篇第一段中言论的人值得思考的。


一 很多人都在用这款耳机
我:不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评价,铁三角M50X都是一款辣鸡耳机
某些人:你怎么能这样说?某某明星在用这款耳机,某某乐队在用这款耳机,某某录音师在用这款耳机?
试问有没有一个这样的人,耳机只要戴到他的头上,音质就会变好,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上的所有公式就会像被施了魔法咒语一样失效,耳机单元的TS参数也会瞬间突变,全人类的听觉系统瞬间变异?

任何人使用一款耳机,都不会改变这个耳机本身的好与坏,决定耳机本身好坏的是TS参数、腔体设计、耳罩设计和最终的测试结果。
二 你的耳机像四川菜
网友A:我怎么越想看越觉得不对劲呢,耳机音响作为回放系统,当然是越保真越好了,会有人故意去买一块有明显色偏的屏幕吗?
网友B:我也觉着不对劲。拿吃饭来说,难道不应该吃食材的本味吗?四川人居然喜欢吃麻?湖南人居然喜欢吃辣?江浙人居然喜欢吃甜?这些人太奇怪了!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大佬有没有写过SCI或者EI,如果在一篇声学类的paper的principle里加一段“我也觉着不对劲。拿吃饭来说,难道不应该吃食材的本味吗?四川人居然喜欢吃麻?湖南人居然喜欢吃辣?江浙人居然喜欢吃甜?这些人太奇怪了!”,审稿人和评委会怎么想?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不同的人不会因为喜欢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喜欢不同的耳机至少是有人做过实验去验证的。
难道人们喜欢吃什么菜和喜欢什么耳机之间存在量子纠缠?
要是类比也是人们喜欢不同的菜和喜欢不同的音乐吧。
或者再类比一个,人们喜欢不同的电影和照片,但是这和显示器有什么关系?有人喜欢黑白的显示器?偏红偏绿的?
因为人们喜欢不同口味的菜,所以人们喜欢不同耳机?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即便人们喜欢不同的耳机也是和HRTF以及之前的听觉适应性相关,和喜欢不同的音乐真的存在必然联系?
因为大奥卖的贵所以大奥就有正确的声场?
因为耳机是用来听的,所以数据不重要?
因为眼睛是戴来用的,所以配眼镜的时候看感觉,不需要验光?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
三 XX公司不做HiFi产品
我:电力声模型。。。
某人:XX公司不做HiFi产品
我:被动辐射器的原理
某人:XX公司被收购了





四 几千上万的耳机和一两千的耳机有很大区别
两个耳机有区别,所以贵的那个好。
五 你这是在搞一言堂
其实我真不明白什么是一言堂。如果声学和心理声学的理论是一言堂的话,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傅立叶的傅立叶变换是不是也是一言堂?
声学作为五大基础物理学科之一,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模棱两可的事情?
是不是1+1=2也是一言堂,我们要接纳更多的声音,1+1=3、1+1=4也是合理的?
六 XX品牌的官网是这样说的
XX官网也强调了其“录音室录音与混音”以及“DJ和trackmaker使用”的情况。
这个我实在不想再说什么了,你们懂我意思就好。
不说了,我要去扫大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