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么喝酒不容易醉呢?

2019-04-22 21:22 作者:biokiwi  | 我要投稿



但是有时候也会遇到需要小酌一杯的场合,那怎么样才能尽量避免醉酒的状态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喝醉是指什么?

实际上,喝醉或醉酒就是指酒精中毒,是由于最近饮用乙醇(酒精)引起的不好的行为和身体上的影响。

▲ 协调性差或行走困难都属于醉酒的症状(图源网络)

较低剂量的酒精中毒症状包括轻度镇静和协调性差等。

在较高剂量的酒精中毒时,可能会出现言语不清,行走困难和呕吐等症状。

▲ “喝到吐”似乎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到(图源网络)

当酒精中毒达到某个极端剂量,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昏迷或死亡。并发症还可能包括癫痫发作,吸入性肺炎,包括自杀在内的受伤情况和低血糖等。

从法律上讲,酒精中毒通常被定义为血液酒精浓度(BAC)大于5.4-17.4 mmol / L(25-80 mg / dL或0.025-0.080%),一般可以通过血液或呼气测试来测量。

▲ 212mg/dL属于酒精中毒(老司机们应该很熟悉这个了)(图源网络)

通常情况下,酒精被正常肝脏代谢,每小时约8克纯乙醇。但对于“异常”的肝脏,如患有肝炎,肝硬化,胆囊疾病和癌症等病症的人的肝脏,可能会导致对于乙醇比较慢的代谢速率。

在人体内,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ADH)代谢为乙醛,其存在于包括胃粘膜在内的许多组织中。

乙醛通过乙醛脱氢酶(ALDH)代谢为乙酸,乙醛脱氢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

肌肉细胞利用乙酰辅酶A合成酶将乙酸盐转化为乙酰辅酶A,然后乙酰辅酶A用于柠檬酸循环(糖类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产生能量)。

▲ 乙醇的代谢过程(图源网络)

不同人之间肠胃等消化器官对酒精的吸收能力差异,肝对于酒精的代谢速率(各类酶的表达量和效率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于酒精的耐受程度以及醉酒程度的差异。

然后我们言归正传,在不得不喝酒的时候,怎么样做能够尽量避免过多的酒精中毒呢?我们来看看大家口口相传的一些“秘诀”是否真的有效。

最为有效的依旧是不喝或者少喝,这样你摄入的酒精较少,酒精中毒所产生的影响和伤害也会比较小。

▲ 面对酒精学会说“不”(图源:unsplash)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喝酒前摄入一些干酵母或酵母提取物,因为内含乙醇脱氢酶(ADH),能够帮助降解乙醇。、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摄入的ADH在消化道中(尤其是胃里较低的pH环境)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而且酵母会优先选择降解糖类而不是乙醇。

▲ ADH-蛋白结构简图(图源网络)

最多的说法是酒前要先吃点东西。

的确空腹饮酒时,大量酒精会直接接触并损伤消化道内壁(如胃黏膜)以及血管等;不仅如此,如果胃内无食物缓解,酒就会直接刺激、侵蚀胃粘膜与肌层,破坏胃酸,抑制胃肠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缓胃肠蠕动,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呆滞、便秘。

同时,空腹喝酒容易使酒精成份快速吸收,对大脑、神经、肌肉、心、肝、肾等脏器和组织影响较大,能导致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

▲ (图源:unsplash)

那吃什么比较合适呢?

首先推荐的是富含淀粉的食物,比如米饭、土豆等等。淀粉类食物当中的大分子能和乙醇发生结合,对胃部形成保护,从而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

另一方面,酒精还能通过进入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当中,形成“包含物”,使得酒精在胃部的停留时间更加长久,达到延缓小肠等部位酒精吸收的效果。

▲ (图源网络)

此外,还可以是:

牛奶或酸奶,质粘稠,往往还加入植物胶增稠剂,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有利稀释酒精,并延缓酒精的吸收。乳制品其中含有增稠剂,也有一定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富含果胶类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山楂,菜花,南瓜之类。这类食品中的果胶也有延缓酒精吸收的作用,而且这些食品含有丰富的水分,能帮助稀释酒精。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粮,奶类,蛋黄,菇类等;能够协助酒精在肝脏中的代谢过程。

▲ VB12(图源网络)

但是吃东西,可不要喝饮料,或者混着啤酒喝。

碳酸饮料含有很多二氧化碳,会刺激胃壁,加速胃排空的速度,迫使酒精进入小肠,从而加快吸********等脏器的负担,所以酒不要与带气饮料混合摄入

▲ (图源网络)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同时饮用啤酒和其他高浓度酒时, 啤酒中的二氧化碳也会加速酒精吸收,体内酒精浓度会迅速升高。

除此之外,造成混着喝更容易醉的原因还有啤酒中含有组胺和绿原酸等物质,这些都会加速酒精的吸收


无论哪一种酒,适度饮酒量都是以酒精摄入量为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则不超过15g酒精。

简单来说,以男性为例,换算成常见的酒类大概为啤酒750ml,38度白酒75ml,而女性大概是450ml啤酒和45ml白酒。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如果大家有什么其他的办法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提出讨论哦!


最后一点要提醒大家: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喝酒又开车,亲人两行泪!


参考来源:

  • Jung, YC; Namkoong, K (2014).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poisoning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25. pp. 115–21.

  • Alcohol Toxicity and Withdrawal". Merck Manuals Professional Edition. Retrieved 24 May 2018.

  • en.wikipedia.org/wiki/A

  • npr.org/sections/thesal


怎么喝酒不容易醉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