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聊的实践报告
# 关于群聊的实践报告
## 设计的初衷
随着自媒体账号的上升期,必然存在粉丝与博主沟通的需求,博主也需要寻求私域流量的变现与高频沟通,因此会建立群聊。
## 过程中观察
伴随着群的兴起,通常,开头的人都是硬核粉丝,也就是种子用户,会贡献许多对于社区和博主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启发博主的创作。
而后来涌入的用户,大多是跟风与围观的心态,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进来,随之失望的离开。
这个周期根据群主的管理能力来决定。能否延长到足够久。
对于群管理,人的能力与精力是有限的,于是通常需要引入管理员。
而管理员的管理,则存在盲区,因为管理员无法100%的和群主同步思维,甚至群主本身也有思维误差。
理论上,通过不断的沟通,可以将这种管理达到一种境界,但,博主的本质是一个输入知识然后输出内容的人型电脑,粉丝的聚集根本原因,并不是希望看到大量的冗杂信息和生活的鸡零狗碎,他们需要的是高密度的知识和满足感。
知识型博主与生活型博主的区别即在于此,知识型博主是幕后的人,他甚至不需要有实体形象和脸部露出。
而生活型博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足够多的群和私域流量来完成它的商业机会,因此这些信息中掺杂商业带货是顺理成章的事,品牌商户也乐见于此。
## 最终的消亡
知识型博主需要的是足够集中的精神能力和偶尔的灵光乍现,这些显然通过看书可以高效的获得,再不济,也有和人单聊的路径。
至于群聊,随着人数的增长,不可避免产生的内容水化和管理难度增加,对于博主都是一种挑战和精神力的消耗,这可能反过来减少博主的产出,因为博主本身的祛魅,知识型博主从无所不知的机器成为了人,他不得不开始思考转型和与人沟通来得利(倘若他就只是为了利益的话)。
而通过不断的与人沟通,寻求所谓的“共识”,博主愈加感受到这种“沟通”的低效与虚无。
分明可以通过阅读与主题型检索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认知,为什么要和一群人聊天来获得一堆琐碎的,无逻辑的,难辨真伪的碎片?
为了收获一堆表情包和流行梗?为了获得不断的参与到管理的权力欲望?
还是说,一如福柯的环形监狱理论,粉丝群的建立,反向塑造和约束了博主本身的自由行为?博主成为了不能被说,也不能轻易说的“偶像”。
这或许是与非盈利类博主的初衷最大的背道而驰。
于是,群聊的退出成为了博主必然的行为,因为这是个无限注入精神力的无底洞,一如一位友人所描述的那样。
做博主的理想境界是成为拍立得,而不是数码相机,最需要的是专注于拍摄的凝视与情感的释放凝结成的“作品”,而那块频繁打扰人回看的液晶屏,或许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