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趋同性分析(论文版)
组织趋同性分析
The Organizational Convergence Analysis
宋冯艳 Song Fengyan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1100)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局下,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文章从对组织理论发展的研究着手,分析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制度要求以及市场竞争趋于完全性。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ends to be same.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rganiz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It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convergence is the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 组织理论;组织趋同;环境;制度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theory;organizational convergence;environment;system
中图分类号:F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1)04-0272-03
0 引言
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组织结构的 设计也随着组织理论的丰富而进步。一个世纪前管理学者们认识到 了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并开始进行研究。但真正对组织拥有比较成 熟的认识,还是从一战之后才开始的。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源自不 同的经济形态,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根据权 变的组织理论,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
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 层次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是对古典组织理论的修正,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他们承认等级制的存在,研究权力关系和权威问题,追求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研究了组织内部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
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了设计适应自身的合适的组织结构, 忽视法规及环境等对组织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是新
我们要根据实际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点来考虑。然而,在当今社 会,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它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化而 出现的一种趋势组织趋同是指组织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采取相 同或类似的结构。本文主要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探讨 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
1 组织理论中有关趋同性研究的发展
古典组织理论中有关非正式组织等研究中人对人的影响可以让我 们看到一点点组织趋同的影子。
1.3 现代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自 20 世纪 60 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观点的组织理论流派,如系统权变理 论、群体生态论、资源依赖论、新制度主义理论。
1.3.1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
20 世纪 30 年代,尽管管理学家们对组织的问题进行过研究, 统,无论是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必须具有连续不断的投入、转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过用“组织理论”这一术语来概括他们的工 作。1937 年,厄威克与古利克的《管理科学论文集》问世,第一次正式提出“组织理论”这一概念后,各种对组织的研究才归并到“组织 理论”的名下。自从泰罗于 20 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研究之先河以来,组织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 和现代组织理论。
1.1 古典组织理论 工业时代后期,随着企业的组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等一批学者开创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理论。从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在组织结构理论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韦伯的官僚模型。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只将组织当作 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
换和产出循环,企业组织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其环境的持续性相互作 用之中,并达到动态平衡。该理论同时还强调用系统观点看组织,强 调把所有的活动联结起来实现总的目标。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 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 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1.3.2 种群生态理论 群体生态理论也叫自然选择模型,是阿尔瑞契与普费弗提出。该理论把生物学的群体生态理论应用到组织理 论分析当中,并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适 者生存的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 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
1.3.3 环境依赖理论 群体生态理论强调的是选择作用而弱化了组织行动者在决定组织命运中的作用。为此,普费弗和萨兰西克 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并强 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其实质是把组织看作是环
关系、相互影响。此外,古典理论学派仅将组织当作一个机械系统, 境关系中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资源依赖理论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特别强调对一些科学的组织原则的概括和分析, 和上面提及的群体生态理论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
认为这些组织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是相对准确的,他们坚持用科学 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来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认为组织结构可以 是机械而是单一的。而这里的单一与组织趋同有本质的差别。
1.2 新古典组织理论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偏重对动态的组织结构研究,强调组织中社会心理系统 对人行为的作用,他们坚持用一些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来解释组织 结构的变革,重视整个组织的文化特性对正式组织结构的制约作 用,重视组织成员个人的情感和需要,认为正式的组织结构的作用 是有限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等人。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波特
力量,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
适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组织结构,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理沦就是环 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主要关注组织之间权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杰弗 里和吉拉德对资源依赖理论做了最为经典的阐述。他们的研究开始 于一个简单的经验命题:所有组织都需要从他们的环境中获取必需 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物质输入、顾客、信息、投资以及行为的法律 许可和规范的合法性等。杰弗里和吉拉德认为,组织的行为大部分 情况下是对环境的约束或意图的反应.组织也不是自治的,而是经 常依赖于其他组织并在寻求各种方法来管理这些依赖性。从这种视
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 角出发,举个例子,如果组织 A 拥有超过组织 B 的权力。在某种程
————————————
作者简介:宋冯艳(1987-),女,江苏苏州人,河海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度上意味着,A 已经控制了足够多的 B 所必需资源。B 却没有其他
的可选择的渠道,且 B 没有类似的可以用来抵消 A 的这种权力的权力。组织通常都会试图管理他们的环境,以减少依赖性和不确定
性,并获取更大的行动自由和稳定性。组织也可能会通过将其他组 表 1
织的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社团的成员或那些有政治关系的人吸引进 自身的董事会,来赢得朋友、获取信息途径以及其他的资源。资源依 赖理论并不能直接就组织趋同现象做出解释,但在认识组织与环境 的关系方面,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强调的是组织如何从 获取有限资源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以及影响其他组织 或消除其他组织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借用这种视角,组织采纳某种 被广为接受的制度是否意味着其希望通过该制度或者模仿行为本
身从环境获得某种自身必需的资源呢。在组织趋同化的起初阶段, 定性程度的有效途径。模 利润高于平均水平
是因为组织采纳的制度或者引进某种制度的行为可以让组织从环 境获取某种资源,才导致其采纳该制度呢。而某种制度在趋同化过 程中的夭折,也并不意味组织通过该制度无法从环境中获得某种资
仿的这种行为不仅包括企 利润等于平均水平
业的管理制度,也包括企 利润低于平均水平
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他们 低 高
源,而是意味着这种制度对应的资源总量太少,或由于通过这种制
为让一切尽可能的出于能
图 1 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度所获得的资源无法吸引模仿者。
1.3.4 新制度组织理论 新制度组织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认为,组织不仅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中运作, 而且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所强调的制度环境是这样一种环境,其特征是通过规则和规定的精心安排,其间的单个组织要想获得环境的技术和认可,就必须服从这些规则和规定。新制度组织理论从组织的制度环境着手,以组织域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制度同观态概念来分析组织的趋同过程,强调组织在环境中的运作不仅要满足技术环境的要求以实现组织的效率。
系统权变理论、种群生态论以及环境生态论在认识组织与环境 的关系方面为我们对组织趋同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是不能直接 就这一现象做出解释。新制度理论对组织趋同的现象进行了直接细 致的解释。下面进一步进行分析。
2 组织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用三个机制,即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进一步解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强制机制是指迫使组织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制度环境的作用,如国家的法律、法令对组织的作用。在强制机制作用下,组织对制度环境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其结果只能走向趋同。模仿机制是指组织向系统中的成功组织学习,学习成功组织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战略目标。模仿机制的 一个重要条件是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组 织由于目标模糊,不知所从,为了减少组织动荡,就模仿那些成功的 组织。与强制机制相比,模仿机制中组织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 强一些,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而采取的自觉行动;社会规范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组织中的成员拥有共 同的思维和共同的观念,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把这种观念称为“共享
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总是设法让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尽量确定化,以
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下面建立一个模型(图 1)来说明。
借用 Kondra 和 Hinings 制度境环境变迁的分析框架,以组织的经营绩效作为中间变量。可以区分五种不同的组织群体(见图 1), 模型以组织的经营绩效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为纵轴,以组织对竞争环境的适应性为横轴,领导者能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绩效,它们是环境系统中的主体,在竞争中素养适应程度较高的组织者。而竞争环境适应程度较低的组织按照其运营绩效可以分为三类:失败者的运营绩效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等绩效者取得的绩效水平与顺应者大体相当;成功叛逆者的运营绩效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下面对后面三种情况分别详述之。
2.2.1 同等绩效者。一般而言,同等绩效者的地位很不稳定,同
时由于同等绩效者的业绩相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没有明显的优势, 他们会因为绩效的上升或下降而成为成功的叛逆者。行业领导者没有理由与同等绩效者采取同一策略,这种潜在风险会激励同等绩效者尽量向行业领导者靠拢。同等绩效者更有可能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
2.2.2 失败者。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失败者总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哪种情况,失败者既可以是未能及时跟上环境变迁的组织,也可能是无意间偏离竞争要求的组织,或者有可能是主动创新遭遇失败的组织,但都将面临“死亡” 的结局。失败者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如果拥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继续依靠主动创新,要么屈服于竞争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由于失败者糟糕的业绩表现,它最终也只能成为成功的叛逆者。未来的不确定性给失败组织的管理者造成巨大的压力,与失败者相伴的常常是资源的缺乏和随之而来的资源高成本。因此大部分失败者倾向于选择第二条路即改变自己,向行业中的领导者靠拢。以使自己最终摆脱困境。
观念”。正是因为组织内存在着这种共享观念,并且成为社会规范,
才导致组织的趋同性。
综上,组织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个,即制度化要 求以及市场竞争。
2.1 制度化要求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重要的是在制度环境中运行,而不仅仅是在技术环境中运行。这要求研究组织行为时不 能只考虑它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还要综合起来,多考虑它各个方 面的因素。这里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可称之为对组织的制度 化要求或者合法性要求。
制度化要求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 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这种观念和力量不仅仅指法律制度的作 用,而且包含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 的影响,它们往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组织的行为。组织在 这些制度化地约束下,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种趋同现象。受制度环境影响越强的组织,趋同现象越明显,Scott 在《组织与制度》一书不同组织受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作出研究,具体见表 1。
由表 1 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公用事业,银行,学校等受制度环境影响较强的组织,趋同现象在这些组织中也越明显。
2.2 市场竞争趋于完全性 群体生态学派强调组织在所处的环境中产生了一连串的“物竞天择”,根据市场规律,筛选出符合市场 发展,而所存留下来的是具市场竞争力、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几乎绝 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它们普遍存在的规律就是,组织差异
2.2.3 成功叛逆者。新创组织或刚进入某领域的组织常常能通过成功的创新成为成功的叛逆者。高水平的绩效是成功叛逆者的典 型特征,因为他们不存在结构方面的惯性,同时所感受到的趋同压 力也比较小,因此更加容易实现角色的转换。
虽然成功叛逆者有着业绩上的优势,但却承受着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此,成功叛逆者有两条路可以选择:①屈服于竞争环境的巨大压力,为确保长期稳定性和收益水平,转变自己的角色,成 为环境的顺应者,成为行业领导者,即使在短期内牺牲一定利益也在所不惜,追求的是更加长远的目标;②忽略竞争环境的要求,为了应对外来冲击和威胁,运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运营绩效。
而风险规避者往往采取第一条路,只有少部分选择第二条。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者,同等绩效者以
及成功叛逆者更倾向于采取策略向行业中的领导者靠拢,以规避风 险,组织趋同现象的产生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2.3 除了制度化要求和竞争之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组织趋同比如说,企业成员教育背景相似,则组织趋同性越高。当企业领导者或管理人员的教育与训练背景具有同质性,则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有类似的选择;此外,企业越依赖单一重要资源,趋同化的程度越高。 当资源稀缺或所有组织均依赖于某一种组织生存的重要资源时,因为面临相同的压力,往往会采取相同的对策,进而利用正式或非正
化程度越高,不确定性风险就越大,而在越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中, 式的手段影响权力分配以顺利取得资源。
这种趋势就越明显,此时通过模仿其它成功企业的行为是减少不确 3 结论
新时期培育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实践思考
Thinking on Practice to Foster and Inno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in New Era
吴克华 Wu Kehua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 266555)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Qingdao 266555,China)
摘要:培育和创新中华民族精神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善于把握民族精神创新的契机,弘扬中华民 族变革创新的精神传统,以全球化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精华,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Abstract: To nurture and innovate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timulate the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master the opportunity of national spirit innovation,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innovation and change, draw global perspective 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ntinue to give new content and form to the national spirit.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新
Key words: national spirit;the Chinese n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74-02
当今时代,“惟一不变的是变化”,在这个充满着竞争、变化和创新的世界上,“创新,或者死亡”,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作出的选择。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社会的 最强音。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在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完整内容,既是民族精神的 创新和丰富,也为民族精神创新提供了方向和典范。所以,要立足于 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加快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进程中推动民族 精神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状
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态。当然,在民族精神的创新与变革中,有一个一以贯之、历久弥新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全球化、网络 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和基本价值,尤其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 实践要求,把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去,把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 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民族精神的活力之源蕴含 在与时俱进的培育和创新之中。
的永恒主题,那就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创新的实践主体,调动人民群众参 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践和创新 民族精神的主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 实践活动,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 课堂和最佳载体;另一方面,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优秀精神品格和道 德品质,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并不断
第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如雷锋、王进喜、孔繁森、郑培民、许振
民族精神的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它既需要通过重新阐释赋予 传统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性内涵,更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为 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民族危亡的条 件下,具体表现为“师夷长技、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自强精神;在 五四时期,具体表现为“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革命精
超……一代代英模人物,承继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鲜明的时 代精神,树立起一座座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丰碑。培育新时代的民 族精神,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人民群 众参与的最大实践中,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群众 的首创精神,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
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则表现为“励精图治、勇于改革、振兴中华” 尚的精神塑造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亿万
的创业创新精神。所以,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必然也应该有不同 的内涵和要求。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 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先后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 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 精神、孔繁森精神、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世博精神等新的民族精神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主体。作 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和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实践者、弘扬者和创新 者,以此带动整个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状态的更新。
第三,要善于把握民族精神创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每当民
形式。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也是爱国主义激情澎湃的时刻;每当
中华民族精神更需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 秀的文化精神,理性、权利、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时代精神应该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创新的必然选择,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 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
作者简介:吴克华(1966-),女,山东莱州人,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跨文化 管理研究。
随着人们对组织结构的关注就越来越多,大家逐渐认识到组织 结构的重要性。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企业组织结 构的发展也不例外,它也需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点早在一个世纪以 前就被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认识到。沿着这条理论路线,我们对企 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对前人企业组织结构的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同化。
参考文献:
[1]陈小华.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比较分析[J].甘肃农业,2006(9):21-23. [2]周颖洁,张长立.试析西方组织理论演变的历史逻辑[J].现代管理科
学,2007(5):68~69.
[3] 吴丽民,袁山林,张襄英.组织理论演进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
发生重大历史转折事件的时候,也是民族精神高扬和创新的时机; 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也往往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如长征精神、航天精神、抗震精神等。民族精神创新的契机就蕴含在那些能够体现、激发和产生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英雄人物中,这些事件或人物往往成为民族精神的催生点和生长点。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历程中,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事件是经常出现的,如三峡工程、神舟飞天、嫦娥探月、青藏铁路建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汶川
报:社会科学版,2001(9):27-29.
[4] 丹尼尔 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赵睿,肖聿,戴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M].王凤彬,张秀萍,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象的社会学新制度解释.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11). [7]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4).
[8] 湛正群,李非.组织制度理论:研究的问题、观点与进展.现代管理科学,2006,(4).
[9] 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9-125.
[10]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