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联盟号救援发射飞船需要30,中国最快8.5天,为何差异这样大?
接驳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联盟飞船发生了泄漏事件,俄航天对外宣称发射救援飞船最快需要30天左右,而我国应急飞船发射只需要8.5天,为什么差异这样大呢?

原因有二:
第一,联盟火箭+飞船
俄罗斯的联盟MS-22飞船采用的是“联盟-2.1a”运载火箭发射,该火箭是俄罗斯的古老火箭,是一种多用途中型运载火箭,在其航天中担任重要角色。

自1966年推出以来,一直是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主力火箭,承担着民用和军用任务,几十年来,已经开发了联盟号火箭的几种变体。联盟2.1a是属于联盟2号火箭家族的最新版本之一。

MS-22任务是联盟2.1a火箭的第64次任务,也是该款项(联盟-2.1a,联盟-2.1b)139次任务。从2004年首发到现在已经发射了145次,但是由于其是液体火箭,主要以煤油和液氧为燃料,需要一定的加注时间。


再加上液体推进剂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同时又具有流动性、易泄漏的特性,因此液体火箭一般不能带着推进剂进行运输,一般是在临近发射时才向火箭贮箱进行加注。

液体燃料一旦注入就是进入了“不可逆阶段”,因此发射前光检查火箭、转场、检验火箭安全都需要三周以上时间。

即便到了加注时期,也分四个阶段:小流量加注、大流量加注、减速加注和停放补发加注。总之注入液体燃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持续到发射前几分钟,才能保障人员和火箭的安全。
再加上2022年11月期间,俄罗斯就发射了3枚联盟-2.1b火箭,库存被军方用了,再建造也需要时间。

飞船方面联盟MS是俄罗斯久负盛名的三人版本飞船,自1960年首飞以来,除了外观没怎么变,内部也多次升级,已经实现了140多次的飞行任务,在生产技术方面比较成熟。

但是,其建造的数量仍旧是“串线生产”,没有实现“并线生产”,也就是一艘一艘地造,而不是像我们神舟十六号这样一次造6艘。

所以,等到这次准备救援才发现,MS-23要执行2023年3月的任务,而新飞船还没造出来。所以即便上征用MS-23用于救援也得30天左右才能实施。

也幸好只是联盟飞船漏气,要是国际空间站发生重大危险,以现在停靠在空间站上的4座版本龙飞船的力量,很难救下7名宇航员。
现在最新消息是:2023年2月提前发射MS-23无人飞船,接回宇航员。而MS-22飞船尝试无人返回。反正这次俄航天亏了不少钱。
第二,我国长征二号+神舟飞船
我国载人航天专用组合是“神箭+神舟飞船”,其中“神箭”指的就是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飞船就是我们从“921工程”立项之后就自行设计的三代飞船。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款专门用于载人发射的火箭。从1999年首次发射至今,成功率保持100%。神舟十五号任务时,其可靠性指标已由0.97提升至0.9895,安全性指标达0.99996,是名副其实的神箭。

该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这些燃料属于常温燃料,可以提前注入,但是因其有剧毒和腐蚀性,我们一般也只在发射前注入。
现在基本流程就是在发射的前一天进行加注,把两种推进剂,氧化剂和燃烧剂加注到火箭的12个储箱里面。

神舟十五号任务时,长征二号F火箭再次进行重大升级,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表示:遥十五火箭相比上一发遥十四火箭,一共有45项的(技术)状态变化。
随着空间站即将进入运营阶段,为了更加密集的发射任务,长征二号F可以提供坚实保障。

而飞船方面变化更加明显:
第一,神舟十六号飞船开始,内部空间布局重新设计,升级了安全座椅和信息显示系统,提升现代化操作水平,同时进一步提高国产化率,预计可以达到100%;
第二,从神舟十六号飞船开始,我们再次升级“并线生产”,一次性造6艘飞船,提高制造效率;

第三,空间站运营阶段,我国建立“航班化往返系统”,这就意味着随时能出发,随时能返回。
为此咱们无论在发射还是返回的演练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提前的预案。比如神舟十四号夜间超低温返回。

最为重要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秉承“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使命,坚持“滚动备份”发射,“一主一备”,这边任务发射上去,备份任务已经伫立在发射场。
而最为关键的我国早就从技术到组织方面,实施8.5天极速救援的预备方案,并为此演练多年。

从空间站进入建造期,我们就准备了“应急救援方案”,该方案改版17次才定稿,也成为最快8.5天应急发射的“秘诀”。

其中细节不方便公布,但是负责的总师这样说:“应急救援发射是非正常情况下保证航天员生命的最后手段,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时间虽然压缩,质量绝不打折扣。”
我们老家有句谚语:“两家养牛牛要瘦,合伙撑船船会漏。”用在国际空间站上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