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

书名:《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
作者:[美]文森特·B.里奇
译者:朱刚、洪丽娜、葛飞云
出版信息: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2
书籍类别:文学-文学理论
价格:60¥

大致内容
作者提出,在尚且延续的后现代阶段,理论的复兴正在开始。理论涉及的主题和领域在进一步扩大,富有成效的批评成果不断产出,理论碎片化现象明显,但被谱系所包裹,因而仍然属于“理论”的范畴,并蓬勃发展。
在文学领域,一方面是“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反理论”的呼唤。反理论斥责的是当代理论将文学研究政治化,持这一观念的人群大多强调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对此,作者认为“反理论”之所以兴起,原因在于强调“理论”的理论家其著作写作风格缺乏清晰度和简明性,更缺少优雅。并且缺乏对形式技巧、文体学和美学的关注。但是,这不是反对理论的原因。当下,理论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同时也存在于传统学科之中,它并不意味着对文学的“抹除”。
所以,面对“理论”的复兴,作者强调“与理论同行”。这个观念的意义在于,后现代综合拼贴的各种理论和立场从一切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专业研究蔓延到日常生活。并且在其中,仍然可以进行清晰、精致的描绘。在文学阅读或者文学批评领域,一种“快乐阅读”应运而生。快乐阅读是一种非批判、轻松、天真、印象式到主观阅读法,具有快速推进、粗放、娱乐性和业余性的特点。批判性阅读应该鼓励提倡快乐阅读,同时将多层面的批评连同细读包括其中。也就是说,阅读需要个人介入,带有个人兴趣,因人而设。本书作者强调“赋权”,在多元文化下运用多元文化催生的方法为文学批评服务。最终形成意识形态批判、细读、亲近式批判、文化批判联合的批评状况。
最后,作者给出后现代理论发展的阶段:
(1)理论最初体制化,自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理论刊物大量发行
(2)理论学科化,20世纪80年代,出现大量理论书籍、课程设置。
(3)20世纪90年代,理论逐渐远离主要流派,而围绕在数十个半自主性的研究领域(如创伤研究、身体研究)
(4)企业大学作为理论的诞生地,大学鼓励创新、研究和出版。

(5)理论延续发展
(6)理论延伸向世界各地、各个民族。
其中,重要的是,后现代理论是一个“同时,而且”的状态,而非“非此即彼”。

综合评分:70(70-74为及格;75-79为一般;80-85为良好;86-89为推荐;90及以上为优秀)
由松散篇目集合成书,内容浅显随意,缺乏系统而深入的学术部分。从中可获得碎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