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前天晚上,我跟学员叶岩交流的过程中,在了解了他的最近的说话情况后,也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对于叶岩的说话变化,我是很为他感到开心的。是的,自然地说话、自信地说话、流畅地说话本就是我们最基础的平常能力而已,通过努力和训练,我们最终达到了这个结果。
但是,矫正好口吃后,别人遇到的问题,你都会遇到,或者说,你已经遇到了。比如说,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或者是和父母的关系等等。
那么,我们今天的文章我就以叶岩的困惑来聊一聊令我们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进一步来探索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1
探索原生家庭的目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触:
每次过年回家或者过节回家,跟家人小住一周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回到家的时候,父母很热情、嘘寒问暖的,那种亲切感、血脉的感动和亲的感觉非常深刻。
但是,两三天后的相处后,又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家人的盘问、比较、批评,甚至走亲戚时,在亲戚的家里,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期待”,令人头疼不已。
所以,我们会感慨:很久不回家,却想起回家;回到家后,却想逃离家。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潜意识的影响。
从心理学来讲,回家其实在经历“重回原生家庭”,黄博士说,重回原生家庭是非常难的,它很有挑战性。
因为我们原生家庭的一种强大惯性会把已经改变和成长的我们拉回到曾经的模式中。除非,父母也有改变和成长,不然,相处起来肯定会内心非常撕扯。
黄博士说,不了解原生家庭,我们就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通过了解原生家庭,来洞察自己的痛和找到走出自己痛的那条路。
可能会有人说:原生家庭是由父母建造的,那么,我们探索原生家庭,是不是在否定父母,或者把责任推给父母,怨父母?
我的回答:当然不是,每个人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认知不同而已。
要知道父母的认知有很大的一部分也是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中而来的,他们至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还没有能力改变,那是因为他们改变的认知和时机不到而已。
但是,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痛,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一定要走出这个痛,所以,我们才开始探索我们的原生家庭。
要知道,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在于分析父母正确的教育该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父母的回应是什么,父母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如果是父母能不能做到正确的教育和回应?
我们探索原生家庭,不是在否定父母、推卸责任,也不是在怨父母,而是我们通过对原生家庭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自己该如何做,来医治父母给我们带来的伤,来成长自己,免得以后自己会复制父母的行为,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走自己的路。
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对自己的负责,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也要为我们作为父母这个角色负责,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事实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格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人格会影响我们所经营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关系越近,越亲,就越容易产生冲突。
我们或许会听到这样的争吵:
一个人说:你怎么那么不讲究卫生,客厅搞得乱七八糟,厨房搞得脏兮兮,让人看得就来气!
另一个人说:你为什么总是这样要求我,我已经辛苦了一天了。如果你感觉我做的不好,你来做,你能不能不要安排我,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个人说:你为什么那么冷淡,一点温情都没有?
另一个说:你为什么那么粘人,令人窒息?
一个人说:你为什么讲话总是那么直接,让人很不舒服?
另一个说:我讲话就这样,不舒服是你的事情,你怎么那么软弱?
这些,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夫妻之间因为一些小事情一触即发。
原生家庭影响我们怎么样表达爱,感受爱;也影响我们如何处理冲突。
我们从小因为耳濡目染的缘故,在人际互动中,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学到的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严重的婚姻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常常跟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
#2
你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有的是跟自己的妈妈比较亲密一些,有的是跟自己的爸爸比较亲密一些,有的是跟两者都不亲密,有的是跟两者都亲密。
那么,我们跟他们的亲密和疏离是怎么来的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原生家庭关系图,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原生家庭。
图片
我们先看横向的亲密轴,最左边的是过度疏离,最右边的是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被烫伤,因为,温度过高;过度疏离会被冻伤,因为感受不到温暖。
我们再看纵向轴,最上面的是过度放纵,杂乱无章;最下面的是过度掌控,令人窒息、僵化。
我们会发现:过度都不好,最好的就是平衡。
这个图中间有一个圆圈,圆圈里面表明是比较健康的原生家庭,圆圈之外代表的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我们先看第一象限:
在右上限,就是亲密+放纵。它跟左下的疏离+掌控正好相反,他们得到很多的爱,但是比较缺乏界限和管教。
比如说,你在准备考研,父母及身边的其他人都很支持你,他们知道考研前的复习是多么的枯燥。所以,他们就经常劝勉不要太过度学习,要张弛有度。
所以,你在学习累的时候就会打几下游戏,慢慢地,你发现打游戏是很过瘾的,比背书、刷题有趣多了。所以,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游戏上,而不是复习上。
即便是自己的家人看到你在玩游戏,他们也理解你在放松。但,慢慢地他们发现你几乎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在游戏上而不是复习上,他们就会疑惑不解,或者告诉你哪件事情才是你最主要的。
你可能就会放下游戏去刷题,但是看着枯燥的试题,就会想着还是打游戏比较爽快,但是打完游戏后,又因没有好好花时间刷题而感觉到失落沮丧。
这是没有推迟满足感的能力。
如果,你真要学习,是可以忍下枯燥的,你还是能够学进去的。
推迟满足感的能力,应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教育、引导、培养出来的。否则,长大后,会因过度放纵而吃很多的苦,再想改变,就要有很多的付出和挑战。
第二象限:
这个图的左上限,代表着疏离+放纵的原生家庭。在这个圈外的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关怀和教导。
所以,这样的孩子心中常常有一种孤寂感,他很想跟别人建立关系,但是不知道怎样做,经常容易患得患失。
而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往两个相反的极端发展:
一个方向是:我习惯了自由,不知不觉中就可能给别人很多的空间,疏离别人,而体会不到,别人也可能需要亲密。
一个方向是:因为小时候很缺乏关注和关怀,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变得非常黏,希望弥补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的爱。
我曾经的而一位学员,我在给他矫正口吃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说话是非常少的。
后来,通过交流,我才了解,原来他是单身家庭,妈妈一手带着他和弟弟。平常妈妈说话很少的,经常是默默地流泪。
时间长了,他也变得很少说话,即便是在我们的训练中,训练能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训练改口吃,但是口吃改掉之后,我跟他交流,他的表达依旧是很少。
比如,我问: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他回答:挺好。
只有在我鼓励下多表达几句,他才去做。后来,我在跟他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才开始认识到原来不是因为怕说话说不好而说话少,而是因为当初妈妈表达少被自己认为这就是表达。
通过学习和治疗,他理解了妈妈在抚养他们兄弟二人的过程中的艰辛和孤苦,而自己把妈妈的话少而模仿了下来。
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是在左下限,是疏离+掌控。
对生长在于圆圈外的原生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什么爱,却被非常严格地要求和掌控,做什么都要完美。
我们一位学员,他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心、信任和帮助。
但是,父母却是对他要求苛刻。
比如,每次学习成绩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考不好,就会如何如何等话语胁迫。并经常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时间长了,他因心理承受的东西太多了,而出现了口吃。
他说:我从小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依靠他们,我要依靠我自己。
他是别人眼中的好同学、好孩子、好同事,总是很乐意地帮助别人。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咬着牙自己也要顶过来,一个人承担着苦痛。
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矫正口吃,也是这个原因,直到了他扛不住的时候才开始寻求别人来改变。
现在通过改变,他已经毕业了几年了,我每次跟他交流,听他讲述自己的现状,我就非常替他感到开心。
他说,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责怪父母偏心了,也不像以前那样偏执了。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治疗,开始了觉察自己和对方、学习爱、内化爱,做一个合格的丈夫、父亲和儿子。
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是在右下象限,是亲密+掌控。在这个象限成长中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从小是被关注的,不缺乏爱的。
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就很幸福了。圆圈之外,是代表着自己的言行都是备受父母过度关注的。
爱,太满了,也不好,会让人没有自由的。会界线不分的,活得非常痛苦和压抑。
比如,我的一个学员,来自湖南。他从小生长在爸爸妈妈的视线以内,他是独生子。
爸爸是教师,妈妈是医生。他整天都必须在父母的视线内活动,即便是读了大学,一天不往家里打电话,他的父母就会很焦虑,就会不断地给他打电话。
慢慢地,在大学里谈了朋友,两个人关系在别的同学眼里看起来是非常地亲密,但是他说他很痛苦,不知道是因为口吃问题还是因为其他问题。
我问:什么让你那么痛苦?
他回答:我对象说跟我在一起很累,我太黏了,可是我也曾经努力改变,我发现太难了,只要有半个小时不见面,我心里就非常的不安、焦虑。可是每次给她打电话问她在哪,在做什么,她就会发火,我们两人就会争吵。
我说:这不是口吃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后来,我们在矫正口吃中,也在给他做着心理治疗。通过学习和治疗,发展着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成熟,他开始慢慢地清楚了自己的界线,也清楚了别人的界线。
#3
我们能为原生家庭带来什么?
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伤和阻碍,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是在原生家庭中发现我们有今天这个结果的根源,而进一步的来学习和成长。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就很难去改变它在我们身上的影响。
那么,我们成长之后能够为原生家庭带来什么呢?
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来改变,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的父母跟自己一样来改变,否则我们就变成了掌控型的“父母”了。
父母愿不愿意改变,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做自己,不论改变与否。
我们之所以成长,就是能够给人所需要的正确的爱。
我们所做的就是好好地成长自己,虽然,我们不能影响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
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有爱的、智慧的原生家庭,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祝福大家,通过学习,不断地觉察、满足自己和对方的需要,我们一起走进“亲”的关系。

如果,你有口吃和成长问题;如果,它们给你带来了影响;如果,你想改掉它们,且已做好了付出的准备,可以随时找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