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经典研读(一):城市纵有百般不是,但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爱城市|张春田

(一)
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跨学科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 建筑系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文学(文学文本中的城市呈现)电影研究 文化研究
涉及的问题:
空间/视觉/景观/权力/日常生活→阅读/分析城市/
研究的目的:
解释自己的经验/情感/记忆
比较的视野:
空间环境、历史发展不同,城市的文化气质也不同,例如北京和上海的不同
或者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例如城市中“广场”的概念,从政治到消费
重要的理论家/文献:
大卫·哈维《巴黎城记》
路易斯·芒福德 关于大都会的论述
地方感:
例如段义孚,区分空间/地方 space/place
(二)
多种城市空间的研究/多种城市空间的形式/经典城市研究个案
《世纪末的维也纳》《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本雅明
对巴黎的研究 巴黎拱廊街 感知史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波德莱尔 反抒情
观察/反思/批判
对文化的敏感,对城市运作规则的把握
“漫游者”flaneur
雷蒙·威廉斯
乡村与城市
英国文学
《子夜》
按照社会史写作
吴老太爷面对资本主义的惊惶
城市的力量/欲望
交通工具
新感觉派
车,火车
张恨水/刘呐鸥
时间感 文学小说推进的形式
把握城市经验基础上的虚构/象征/寓言
(三)
张爱玲与电车
《红玫瑰和白玫瑰》
佟振保 现实和想象受挫了
王娇蕊
佟振保和王娇蕊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都凝定在相遇的空间里
《封锁》
真人和好人
《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性
马车 出门
(四)
拜物教/恋物癖
弗洛伊德-厨川白村-鲁迅
都市语境加剧了拜物教恋物癖
恋物与好奇
大卫·林奇
劳拉·穆尔维 好奇→对抗一种主导的窥视模式
西美尔 金钱 货币哲学
其他问题
身体/身体展示 感官 感性分配
福柯
新东北文学 东北文艺复兴
(五)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背景:
英国左翼传统
政治到文化,大学里面的马克思主义教学
二战后的公开大学规模加大 把文本概念普泛化
最初关注的问题:
- 性别
- 阶级
- 种族
- 族群
五十年代文化研究兴起:
伯明翰大学 文化研究中心
斯图亚特·霍尔 解码过程的不可控
用意:
争夺语词的意义 争夺流行文化的解释权
和进步运动相得益彰:
身份问题
捍卫少数权益
对文化研究的批评:
立场正确?研究变游戏?难以真正和社会联系?知识生产没有建立起框架?
大卫·洛奇《小世界》
(六)
把城市当成文本:
文学研究往更广义的世界发声,更丰富地打开文本
文化研究:理论旅行的过程
英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学者:
强调社会介入,经典与社会的观点
希望大学内部的改变
拓展文学研究的边界
大众的文化追求:
可见化,社会文化产品生产
文化研究的困境:
没有学科的知识框架
发展过程中,中心在通俗文化上
索塔尔事件
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
突破学科限制,回应社会问题
戴锦华 电影
王晓明 报纸 广告 城市空间
独立出来的:
城市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听觉文化/感官研究
(七)
文学文本与城市关系密切:
罪恶的渊源→流动的生机/欲望的正当性
直面城市 第一部全景式写上海的:《子夜》
电影与城市:
电影着力于表现城市 卓别林 资本主义批判
城市规划与设计:
雅各布森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区域研究和城市:
中国近代史研究,70-80年代北美关注城市
《中华帝国的晚期城市》
研究的方法:
很多…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脉络
双雪涛笔下的沈阳和实际的沈阳,共同构建了一种经验:90年代东北的转变 父子的冲突与谅解 侦探剧的形式 某个特定阶段带来的创伤
新南方写作:粤语闽南语 风土变化 文学 电影
(八)
符号学的取径:
罗兰·巴特
《神话学》
如何从符号的意义上理解当代文化产品
能指所指之间有 社会的指涉
神话:特定的符号与某种预想框定
人造的刻板印象
斯图亚特·霍尔
《表征》
杜瓦诺 伪纪实 照片-巴黎的浪漫化想象
研究城市里面的符号:
对城市的不同理解,表述城市,表述自我
话语权力:
福柯
符号学只是用什么符号
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符号来表述
背后有权力因素,研究知识话语背后的话语与权力
分析城市建构/城市改造/城市形象塑造背后的不同话语
空间:
现实的/纸面的
实存的/虚拟的
空间的表述/表述的空间
空间的背后是人,是关系,是权力
九)
意识形态-想象性关系:
阿尔都塞
真实历史位置的错置
置身其中 结构性位置
询唤
主体是一个幻象 subject
鲁迅:铁屋子
某些话语反过来会构成压抑性的事物
精神分析:
城市电影研究
用拉康理论去研究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有所有对拉康的阐释
无意识层面
城市电影的主人公
精神分裂 精神创伤
诺兰电影 做梦 弥合创伤
城市比乡村更容易崩溃,(看不到老师这个系列视频的更新我也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