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阿尼被烧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








(所有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片面或者虚假,请光大网友斧正)
七月十八日10点35分(日本时间),京都京阿尼第一工作室被41岁男性放火,汽油爆燃,建筑完全烧毁,该男子且持数把刀(大概五把?)堵住出入口。导致了33人死亡。(死伤我就不统计了,新闻都有)
我们从这次纵火应该看到什么?
一、该工作室消防工作不到位:



消防工作不到位主要有两点:
a.该建筑除了楼内的螺旋楼梯(圆圈处)和楼内阶梯之外,没有建筑外层消防楼梯;出入口也只有一楼的玄关和侧门,再无其他安全出口。这对人员密集场所来说本身就是消防安全隐患。
b.该建筑内部大量才用木质材料进行装修,还有一楼集中的纸质画稿,导致纵火人所持汽油爆燃之后燃烧迅速。
二、纵火人在案发之前有很多言语冲突:
如开头的聊天记录可知,纵火人在2ch和现实多次与人争执,偏执地认为自己“创造”的名号“被抄袭”,古人有云:“夏虫不可语冰。”言之有理也。那么网络环境和现实的争执能不能算作是作案动机的一部分呢?

三、这40升汽油是不是卖的太轻易?

四、总结:
“事后诸葛亮”的言语说再多也没用,逝者的亡魂已然唤不回;这件事究竟能给活着的人多大的启示?
希望这33条人命可以给日本上上下下的人在消防问题上敲响警钟。虽然可能每个人都不会去主动找事儿,但是事儿找上人的时候。谁又敢说自己做好了完全准备?我们总是说“火场就是战场”,如果京阿尼第一工作室的建筑有逃生通道,使用放火材料装修,纸质稿件集中在三楼,是不是可以减少死亡人数呢?预防灾难的发生也是一门学问。
“键盘侠”们可以在网上吵个你死我活,拔了网线谁也不认识谁。可是结果往往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个人认为交流的本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相互碰撞,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模式植入别人的大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不同的思想和思考模式下争个第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现在的网络环境我想大家心里也有数,我们自身不能阻止偏激、浮躁、带有戾气的言论,那么谁会变成下一个“41岁男子”?我们不得而知。不要去做一张“看不见的手”,把隔着网线的人慢慢地推向深渊。
当代人生活压力确实不小,“将心比心”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也是不错的历程。(希望能被翻译成日文让日本朋友也能看到)
最后,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