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2-12-08 09:23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对外开放

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内容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走出去: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1.对外开放的原因:

 ⑴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⑵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力的国际环境为对外开放提供契机。

 ⑶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政策的推动。

2.形成:

 ⑴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厦门、深圳、珠海、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原因:①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②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③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

意义:成为外向型经济排头兵,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⑵开放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⑶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

 ⑷1992年,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标志)

   ⑸2004年,又把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

3.特点: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对外开放的新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必然要求。

2.性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中国加入世贸的艰难历程(了解)

4.意义:

 ⑴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⑵对世界:有力的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

   ⑶中国应趋利避害积极融入。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