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应急求生:给呼吸防护上“保险”
对消防员来说,深入火场救援所要面临的“隐性”风险往往比想象中多,若防护不当,对健康产生的危害也更久远。有数据显示,到2019年,已有超7500名救援人员因在“9·11”事件中吸入有毒气体罹患癌症。
“据美国消防协会(NFPA)统计,2021年所发生的6万余起消防员伤害事故中,火场占比最大,其中36%是因在火场坠落跌倒或者暴露于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所致,而这些伤害是可以通过个体防护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的。”
3月17日,在南京举办的2023个体防护装备行业企业研讨会上,3M中国有限公司个人安全产品部技术专家陈少波,通过分享消防员职业伤亡统计和消防员面临的健康风险等数据说明了加强应急救援个体防护装备应用的必要性。

以消防员为例,个体防护装备的选用,要经过风险评估,确定所需防护等级,收集可用PPE的有效信息,佩戴者试穿等程序。正确选用呼吸防护用品为重点,包括逃生呼吸器、长管空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等。
此外,应急救援人员面临的作业环境复杂,容易发生错失空呼报警信号、烟雾及黑暗导致现场情况感知困难、通讯质量不佳、受困人员慌乱等问题。这些风险都对个体防护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呼吸防护、动态感知、现场通讯、紧急逃生等功能。
针对空呼报警信号的问题,空气呼吸器携带的三重报警,可以在现场噪音太大、哨声报警被掩盖的情况下,进行光报警或者振动报警;将热成像技术集成于防护面罩,就能够对现场情况进行冷热点追踪,在烟雾环境中认清坑洞,避免迷失方向,及时逃生;同理,将通讯模块按需加装于面罩,实现远距离通话,进一步提升救援效率;而遇到被困人员惊慌而影响救援的情况,可以提供紧急逃生呼吸器确保其呼吸正常。
救援人员对个体防护装备有了充分的认知和正确使用,才能使充分发挥装备的作用。个体防护装备固然能保障安全,但消防员所面临的因吸入有害物质患病甚至癌症的健康风险需要更加完整的防护举措。“一线救援人员要注意定期清洁、消毒防护装备,有些呼吸器的寿命长达十几年,长期使用过程中这一点更要注意,”陈少波强调。(撰文/薛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