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消灭一个敌人,他就在皮带上钻一个孔,后来皮带上密密麻麻全是孔

冷枪冷炮,狙击活动的俗称。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单炮或一定数量的枪炮,抓住有利时机,选择敌指挥官或零星活动的敌人,乘其不备,突然、短促、准确地打击敌人。目的是杀伤扰乱敌人,限制其活动,给敌造成精神威胁。主要用于防御前沿及掩护地带。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组织特等射手和游动炮兵开展了冷枪冷炮狙击运动,杀伤暴露敌人,破坏封锁敌阵地内交通,把斗争焦点推向敌阵地前沿,取得了明显的战果。
“冷枪冷炮运动”开始于一名叫徐世祯的志愿军战士,1952年6月,徐世祯决定挫敌锐气,他脱掉上衣,并在全身涂满泥巴,扛着一支步枪悄悄潜伏到阵地前沿,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枪就打倒了一个敌人,敌营里顿时乱作一团。尝到甜头后,他索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内击杀了7个敌军。
从这之后,“冷枪冷炮运动”正式开始,与敌人在前线对峙的志愿军战士纷纷拿着枪狙击敌人。
志愿军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虽然打起来不像发动一场战役那样轰轰烈烈,但是给敌人的杀伤力却不亚于一场战役。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6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敌5.2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狙击作战的最高纪录,巩固了我前沿阵地,极大地挫败了“联合国军”。
冷枪冷炮运动也极大地加快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在朝鲜战争进入对峙状态后,志愿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越战越勇,斗志昂扬,而“联合国军”士兵则每天都要饱受志愿军冷枪冷炮的袭扰,伤亡还很大,而且反击还没有效果,从而使得“联合国军”士气低迷,不断地被消耗,不得不选择停战。冷枪冷炮运动最大的成果是:在相持阶段打出了惊人的杀伤比,让美军只能想办法停战。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乖乖谈谈?牢牢地将主动权掌握在我方手中。
换句话来说,志愿军和美军相持阶段,冷枪冷炮运动从根本意义上影响了战争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