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物理论补讲 从重新梳理的创作理论出发把握所有故事模式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转瞬间,不受控制地,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故事模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之前是有想到过的,已经有不自觉运用的。其实都归类在人物欲望满足情况的视角下是有些牵强的。我想从观众感受体验出发这个视角好像更合适点,因为每种模式都能带给观众独特风味的体验感受。但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完全恰当。
除了当下我们总结的,爽片模式、魔片模式、痛片模式、刺片模式、疗片模式、害片模式、感动模式、我是谁模式及做自己模式,我又想到一些故事模式,如下:
A
诱恶模式,又称诱坏模式,是害片模式的某种变形。
如果害片模式是直接伤害人物,那么诱恶模式则是诱导开发出人物内在的恶,使人物自己主动走向毁灭。
例子:《禁忌女孩》《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崛起》《云图》
B
诱善模式,又称诱好模式,是诱恶模式的反面。
这种模式是要激发出人物天性中善与好的一面,又或者使人物发现自身的优点好处,从而从自责中走出来,避免毁灭,走向重生等。
例子:《生活多美好》《红胡子》《面纱》《天使A》
C
作恶模式
这种模式下,人物没有如刺片模式那样浪子回头,而是一错到底,直到堕入无底深渊。
例子:《天才雷普利》《麦克白》
D
行善模式,是作恶模式的反面。
此模式下,人物到处帮助人做好事,最后也好人有好报。
例子:《天使爱美丽》《外卖女与修仙男》(我的作品)
#
我想还有很多模式未总结到。如果每遇见一种新的模式,再给其命名是很麻烦的,是会完全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之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些已经经验总结到的及还未总结归纳到的所有的故事模式呢?
这里我们就要回归到最深处,也就是从重新梳理的创作理论出发,从‘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这个最抽象的角度去思考,即从‘点(载体)→线(精神能量流)→圆(个体状态)→环(情境或形成场)’去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我们可以所有故事分成三大类故事模式,分别是载体点故事模式、个体状态故事模式、情境或形成场故事模式。
接下来来我们就把经验总结的故事模式归类到这三大类之下。
A
属于载体点故事模式的有:
爽片,其侧重压抑情绪情感载体的宣泄,也就是把所有精神能量聚集到某个具体欲望上。
痛片,所有精神能量集中在某种欲望载体上。
感片,所有精神能量聚集在某种情感载体上。
做自己模式,所有精神能量聚集在某种人格载体上。
B
属于个体状态故事模式的有:
魔片,侧重顿悟与成长,是个体状态朝更高层次状态的转变。
刺片,一次个体状态的堕落之旅,但最终又回来了。
疗片,个体不平衡状态→个体平衡状态,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害片,个体平衡状态→个体不平衡状态,个体的精神能量被心理漩涡吸走,转变到很坏的状态。
我是谁模式,同理魔片。
诱恶模式,个体状态下降。
诱善模式,个体状态提升。
行善模式,个体状态提升。
作恶模式,一次个体状态的堕落之旅,最终也没有回来。
C
属于情境或形成场故事模式,我们还未总结到,不过有些电影属于这种模式。
例子:《悲情城市》
#
好了,关于故事模式的问题,我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解决道路。我认为,我们只要考虑到足够多的影响因素,是完全可以理论上把所有的故事模式推导出来的。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尝试。
总之,这里我们应该不难领悟到,其实一个好故事其实只是‘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的具体化而已。当然这里面有融合杂交的情况。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