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法学习林线与雪线
(本文蒙受高中地理老师春哥指导,于2017年11月写成。春哥当时跟我说这篇短文会作为他的一篇教学文章的附件,刊登在某刊物上,但实际上我一直没见到相应刊物,所以并不确定是否真正刊登出来。另:本文仅代表当年对高考考察模式的分析,不确保能够对之后的高考发挥指导作用。)
林线是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雪线是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而形成常年积雪的界线。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我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类似而且分布规律也有一定的共同点,所以我想到了用比较法来进行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法要求我们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分布规律而言,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温度越高,林线越高,雪线也越高。这是两条线的共同点。在高山,阳坡的温度往往比阴坡高,因此在山坡的阳坡,林线与雪线都比阴坡的要高。降水越多时,林线同样越高,但是雪线反而更低,这是两条线的不同点,高山的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多,因此,在高山的迎风坡,林线比背风坡要高,而雪线比背风坡要低(如下表)。

比较法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学习方法,当它与学习地理概念结合起来时,会加深我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多使用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对地理的兴趣。
根据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要求,我觉得只掌握上述的普遍性规律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林线和雪线这两个知识点做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想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一座山的某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那么该坡的雪线是较高还是较低呢?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是不是所有的山地均有林线和雪线呢?学习中发现,其实是只有足够高的山地才可能出现林线和雪线。换而言之,如果一座山有林线或雪线,那它就算是高山了。例如广州的白云山是不可能有林线和雪线的。
第三,除了温度与降水,林线和雪线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据了解,土壤条件与风力大小都会影响林线的分布。而坡度大小对雪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第四,同一山地,雪线会随季节而变化,夏季升高而冬季降低,那我们通常说的雪线到底以哪个季节的为准?因为我们讲的雪线是常年积雪的界线,所以应该是最热月(夏季)积雪区的下限。
另外,还有一些疑惑是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探讨和解答的,例如在高山的迎风坡,由于降水多而导致林线比背风坡要高。但也有资料说在干旱地区林线分布较同纬度的湿润地区高。那到底是降水越多,林线越高,还是降水越少,林线越高呢?
在地理学习过程当中,我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都存在一个误区:希望任何地理事象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规律去概括。后来发现,我们学习的许多普遍性的规律,未必完全适用于一些具体的、很小的区域,更多时候是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