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2(四)

2018-11-29 11:24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上次结束的时候,刚从小树林里钻出来,回到了山坡顶上的人家附近。这里的草地上,我看到了熟悉的螽斯。

斑翅草螽 Conocephalus maculatus

    以前一直把它定成长瓣草螽,前几天忽然发现长瓣草螽这个种没了,真的怪。观鸟大爷坐在家里加新记录,昆虫爱好者坐着不动反而会减记录,这可太真实了。

    说起来,当年FOC英文版出版的时候,植物爱好者也平白无故地减了不少记录。这是好事,说明现行分类体系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野茼蒿的叶子下面藏着一只看不清楚的昆虫,我蹲下来戳了戳叶子,它很给面子地翻到了上面。

山高姬蝽 Gorpis brevilineatus

    姬蝽是一个与猎蝽关系很近的类群,它与猎蝽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类似“颈”的结构。与猎蝽一样,这是一类肉食性昆虫,它们特化的前足是捕捉猎物的工具。

    本种一般在草丛活动,是国内分布比较广的两种高姬蝽之一,但远远不如另一种常见。

    草丛里有各种各样的大路货,有些种类常见到我都不太想放上来。

短额负蝗 Atractomorpha sinensis

    跟中华刀螳一样常见的东西,楼下草坪走一走就能抓一串,有什么介绍的必要吗?

    拟态禾本科植物的叶子,水平很高。

    顺着来时的路返回主干道,看到悬钩子花序上趴着一只蝽。

锚纹二星蝽 Stollia montivagus

    二星蝽属内特征比较明显的种类,锚纹在小盾片上,两颗星也在小盾片上。前胸背板左侧有一个白色的点,那是寄蝇科的卵或者幼虫,寄蝇科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半翅目也在食谱之列。蝽类的恶臭挥发油对内寄生天敌毫无意义。


    继续顺着主路向前走,感觉主路越来越不好走,到处都是溪流和水洼,很容易打湿鞋子。跑过水潭之后,到了一个类似山脊的位置,没有水洼,有毛竹和茶树,虫子不少。

钩殊角萤叶甲 Agetocera deformicornis

    雌性,触角的特化不是特别明显,第8节稍膨大。大型萤叶甲,体长在1cm以上。在当地并不少见,夜晚偶尔会在灯下出现。农林资料里的“茶殊角萤叶甲”与它应当是同一种东西。这里就可以体现农学与动物学背景的学者在中文命名方面的差异——前者喜欢用寄主当种名,后者则喜欢翻译拉丁名。我不喜欢农学方面的做法,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区分相同寄主上出现的数个近似种,也容易在广食性种类中出现大规模的同物异名。

    竹子上有一只胡蜂飞来飞去,不知道在做什么。

变侧异腹胡蜂 Parapolybia varia varia

    多形种,有些类型与近缘种几乎无法分辨,腹部各节的形状和斑纹是比较稳定(迫真)的鉴定特征。

    广布但不算特别常见,以前学校里出现一窝都会被人围观,柑马蜂就没有这个待遇。

    一些小型食肉昆虫也在这里活动。

东方驼舞虻 Hybos orientalis

    驼舞虻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类舞虻,它们经常在草丛中活动,肉食性,捕食小型动物。(然而它们本身就不大, 所以只能吃非常小的昆虫,比如小叶蝉和蚜虫。)

    顾名思义,本属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驼背”,这个特征在除几个近缘属外的其他舞虻中不太明显。近缘属可以用翅脉区分。

光肩跷蝽 Metatropis brevirostris

    跷蝽科本身就是比较奇特的一类半翅目昆虫,细长的身体、足和触角与大多数其他蝽类迥然不同。本种是跷蝽科比较粗壮的种类,某些细长的种类甚至会被误认为大蚊。

    与欧洲的M. rufescens极为相似,我比较了两者,只发现它们的各足胫节颜色不同,本种胫节全暗,但M. rufescens的胫节颜色与腿节没有区别,在新的研究结果被查到之前,我仍然认为两者并非同种。

    茶树旁边有“蝴蝶”时飞时停。

锚纹蛾 Pterodecta felderi

    它过于不配合,所以只得到一张糊图。

    曾经有114514个初学者把它认成了蝴蝶,然而它不是。

    虽然糊到这种程度,我觉得这张图还是很形象地体现了它线形而非锤状的触角。

    蟹蛛也在灌木丛间寻找(或者说等待)猎物。

角红蟹蛛 Thomisus labefactus

    长得比较清奇的蟹蛛属,头上有犄角。本种与琉球蟹蛛形态相似,但大陆地区似乎没有琉球蟹蛛的分布。

    并不红,雄性的体色才主要由红色构成,我在广西见过雄性,但当时还是个菜鸟,没拍好。

    茶花上有蝴蝶停落,吸蜜。

黑边裙弄蝶 Tagiades menaka

    忠厚老实的弄蝶,随便拍,不太怕人。弄蝶幼虫喜欢把自己藏起来,所以有不少弄蝶的寄主植物至今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躲过农药的。

    与黑弄蝶稍微有点像,但稍微留意一点就不会认错。

    茶树上还有园蛛,在蛛网上安静地做肥宅。

梅氏新园蛛 Neoscona melloteei

    国内也有资料叫它绿背新园蛛,这里采用了中国动物志的汉语命名。但动物志对本种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本种的很多个体在绿色与褐色部分之间并没有月牙形淡黄边。

    本种与类青新园蛛相似,但后者腹部侧面与背面一样,都是绿色的。

    如图所示,网在中心是空缺的,这在园蛛科并非普遍现象。

尖蛾科·无中文名 Obithome sp.

    属名存疑,本属归于国内尖蛾科名录中标记为“中国无分布”的Chrysopeleiinae亚科。但那个名录根本没记录四川和云南的种类,我觉得其他省份大概也不怎么全,毕竟是日本、欧洲和美国都有的亚科,按道理也不该空出中国这么一大块地方。

    竹竿之间有一位浮空术爱好者。

庄细大蚊 Dicranomyia dignitosa

    本种可能就是《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和嘎嘎昆虫网记录的“美刺亮大蚊”,分类变动后,本种所在的亚种归入细大蚊属。

    图中的个体并没有在飞行,它用前足抓住废弃的蛛丝,吊在上面睡觉,由于蛛丝几乎透明,它这种形态就像学会了浮空术一样。

    这一类大蚊的特征就是白色的跗节,飞行时,六足都会摆动,视觉效果类似wota艺爱好者的荧光棒。这种行为可能与求偶有关。

    主路再往前是一片宽阔的水潭,完全不能继续走,看看天色也不早了,我决定往回走。走到一片水洼的时候,我看到莎草上停了一只蛾子。

蛛雪苔蛾 Cyana ariadne

    与天目雪苔蛾类似,但黑斑更大,也有可能只是我的错觉,它就是天目雪苔蛾。这个属不用标本不太稳。

    如果一定要用照片鉴定,可以看一下翅形,缘毛颜色,各条横线的颜色、宽度和形状,如果参照物足够好的话,靠这些能排除不少种类。

    检索表用处不大,一言不合就讲生殖器,看不懂的。

    快要走到小树林的时候,远处的树上有一只很奇怪的蜂。

平背叶蜂属 Allantus sp.

    存疑。拟态姬蜂的叶蜂,腹部前几节两侧有白色斑纹,黑色的部分很细,这是拟态细腰亚目的一种方法。

    叶蜂虽然是膜翅目比较原始的类群,但它们的拟态水平出奇的高,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与细腰亚目的拟态目标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像双翅目那样一看眼睛就暴露无遗。嗯,天赋型选手。

    不知道拟态姬蜂有什么用,我寻思产卵管怼人也不疼啊。

    路过一棵银杏树,树上有个疑似在吃银杏叶子的东西,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它吃的不是银杏。

裳夜蛾属 Catocala sp.

    存疑,但裳蛾科应该没有问题。

    颜色非常艳丽的种类,我把它定成裳夜蛾属的原因是,我能查到幼虫资料的属里,只有裳夜蛾属的某些种类前胸背板缢缩。在美洲可以找到颜色鲜艳的裳夜蛾属幼虫,但国内已经记录的裳夜蛾属幼虫普遍灰暗。

    即将走出小树林的时候,我在野茼蒿上找到了一只以前没见过的蚂蚁。

卡林弓背蚁 Camponotus carin

    眼后部分特别细,跟国内常见的弓背蚁都不太一样,但背还是弓的。

    这个东西奇形怪状,但在西南地区好像还不少,我在至少两个地方见过它。尽管如此,本种似乎完全不存在饲养记录,可能是因为蚁圈不好这口,也可能是因为采不到蚁后。

    继续走,走到桥边,桥边的棕榈叶子上有只虫,很机警,刚接近就飞走了。

快脊小唇泥蜂 Liris festinans

    迫真分类学,马赛克定种的里技。

    图虽然糊,但主要的特征稍微能够看出来:硕大的复眼,膨大的触角柄节,中胸侧板的毛被和加长的后足跗节。用这些特征发新种肯定是不行的,但用它套一套已知种,我还勉强做得到。

    本种所属的方头泥蜂科有时被归为泥蜂科的一个亚科,我被这类蜂坑过很多次,我还是萌新的时候,甚至一度把它当成双翅目。

    走回村庄,在丝瓜花里找到了一只颜色不一样的守瓜。

黑足黑守瓜 Aulacophora nigripennis

    之前介绍过印度黄守瓜,跟这货的区别很明显。国产守瓜属昆虫中所有足全黑的仅此一位,一般不会认错。

    守瓜的鞘翅上可以粘附花粉,可能与葫芦科植物的传粉有关——因为采花粉的蜂一般不会在雌花上停留,而吃组织的守瓜则百无禁忌。

    瓜藤顶上还有一只沫蝉,太高了拍不清楚。

黑斑丽沫蝉 Cosmoscarta dorsimacula

    不太常见的沫蝉,但资料不少,还能认一认,凉山和楚雄那些沫蝉可能真的要抽签定属。

    极其机敏,一般可以在你发现它之前跑掉,需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才能拍到(确信)。

    除了枯叶蛾,有些毒蛾幼虫也离开寄主植物,开始寻找化蛹地点。

古毒蛾属 Orgyia sp.

    存疑,可以确定到古毒蛾亚科,这类毒蛾幼虫前胸背面有两簇很长的毒毛,这丛毛可以摆动,作用类似成虫的触角,对缺乏复眼的鳞翅目幼虫来说,这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还有些种类的化蛹要再过一段时间。

碎黄毒蛾 Somena pulverea

    种名存疑,黄毒蛾属的幼虫长得都差不多。

    腹部侧面接近足的地方有一些寄生虫,可能是寄生螨之类的,有碍观瞻,但体外寄生一般不会杀死幼虫。(其实不杀死寄主的才能叫寄生,杀死寄主的只能叫拟寄生,算是捕食的一种。)

    然后,我又拍到了姬蜂虻,跟之前介绍过的三种都不一样。

茅氏姬蜂虻 Systropus maoi

    触角、足和腹部的颜色都与之前的种类有比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国蜂虻科志》的标准,它确实跟前面几种不一样。

    就是因为有这种类群,我对地方性名录这种东西才敬谢不敏,这些名录大都基于两周到一两年的调查,很难反应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全貌,能覆盖一半的都算是高质量工作。

    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下面藏了一只不太寻常的园蛛。

卡氏毛园蛛 Eriovixia cavaleriei

    腹部末端的突角不太长,前几年印度发表的那个新种(也就是在网络上火过一阵的“魔法帽蜘蛛”)其实就是本属的成员。

    前述新种似乎在国内也有分布,福建有疑似的记录。藏南可能也有,可惜我不太容易过去。

    路上有很多牛膝,因为过于常见,我甚至没有专门给它们拍照,只能在访花昆虫的照片上看到。

淡脉隧蜂属 Lasioglossum sp2.

    与常见淡脉隧蜂差别很大,本种胸部被毛很少,腹部黄色有黑色条带。尽管如此,其胫节与跗节仍然有细密的毛被。可能是巢寄生类群,不需要为后代储存花粉,所以躯干毛被比较退化。

    我目前没有这个属的详细资料。

脊茧蜂属 Aleiodes sp.

    用英文搜索引擎搜这个属名,会找到114514张 Lady Gaga 的P图,因为几年之前有位老哥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本属的一个新种,于是P图大手子们开始了。

    分类学家这种放飞自我的命名方式并不罕见,特朗普这个名字被放到了一种小蛾类的种名上。书记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好像是个条脊甲,这个就不好详述了。

    大部分分类学家取名还是比较正经的,林奈除外。

    本属在内茧蜂亚科下,这类茧蜂在寄主体内结茧羽化,与多数茧蜂不同,寄主以螟蛾总科为主,是比较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工具。

摇蚊属 Chironomus sp.

    清晰程度不够,角度也不足以支持进一步鉴定。

    大型种类,停在水龙骨上,前足很长,作用可能类似触角。

    说起来,我好像没拍水龙骨。

    有些摇蚊喜欢集群飞行,碰到异性就爽一爽,完全随缘,很真实。可惜婚飞的摇蚊不太好拍。

    天色不早了,温度降下来,活跃的凤蝶也开始休息了。

柑橘凤蝶 Papilio xuthus

    老年个体,翅膀有所残损。

    柑橘凤蝶是国内最常见的凤蝶之一,寄主是柑橘、花椒等芸香科植物,幼虫容易与玉带凤蝶混淆,成虫容易与金凤蝶混淆(其实金凤蝶跟本种不是特别像,前翅基部的斑纹区别很大)。

    在一些柑橘种植区域,本种会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植保站有专门的防治方法。

白足狡臭蚁 Technomyrmex albipes

    猎物是夜蛾科幼虫。

    蚂蚁的社会性非常发达,“巨大”的夜蛾幼虫在它们看来可能只是加长的法棍。不过养蚂蚁的人很少用蛾类幼虫当饲料,因为叶子不好弄,成本比较高。

    臭蚁在受到威胁时,会喷出甲酸来防御敌害,甲酸对哺乳类有剧毒,尽管臭蚁的剂量不足以放倒人类,但闻到这个味道还是很难受的,不建议招惹。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2(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