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HSLA 本科生组一等奖】百草拾忆记——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新安江植物园时空叙事规
百草拾忆记: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新安江植物园时空叙事规划设计


本科生组要求参赛者在自己家乡的大型城市综合性公园或大型植物园中选取一块面积5-8公顷的用地进行改造设计,使其成为城市公园或植物园的“科普花园”,普及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可选择当地特有动植物栖息地类型、当地传统人文历史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自然现象或地理现象、防灾避险、生态水处理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科普,以让游人在游憩的过程中,丰富游览体验,增长知识,热爱自然和人文。设计方案要满足城市公园的基本使用需求,也要体现地方和场地特色,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
设计地块与周边环境要做好衔接,植被、地形、水体、道路系统等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园中需提供多组服务性和景观性的建筑,建筑总面积满足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提供科普、休闲、赏景等功能。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洪涝灾害、生态破坏、蓝绿基础设施单一以及场地传统历史人文基因的缺失等问题。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渴望了解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却缺乏相应的场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结合本次竞赛主题“科普花园”展开思考与设计。

历史分析

新安江流域自古以来在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文化产生,聚落于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周边开始发展。汉代到元代时期,依靠新安江水运畅通的优势,成为徽州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徽商萌发,与此同时新安医学也应运而生。明代至民国时期,各类商业机构设立,商贾云集,新安医学也达到了鼎盛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市产业畸形繁荣,行政规划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外来医学的引入也导致了民间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质疑与冷漠。新世纪以来,城市旅游服务行业繁荣发展,城市定位明确。
现状分析

场地紧靠新安江流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城市问题以及生态问题。畸形的城市发展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了洪涝灾害、栖息地破坏、开发污染等问题。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老旧建筑改造,城市文化流失,以及基础建设问题。
在场地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场地周边作为开发建设区域,居住区相对集中,但是周边的绿地很难提供丰富的观赏景观以及互动空间。基础设施如汀步、园路以及种植带建设较差。


对于城市与场地的问题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恶化,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内核缺失。而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以城市双修策略作为核心理念,从、药、科、文四个方面进行景观提升。而基于场地的景观设计则是分为场地建设、植物景观、叙事景观以及药草科普展开,既保证了科普花园对于文化的展示又满足植物园的基本功能。
在叙事景观策略中,我们引入了蒙太奇镜头语言的设计手法,借助长条形的带状场地进行叙事性排布,将场地功能、空间内容、环境条件以及园路规划作为叙事设计手段,综合考量以后应用到场地设计当中。

对于叙事性景观设计而言,设计内容和叙事逻辑是核心内容,如何通过有限的场地面积进行连续完整地设计规划是叙事性设计的关键。我们将场地与逻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药草文化的“崛起”“鼎盛”与“延续”。
崛起
崛起区域面积约2公顷,主要功能为公园的入口与集散,引人入胜的微地形花园以及记录药草历史的保和堂建筑。在抬升部分场地的基础上设置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以及微地形,尝试通过设置一系列文化元素等制作的装置引导人们走进场地文化故事,建立对药草文化的认知。
鼎盛
在鼎盛区的景观设计当中将3.5公顷的场地分为青囊园(岩石药草乐园),杏林区以及悬壶区。他们分别承载着特色植物展示,互动特色植物花园以及乡土植物的主要功能。此区域为园区的高潮部分,通过建立景观轴线将湿地带、高地带与活动带进行融合,通过置入多种体验景观推动人们与药草植物的互动,通过镜头的切离、跳切和特写将两个时空的场景并置在一个时空当中,完成药草文化鼎盛时期的叙事。
延续
延续区域主要为包括植物科研以及现代互动装置,将科技与植物和景观相结合,提升场地吸引力。通过数字化展区和科研基地进一步讲述药草植物和文化,将游览者的视线从过去转移至现在,引导游者将概念升华,通过科学的角度标榜当下药草的生长环境问题,揭露生态现象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本次设计在选址以及选题方面都经过了较长的思考与讨论。狭长的场地以及叙事性手法的使用对于我们的设计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均是极大的挑战。对于设计内容的过多展示也就意味着对于理念和设计逻辑的淡化,在竞赛作品的表达手法多样化的当下,通过一张版面进行问题的阐述和设计的表达并不简单。但结合“科普花园”的题目要求以及植物园的设计规范,我们还是选择把设计内容和植物运用作为表达的核心,围绕文化与生态进行多镜头的转译,并采用较大篇幅展示节点内容和分区逻辑。我认为基于此类的对于题目的把握和设计的考量即是一个成功的竞赛作品或者设计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