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画崩了并不全怪制作方——浅谈俺为什么不喜欢《三体》的【后两部】

果不其然,三体动画遭到了猛烈地批判。笔者并非马后炮般的证明自己料事如神,与原著忠实粉丝的不满不同,而是针对该作品本来就没有期待它究竟能好到哪里去,因为无论是《三体II》,还是《三体III》其中的致命伤导致了它不大量篡改剧情的情况下,绝无可能被改编成任何一个优秀的流媒体作品。
当然笔者绝非批判刘慈欣老师,在笔者也依然认为无论是《三体II》还是《三体III》,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只是它远远达不到目前被吹捧的辣么优秀,它距离神作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笔者仅希望通过对比外国科幻作家和作品,创作手法和手段,以及预估《三体》这个系列的改编难度,同时更是希望将来如果有人对三体系列展开二次创作思路,以便能够规避这些明显的雷区。
第一:作者社会经验的缺失导致作品中社会,军事组织框架的极度不合理。
无论是刘慈欣老师一直念念不忘的亚瑟克拉克,或是阿西莫夫再到笔者非常喜欢的“ 半个 ”科幻作家冯内古特。他们在成为作家之前无一例外都有另外一个身份——军人,或至少服过兵役。
克拉克在二战期间作为皇家空军的雷达兵参加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空军上尉的军衔退伍。

阿西莫夫大学毕业后成为了海军造船厂的工程师,1945年9月被美国陆军征召并服了9个月的兵役,随后战争彻底结束以下士光荣退伍。

而冯内古特则是身为一名翻译士官,在突出部战役惨烈的绞肉机中被补充到前线第4步兵师的作战部队,更是随后在1945年1月份末被德军俘虏,还亲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非核轰炸——德累斯顿大轰炸”。

所以无论在《太空漫游》系列,《基地》系列,《五号屠宰场》中才会创作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军人形象与军队系统。而在刘慈欣老师的作品里的想象和下笔的绝大多数军人似乎都是从“主旋律电影中”走出来的只会说“主旋律模式的台词”的工具人。
本人并不清楚国内军事的通信规则,但是在本人所知的大多数军队中,战斗无线电通讯(下文简称CRC)往往要“简单”“清晰”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的基础上,加以subject(即主要信息)在前,object(即描述信息)在后。

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兵训练阶段,你只能回答“是”“否”“不知道”三种回答,在这一阶段你将会熟悉哪些命令属于subject,哪些命令属于object。即你需要培养“加入在紧急情况下,你只能说一句话,如何最简短,清晰的语言的阐明你的意思。”
例:笔者若是排长,现友军被敌方压制,现要命令二班对西北侧白色建筑二楼左数第二个窗户进行火力压制。那么这一命令翻译成CRC,你需要知道上文黑体字中有哪些属于subject,那些是object,随后打乱语法次序可分为:
“二班火力压制,方向西北,白楼,二层左数第二窗。完毕。”
在随后的补充描述中,你可以再次对二班命令加以描述或阐释:快,友军遇袭!
而在刘慈欣老师笔下的军人中,倘若这是一支组织严明的军队,在CRC中,是绝无可能出现如此之多陇长且无意义的object。例如,末日之战中,赵鑫和李维之间的通讯。
赵鑫:北方TR317战位呼叫万年昆鹏EM986战位!北方TR317战住呼叫万年昆鹏EM986战位!(信息过于陇长)(CRC:北方呼叫万鹏,北方呼叫万鹏)
李堆:这里是万年昆鹏EM986战位,请注意,这个级别信息层的跨舰语音通话是违反战时规程的。CRC:(万鹏收到,请讲,注意你已违反规则)
赵鑫:你是李维吧?我是赵鑫!我就是找你!CRC:(李维?我是赵鑫!)
李维:你好!知道你还活着我很高兴!CRC(你还活着!)
赵鑫:上尉,是这样,我有一个发现,想上传到指挥共享层次,但权限不够,你帮帮忙吧!(我要上传指挥共享,没权限,帮个忙)
李雏:我权限也不够,不过现在指挥共享层次的信息肯定够多的了,你想传什么?(我也不够,传什么?)
赵鑫:我分析了战场可见光图像。 (可见光图像分析)
李维:你应该在忙着分析雷达信息吧?(不是雷达?)
赵鑫:这正是系统的谬误所在,我首先分析了可见光图像,只抽取速度特征,你知道发现了什么?你知道现在发生的是什么事儿吗?(分析证明系统错了,我看到……(object))
二:作者对自由社会运作的过度极端化,甚至是妖魔化。
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构建了一个极端扭曲,但是却又合理的银河帝国。但刘慈欣老师笔下的人类社会虽然不像《基地》那般扭曲,但处处充斥着不合理与无法理解的“迷惑行为”。
举例来说,联合国这一机构是如何架空地面上各个政府组织的是在缺乏补充性描述。以及,逃亡主义是如何被消灭的,人类当中的如章北海那样的“逃亡派”和跟外星人死磕到底的“武斗派”之间是否爆发过战争?这些同样被一笔带过。
再例如,舰队国际从他们的组织架构来看,很显然是一个军政府模式下的政权。而地球政权则保留了一定的民主政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太空军政府威胁了地球吗?这都有待于作者的阐述或完善。
最令笔者难以忍受的则莫过于“选举执剑人”这一幕。它硬生生的将一部科幻小说拉低到了知乎抬杠的水准。它的不合理性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总和。
这就类似于今天的核大国去民主选举核发射井的指挥官一样,而且给出的解释十分牵强。事实上,所谓“战略威慑”力量的建立是基于宁肯错误的“引发双方毁灭”也不可能“放弃威慑”,或“削减威慑。”
这可能也是源自于刘慈欣老师对于军队系统缺乏了解的另一个败笔。

现实世界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记录比默日小说都要恐怖。

这里不仅包括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B-59核潜艇所发生的故事,苏联解体后所解密的1983年9月26日发生的故事则更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不禁令人感叹人类的文明社会走到今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1983年9月1日,苏军击落了一架大韩民国航空客机。
随后,冷战进入了自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另一个白热化高潮。短短的一个月内,在西欧许多国家纷纷恢复了义务兵役制,英美加海军不停的在北冰洋地带与苏联各式潜艇斗智斗勇。

在陆地上,美法英德联军也同样在东西德边境提高战备,以防擦枪走火。在格陵兰,纽芬兰,阿拉斯加,中途岛等被废弃的军事基地纷纷被启用。世界再次陷入了大战前夜。


1983年9月26日,谢尔普霍夫15号“死手”预警站猛然想起警报,随后发现卫星图像中出现无数光斑,根据系统分析,它是数百枚义勇兵洲际导弹,万恶的美帝国主义终于对苏维埃动手了。
指挥官彼得罗夫立刻命令工作人员检查软件,硬件设备。但由于检查时间需要至少半个小时,如果警报属实,那么苏联恐怕会丧失反击的能力。
此时的彼得罗夫一面手忙脚乱的指挥手下检查机器,一面和克林姆林宫通话。就当苏联境内的所有执勤核力量处于刀出鞘,弓上弦的千钧一发之际,当他被问到“是否反击”的关键问题时,尽管监听站还没最终确认,彼得罗夫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苏联技术和机器的可靠程度说出了一句拯救了全人类的话:警报不实。

幸运的是,事后证实,这数百枚“义勇兵洲际导弹”其实是晚霞留下的光斑。
如果站在苏联的“国家利益”来说,彼得洛夫这小子显然是犯了重大政治错误的。原因就在于苏联的核反击力量是建立在“疑从有”的原则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按照一个标准的苏维埃战士,这名“前苏联程心”应该迅速,果断,马上告知克里姆林宫反击,而不应该自作主张报告警报不实,尤其是不应该怀疑自己“祖国的机器”。所以,彼得罗夫最终也收到了处分,被调离了岗位。人类就这样又和平的苟活了40年。
苏联解体后,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同时也震惊了俄罗斯高层,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苏联的反击标准竟然那么的低。倘若当天值班的是一位政审合格的军官,恐怕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不会出生。
总结:其实《三体》系列的后两部的诞生,笔者认为和编辑部的催更一定关系
其实,俺多多少少也能猜测出,刘慈欣老师在写作《三体2》和《三体3》时的状态。即设想一个宏大,壮观,震撼,且绝望的场面,进而,笔下发生的一切都要为这个场面的发生而服务。
这里笔者说的或许略微抽象,我们不妨用两部电影作为比较
在电影《盗火线》中,悍匪和警察两个角色,喜欢“抢劫”和“反抢劫”这个职业,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导致了他们两人一个不断的打破自己的底线最高潮的一场戏便是洛杉矶市中心的枪战。
而在电影《贼巢》中,你明显地感受到导演一定是精心设计了一场结尾枪战戏,随后一切的发生故事,全要围绕着这场枪战“如何发生”
这种《贼巢》叙事逻辑不仅充斥着各种特效好莱坞电影,同时,日本动漫也难逃影响。
例如,在90年代,如何描写一座大桥的垮塌代表了动漫业界的先进水准,于是乎,无论是《机动部队》还是《逮捕令》甚至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动漫剧场画作品统统离不开“炸桥”这个情节。

所以在笔者看来,《三体》第一部是一个“盗火线”式的电影,那么《三体II、III》则显然是一部《贼巢》式的电影。在三体第一部中,刘慈欣老师不仅描写了一群性格鲜明的角色,如史强,汪淼,叶文洁,申玉菲等。甚至构建了一个非常震撼且符合逻辑的“三体文明”。
(当然笔者仍然有一个疑问,即三体的“认列计算机”是如何解决“时钟”和“解码器”的)

最后笔者再次重申,尽管如此,《三体II、III》依然是两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只是相较于第一部实在是差的有些多了。各种书中人物的不合理的迷惑行为和设定也多多少少增加了改编的难度(例如笔者一直以为“云天明”和“艾AA”用任意门逃离了蓝星,在三体人的殖民地里度过了余生。直到近期笔者才猛然发现是自己想多了)希望各位编剧大佬再接再厉,更希望有关审查部门能对这样的一部作品手下留情一些。
不知道怎么写结束语,就这么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