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论文评讲|在数百份同质化考卷中,哪一份真正令人眼前一亮?

在考场3h内写完680科目要求字数是最低标准。现阶段我们进行模拟训练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字数,只能说成功了一半,要从数百份考卷中脱颖而出,我们要抓住考研剩下的三个月打磨文章的质量。
为了帮助大家更充分地备考,朝菌学园开设了680专业必修、暑期强化与秋季模考等课程。本篇推文将为大家分享往期680暑期课程的模拟命题作业评讲,同学们也可以对照检查下自己的模拟写作有没有出现相似的问题哦~
模拟命题
本次作业主题为【人体界面】,可从人机交互接口技术与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等开放维度来进行写作论述,要求2000字以上。
命题趋势分析 >
680理论基础进行命题改革后,考生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考题方向2000字以上的论述写作。从命题逐年变化的趋势来看,出题特色从宽泛宏大,转向产业化聚焦向的主题。比如 2020 命题为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2021“艺术与科技融合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属于发挥自由度非常高的命题。
到2022年,考题增添了背景信息材料,并给出了“虚拟现实对交互叙事和文化体验的影响”、“虚拟现实对人机交互和智能设计的影响”以及“虚拟现实对产业创新的影响”三个方向的选题,考察范围聚焦到了“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更加考验考生的知识积累与论述能力。
2023年同样延续了主题聚焦的风格,考察 “科技向善的理念,论述如何面向老年人做创新设计”,如果备考过程中没有积累适老化设计、包容性设计等专题知识,就很难在考场上交上一份论述专业的答卷。680往年考题有主题宽泛自由度高,以及主题聚焦垂直深入两类风格,这两类方向大家在模拟训练时都可以尝试训练。
评价标准 >
680没有固定的评分标准,也不存在写作模板,文体也不限论文体、科普文体、观点论述等。本次作业从观点输出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创新性与专业性的深度思考、文本结构是否清晰规范、文风是否体现个人特色而非套题套模板,以及作业是否适用于考场写作等维度来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改进意见。
破题启发 >
人体其实也是一种界面的载体,我们把人体本身当成一个界面有非常多的思考维度。我们可以探讨人体作为物理界面载体的特征,也可以论述人体本身与界面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体多感官交互、可穿戴界面、脑机接口、赛博格等等主题都可以作为破题切入点。
作业叮嘱 >
本次模拟作业仅定了“人体界面”这一宽泛主题,并没有以一句完整的命题格式来要求大家产出,希望大家多发散思维,产出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开拓思维。我们前期备考以积累素材,开拓思路为主要目标,避免思维固化,陷入模板陷阱。摸索出一套个人的论述习惯后,后期备考可以按照自己较熟悉的模式进行训练。
WORK1
浅谈人体界面未来发展及思考




评语 >
这篇作业的观点是很成型的,也有思考深度。首先看文章结构,大标题直接表明文章探讨人体界面这一主题,篇首以赛博格话题引出观点讨论,列举了“科学家彼得斯特科莫更”的赛博格改造案例;中段介绍了赛博人的基础技术与交互模式,继而讨论传播学视角下的经典观点,最后一段总结收尾,整体而言论述维度比较开拓,体现了个人独到的思考。
从文章结构上讲,背景引言篇幅占比过多,节奏比较拖沓,理论知识讲解与观点阐释太靠后。文章较为出彩的部分是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但每段缺少要点关键句,结构不清晰,影响阅读体验。
案例引用方面,文章没有抓住分析重点。比如像“三重造口技术”这类比较冷门,与交互设计关联性较弱的技术的论述篇幅过多,而赛博人体系下的交互理论相关的论述又偏少。文章有关得斯特科莫更赛博人改造相关的技术说明也很散,论述生理技术、语音接口等技术时没有主次,也没有成体系地组织好。
改进建议 >
1.标题命名范围太大,可再思考下更聚焦,突出核心论点的新标题。
2.另起一段时,建议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点题给出关键句。
3.重新思考下观点输出之间的连贯性,可以补充过渡段进行承上启下。
4文章中关于“感官增强、限制、重构”以及“打破人的边界”等观点,也可从“人类形态”角度进行更多的延展,比如——·赛博人 - 被技术“延伸”或“自我截肢”的人·到虚拟人 - 复刻的人让观点输出更具系统与前瞻性。
WORK2
基于身体界面的虚拟现实多通道交互设计



评语 >
本篇是论文体,标题表明全文是通过构建一套设计方案来进行论述。这类文体,阅卷人首先会快速浏览标题摘要与关键词,然后阅读文章论述的观点。但作业题目有点大,输出不明确,摘要也没有突出设计的核心思路,仅仅介绍了背景信息与文章写作目的,没有提炼出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句。关键词选择比较到位,但纬度还是较窄,没有较全面地体现文章要点。
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但 Part3 的层级有点争议,它不太适合与 Part2 并列。一个是虚拟现实的多通道交互设计,另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多通道交互设计方法,从标题描述上看 Par3 更适合做 Part2 的子级。从观点论述上看,Part3 选择 “以用户为中心” 作为切入点分析多通道交互设计方法,很容易“落入俗套”,输出“没有新意的正确观点”,从实际文本上看也是没有脱离套话的范畴,没有在 “以用户为中心” 的视角下给出更多细节上的设计方案。
作业选用的案例是恰当切题的,但还是常见问题,面铺得广,场景多,观点表达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论述。比如探讨VR沉浸感的时,有很多与沉浸感相关的设计方法,可以找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再把维度打开,而不是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没说透。
改进建议 >
1.以设计方法论为题,最好有一个核心的落脚点,类似于“格式塔”,可在标题中体现,并作为全文论述的主线。
2.在摘要里补充交互设计思路,可分点123提炼要点概念。
3.本文可以先立住一个观点,然后再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比如可从“多通道” 为切入点,分段写VR的“沉浸感”、“真实感”、“虚拟感”等交互体验技术概念阐述,然后展开到设计原则、设计应用的论述。
WORK3
脑机接口 - 无介之面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 A Form of Interaction Without Intermediate



评语 >
本文是论文体,摘要部分同样也是背景介绍过多,没有提出个人观点。而且标题部分有理解争议,什么是 “无介之面” ?会不会让老师误认为是将“界面”的界错写为“介质”的介?当然这份作业补充了英文标题,这类主副标题也是很好的形式,便于阐释主题。
本篇的行文结构,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递进式地进行观点论述,而不是不是平行分散的结构。比如“从间接交互到直接交互”,“从动作控制到神经控制”,论述具有连贯性。但在大主题段落的分点论述中展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名词介绍,如果是在闭卷考试中,撰写名词介绍需要非常精准的记忆,难度是比较大的,也很容易出错,所以名词概念解释性的篇幅最好压缩下,留给论点分析更多的行文空间。
虽然本文观点输出结构化做得比较好,但论述还是不够深入,太多的篇幅用在了说明而不是解析。对观点进行深度论述,可以从标题上着手,缩小范围。比如文章讨论了交互方式与交互技术的演变,那么就可以抽象演变的过程,提出“界面的消失过程” - 是从人类使用初始计算机的无界面交互,演化至脑机接口的自然无界面交互。抓住历史演变的脉络,论述“无介质交互”的未来发展趋势,能使文章主线更清晰,结论呈现更具说服力。
改进建议 >
1.建议修改文章中文标题,减少歧义,聚焦论述主线,不要太过宽泛。
2.减少技术概念说明性文字占比,补充分析段落,如从技术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历史演变、产品迭代等角度分析交互界面形态发展变化的原因等。
回顾总结
680写作根本考察的是同学们的知识储备积累与观点论述能力。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写作就容易写空话套话。论述能力不强,平时积累的新颖的观点也会缺乏说服力。
高水平的文章与套题作文的信息密度有着极大差距。同样的100字,我们可以将一个观点拆解成3个要点,辅以经典理论与前沿案例进行递进式分析,而知识积累不足,论述能力较弱,可能就仅将1个常规观点进行了模板式地“说明”,毫无新意,差距显而易见。除了坚持基础理论、前沿观点的积累与观念论述的训练,我们也要注意文章结构排版以及阅读体验,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呈现给阅卷人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在批改同学们作业的过程中,命题范围铺得太广,论述空泛,主线不聚焦也是通病。如果面铺得太广,大概率无法用2-3000字的篇幅论述清晰。况且真实的考场只有3h的时间,看似时间很多,但拿到试卷,理解命题,构思写作思路就需要大量时间。再加上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思维阻塞等意外情况,最稳妥的方式还是聚焦主线,分点深入论述。
离考试还有3个月的准备时间,大家在这剩下的备考时间中,还是要继续保持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命题训练,逐步摸索出自己习惯擅长的行文策略,多对比反思模拟训练的不足与改进方向,相信大家最终一定能收获满意的答卷!
课程直达




更多试听课可关注B站或者私信教务老师领取
目前启动招生的课程均可单独报名【秋季冲刺】阶段,定向院校包括清美、上交、北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