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史笔记25 托马斯.阿奎那

2023-08-25 00:25 作者:惜懿大鸽子  | 我要投稿

哲学史笔记25 阿维罗伊(Averroe,1126→1198)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124→1274) 阿维罗伊主义概述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形式与质料:概述、灵魂、共相问题、认识论 伦理学 政治学 前言:以下所有对于宗教的列举皆为理解哲学思想脉络,不涉及任何宗教和本人立场,凡所涉及观点皆出自大陆正版发行书目。 1、阿维罗伊主义概述: 1)理性和信仰是统一而非冲突的,对于同一真理可以有理性的思辨表现,也可以有宗教的天启表现。但也有人提出了双重真理(理性和信仰),并且有一些方面有矛盾。 2)真主(上帝)并不是从无中创造世界,并且原始物质和上帝一样具有永恒,原始物质与形式是最初就是一体的(种质一样的),只是一直处于潜能的状态,而上的的介入使原始物质展开(第一次推动),但在这之后真主就不再介入宇宙,所以宇宙是按照其原始的形式展开的。 3)灵魂与肉体的一体,灵魂与理性的分离,阿维罗伊主义者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合一的,或者说个人是实体,而灵魂只是这个实体的形式,肉体是这个实体的质料,当肉体死亡,灵魂也会随之死亡,所以个人灵魂不朽的主张都是虚假的,也不存在什么来世。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既然灵魂是实体的形式,与质料肉体不能分离,而理性必然不与身体有关,那么就说理性的主体(承担者、发出者)就不是灵魂,而是“统一理性”,所有的个人都是通过这个统一理性去发现的真理,没有“个人理性”,也就没有个人理性发现的真理。 这三个概述回答了三个问题: 1)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2)创世 3)灵魂 托马斯.阿奎那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答这几个问题,从而维护基督教的教义。 2、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与阿维罗伊主义的统一论不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和神学虽然研究的对象相同,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哲学所使用的是理性,而神学所使用的是天启。 在这个意义上,阿奎那就区分出了两个真理:理性真理和天启真理,但是,阿奎那反对阿维罗伊主义的双重真理,因为真理都出自一个上帝,怎么可能相互矛盾,所以就给出了托马斯阿奎那对于神学和哲学的基本态度:天启真理比理性真理更为深刻和根本,对于它们只能信仰,而不能提出异议。 因为理性是从上帝那来的(后面会说),你用上帝给的方法得不出上帝的结论,那只能说明你不善使用,“因为神学的原理不是从其他学科那来的,而是凭借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 3、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在安瑟尔谟那里,已经给出了上帝的存在论证明,就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但是阿奎那说上帝的存在论证明并不会让不相信上帝的人去变得相信上帝,因为他们不会相信上帝是完满的。 (其实这里可以小小的提一个问题:即使上帝是完满的概念,那根据这个概念能不能推出上帝的存在?) 所以阿奎那给出了宇宙论和目的论的证明: 1)宇宙万物的运动总是由他物推动的(或者说叫施加了作用),那么在溯源之后,一定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它就是上帝。 2)宇宙上所有的事物最为结果一定有其原因,那么溯源之后,一定有一个只能作为原因而不能作为结果的原因,即它的原因在它自身,那就是上帝。 3)宇宙的存在物都是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他们完全可以不存在,但是他们却存在,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无?那么就必定有一个绝对存在的存在者,那就是上帝,来作为他们存在的根据。 4)宇宙间的事物为什么能排列出完善和不完善呢?因为有完满的上帝作为标准。 5)我们发现许多非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一定是外在于这些非生物的。那么能为他们设立目的,并使宇宙具有一种合目的性的,就只能是上帝。 严格来说都不是阿奎那的首创。虽然简单地看起来,好像都是从一些经验一样的点出发,比如说非生物的规律性、有因必有果之类的,但是从怀疑主义的视角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这种无限后退没有退到无穷? 因为它在一个点上用神秘主义(天启、信仰)来终止了回退,而这个点就是上帝。 其实宇宙论里就有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后退也是这样的,一个质料必然被下一个形式所牵引,并且在完成时表现为质料,但其实形式才逻辑上是不断运动的原因,所以就一定会有一个只能作为原因(是形式),但不能作为结果(质料)的纯形式,亚里士多德也是找了一个点终止了。 4、形式与质料:概述: 阿奎那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吸收并改造了四因说,他把质料、形式归位内因,把动力和目的归为外因,而为了把这种分类学更为贯彻,他将四因说继续分类。 对于形式,他分成“实体形式”和“偶性形式”,前者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后者决定了事物的特质。 对于质料,他分为“原初质料”和“第二性质料”,前者是纯质料,即没有任何形式的,后者是获得了特定的形式规定的(形状和大小),从而有现实性。 对于动力,他分为第一原因“上帝”和“第二原因”即普遍的因果关系。 对于目的,也分成“终极目的”上帝的目的和“第二原因的目的” 为了反对阿维罗伊把原始物质想象成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上帝仅仅是第一推动者的观点。他坚持原始物质的形式是从无物质的形式中产生的,即是说是上帝的纯形式将形式赋予了作为潜能的原初物质,才使原始物质有了现实性。这说明了形式是可以脱离于原始物质的,甚至于,若没有纯形式,原始物质就没有现实性,只是可能存在。 所以就阿维罗伊“上帝和原始物质同样永恒”的观点,阿奎那进行了反驳:上帝作为最初的动力是必然的存在,而原始物质只是可能的存在。 同时,阿奎那也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宇宙论,最底层是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往上依次是植物、动物、人,前者是后者的质料,后者是前者的形式,而在人类社会中,又分为农民、骑士、贵族、世俗国王、教会。在人之上是特殊的精神实体——天使,它们居住在由第五种元素“神圣”构成的星体上,天使也分为三个等级,而在最高等级天使之上的,就是三位一体的上帝。 同时,托马斯阿奎那用这套理论将地心说神秘化,认为五大行星围绕着地球,有一颗不动的恒星位于宇宙的边缘,上帝超出“宇宙之外”。

5、形式与质料:灵魂: 阿奎那用它的形式与质料学说来解释灵魂,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实体,而肉体构成质料,灵魂构成了一个人的实体形式。在灵魂没有与肉体结合之前,它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同天使一样),当它与肉体结合之后,作为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而当肉体死亡之后,就只是实体形式重新变为精神实体而已,并不随之死亡,灵魂是不朽的。 简单比较: 1)柏拉图:灵魂与肉体是分开的,是肉体禁锢和限制了灵魂,虽然灵魂不朽,但是肉体不行。 2)阿维罗伊:灵魂与肉体是一体的,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不仅肉体不行,灵魂也不行,厉害的是“统一理性”。 3)阿奎那:灵魂与肉体可以是一体的,他们构成了个人这个统一的实体,他们也可以不是一体的,灵魂在没有与肉体结合之前也是独立的精神实体,不会随之消亡。所以灵魂是厉害的,肉体虽然不行,但就它能和灵魂合成为形式而言,它也是行的。 6、形式与质料:共相问题的回答: 就共相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问题,阿奎那分别说了三种情况: 1)共相先于个别事物,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动用了他头脑中的共相作为原型,就此而言,共相先于个别事物。 2)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创世后,就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是其所是的本质)而言,共相与个别事物是一体的。 3)共相后于个别事物,就人类运用理性得到从个别事物中得到共相而言,它是后个别事物。 就托马斯阿奎那将共相与他的实体形式等同而言,他可能更倾向于共相比个别事物更真实的观点,但就为了得到现实性,共相只能寓于个别事物之中而言,又具有一定的调和性。 7、形式与质料: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阿奎那将认识能力分为三类: 1)感觉,是灵魂调动身体所进行的认识,能认识有形事物的可感部分。 2)人类的理智,是灵魂的能力,而非身体的能力,能认识有形事物的可知部分。 3)天使的理智,既不是身体的能力,也不是对有形事物的认识,它的对象是“纯形式”,如灵魂。 对于人类理智,阿奎那坚持亚里士多德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的观点,但是就其更高层面而言,感觉以个别事物为对象,得到个别的知识,通过理性(人类理智)抽象把握得到普遍的知识。 但是为什么理性能得到真理的知识呢? 因为上帝一开始就调试好了这种能力,把对的答案放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中,“把潜在的实体形式潜藏于灵魂之中”。只要我们动用理性、感觉,得到的就是上帝设置好的真理答案。 所以运用理性或者运用感觉得到真理,就是在接受上帝的天启。 8、伦理学和政治学: 在伦理学方面,他强调至善要以上帝的至善为目的,因此尘世的幸福应该服从于来世的幸福。同时,对于柏拉图的四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知德和行德,阿奎那还推崇信、望、爱三种神圣道德。 在政治学方面,他完善和发展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哲学史笔记25 托马斯.阿奎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