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傅景华:中医古籍中的调气、引气法

2023-07-20 22:27 作者:bilibiliVVIP  | 我要投稿

《生命在于运动》1984年第3期 (分类:养生论著)

中医古籍中的调气、引气法

傅景华

《千金方》中的“调气法”

《千金方》所载“调气法”,是我国医学典籍中关于调神调气方法记述较早、较具体的文献。这种方法是以深呼吸结合有意识的腹部运动,来调整人的生理功能,达到和神养气、保健治病的目的。由于其练法简便易行,人人可做,颇适合于初学者,以及患有消化、神经、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统慢性疾病的人。其具体步骤为:  

1、

“和神导气之道,……密室、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就是说,于静室中,安置适宜的床位,空气流通,温度适中,姿势松适自然,正坐侧卧皆可,微闭目,微合口。这是准备做调气。

2、

“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寒暑不能侵。”宁神、入静、排除杂念,耳不闻声,目不见物,这是做好调气的思想准备。

3、

“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  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如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意识集中以后,即行平静的腹式呼吸,或口呼鼻吸,或鼻吸鼻呼皆可,呼吸轻而均匀深长,用意随气送至丹田(小腹部,脐下“气海”穴内),稍停(久停引起气闷),缓缓呼出,如前法再行吸入。练到一定程度,可觉“腹中有汩汩之声,元气达于气海,须臾达于涌泉,则觉得身体振动……气息得理,百病不生”。为使注意力集中,可默数呼吸次数。 此法坚持锻炼,自能受益匪浅,每日最少早晚各一次,每次15至30分钟,但应循序渐进,呼吸从浅短至深长,听其自然,万勿用劲,亦不要忘记调气。

《巢氏病源》的“引气法”

巢氏“引气法”见于《诸病源候论》的“风身体两足不随候”的书中。此法可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等症。

练功姿势:

“壮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也就是说,平直仰卧于硬床之上,松衣解带,枕头约高三寸;两手四指握拇指,伸展双臂,置身体两旁,离开五寸;两脚自然伸开,脚趾向上,二脚相隔约五寸。

调漱息咽: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 徐徐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然后咽唾”。要求思想集中,排除杂念,调节呼吸,令气均缓; 所谓“漱醴泉”,是用舌搅唇口及牙齿内外,待唾液满口,然后咽下。

引气方法:

“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也就是说,呼吸要和缓,先以口呼,然后鼻吸,喉部不应紧张,呼吸之声不能用耳听到; 用意念引气,似从上顺降小腹,分两股下至脚心,并从脚趾出去,此时缓缓呼气。每引气一次为一息,初练五、六息,渐至一、二百息,诸病痊愈。

注意事项:

“不用食生菜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急不得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另外,须注意用意念引气,并非指呼吸之空气能够到达脚趾,而是意念的到达,即所谓“意到则气到”。用意要轻、缓,不可使劲。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0-30分钟。此法与佛家密宗“贯气法”相似,可用于多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症,以及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病患的防治。

[附]“引气疗法”举例

风偏枯候

(如风湿症、半身瘫痪等): “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上达涌泉是也。”从头顶百会穴,引气下至涌泉,待觉脚掌心发热,似有气至为止。

冷热痢候

(如泄泻、痢疾等): “泄下有寒者,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欲息,以鼻引气,气足复前,即愈;其有热者,微呼以去之。”泻下宜引气入腹,塞泄以吸为主,徐徐吸气;热泄以呼为主,缓缓呼气。

虚劳膝冷侯:

 “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引气至足,意想其布散下肢,可以治虚劳所致腰膝冷痛等症。

王龙溪的“调息法”

在调气练习中,怎样调节呼吸,使之符合要求,乃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早在明代王龙溪的《明儒学案》中,就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王氏指出:“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练习调气过程中,调节呼吸非常重要。这是提出了三种不调和呼吸与一种调和呼吸,兹分别介绍如下:

1、“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

。有声的呼吸,是由于静坐时呼吸太快,发出声响。

2、“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呼吸虽然无声,但出入不通畅,有结滞、停顿现象,这是调节不均,呼吸不顺的表现。

3、“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呼吸无声也顺,但太粗不细,同样属于不调和的呼吸。

4、“坐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资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

。调和的呼吸是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缓慢均匀、似有似无,精神稳静,情绪愉快,内外调和,舒适自然。 四种不同的呼吸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守风则散”,意守有声的呼吸,将使精神涣散。“守喘则戾”,呼吸不顺,会发生气逆的现象。“守气则劳”,呼吸不细,用力太过,可致身体疲惫。“守息则密”,调和的呼吸会使精神宁静,心志固密,情绪安稳,四体舒畅。因此说:“前为假息,后为真息”。调节呼吸如此重要,它是练好调气的首要步骤,所以王氏强调:“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 后来,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里曾经谈论过王龙溪的“调息法”,并着重指出了心、息之间(即意识和呼吸之间)的密切关系。近年,杨钧同志亦对这段文献作过介绍(“关于气功疗法的一段历史文献”,《新中医药》9卷3期,1958)。 怎样调节呼吸才能使之成为“真息”,其关键则在调心。王氏指出:“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调息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天机也。”调息和调心互相影响,息调则心志安定,意识专一则呼吸愈调,保持“真息”,才符合自然的规律,精神与呼吸相守,乃是调息的根本。一心一意地调息,不昏不乱地静守,我国三教的养生法,大体都不出此范围。儒家叫做“燕息”,佛家叫做“反息”,老子道家叫做“踵息”,这是与自然界开合变化的机制相一致的。 此外,王龙溪还认为,“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这是说数呼吸次数虽能帮助调心,但也有缺点,精神既注意调呼吸,又想着数数,不如专心调息,保持意识不昏沉,亦不散乱,逐渐进入虚无清静的状态。

《养生颂》的“数息法”

苏子瞻《养生颂》有“数息法”:“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竭,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心兀然与虚空等”。练时,先宁神敛思,静坐调息,令呼吸均匀悠缓,且两目垂帘,注视鼻端,以保持清醒状态,不使昏沉欲睡。然后默数呼吸次数,或数吸,或守呼,但要自然轻数,绵绵不断,勿乱勿忘。数至数百次,自觉精神静寂,杂念皆消,身体好像不复存在,只有一息尚存,悠然于虚空,辽阔而高远,如轻风之飘逸,似云烟之逍遥。此时,“不烦禁制,自然不动”,非用意识控制,已经自然入静。如此坚持锻炼,一旦达到高级阶段,则可出现“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勿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指毛孔呼吸),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王贤宾的“意气功”

意气功是以意领气,按任督二脉经络路线行小周天运行的一种锻炼方法。其功法简便,时间经济,强弱皆宜,收效显著,除有保健延年作用外,还适应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患的治疗。 相传意气功源于宋代,公元1931年王贤宾著有《意气功详解》。

练功姿势:

一般采用坐式;端正坐于高矮适度的凳上,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脚尖微向里对;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脐下“丹田”处;二目平视,眼睑自然下垂,微留一线之光; 闭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精神集中。

行气方法

:调整呼吸,使均细深长,意会膻中(两乳之中),聚气成球,默运气球,按任、督经络 路线运行(先由上而下,经腹中线之中脘、神阕、气海、关元至会阴,再由下而上,经尾闾、沿脊至百会,复归膻中)。运毕,作深呼吸三次,起身缓行。 每晨可作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注意意识要轻守,意会有气集聚,引其缓缓运行,不可强守,不可运气太快。 《生命在于运动》1984年第3期 (分类:养生论著)

傅景华:中医古籍中的调气、引气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