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九)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 邢昺疏:“子曰”至“谄也”。注释说:这一段讲评论时事的时候臣子对君王应该无礼。说如果臣子平常对自己的君王尽自己作为臣子的礼,是所谓的“将顺其美”以及“善则称君”之类,而那些在评论时事的时候对君王无礼的人,会认为他们是花言巧语阿谀逢迎的人。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邢昺疏:“定公问”至“以忠”。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白君臣的礼义。说“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鲁国的君王。当时臣子不遵守礼义,作为君王的管不了臣子,定公很烦恼,所以向孔子请教“君王如何管理臣子,臣子如何忠于君王,我想知道怎么作?”说“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礼义可以令国家安全,使社稷稳定,如果君王不遵守礼义,那么臣子也不会尽忠,所以夫子回答说“君王对待臣子遵守礼义的话,那么臣子必定会忠于君王。” 何晏注:“孔曰”至“问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注释说:说“定公,鲁君谥。”按照《鲁世家》的说法“定公名宋,襄公的儿子,昭公的弟弟。在敬王十一年即位。”《谥法》说“思考如何使人民生活安定,称为定。”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邢昺疏:子曰”至“不伤”。注释说:这一段是讲真正悦乐的标准。说“《关雎》”是《诗·国风·周南》第一篇的名字,是赞叹后妃的德行。在《诗序》中说“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讲不是从美女的外貌上产生的悦乐称为不沉迷。“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讲人不能被悲哀伤到心。悦乐不到沉迷的程度,悲哀不至于伤到心,这是阐述真正悦乐的标准。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邢昺疏:“哀公”至“不咎”。注释说:这一段讲明建造社庙所用的木材。说“哀公问社於宰我”,哀公,鲁国的君王;社,五土神明的庙。凡是国家成立后必定建造社庙,分别选用适合五土的木材筑造。哀公不知道这方面的礼义,所以请教孔子的弟子宰我。说“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夏、殷、周三代建造社庙,分别选适合本土的木材来筑造,所以宰我举这三代为事例告诉哀公。但是宰我也不明白适合土是什么意思,因为周朝用的是栗材,便妄加揣测的编造,说周朝用栗材,用意是使自己的子民战栗。说“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听到宰我告诉哀公使民战栗这话,知道宰我因为不懂而乱说,也没有任何办法挽回了,所以说:决定了的事,不需要再重复解说了;已经作成的事情,不可能利用谏言来阻止了;过去了的事情,不需要再去追究过失了。夫子说这三句话,不是责备,而是希望弟子注意之后的言行举止。 何晏注:“孔曰”至“战栗”(《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注释说:说“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社,是五土的总神,因此凡是国家成立后,必须建造社庙。夏朝的首都是安邑,适合用松材;殷朝的首都是都亳,适合用柏材;周朝的首都是丰镐,适合用栗材;分别是用与其土所适合的木材,所以木材的选择在建造社庙这件事是最主要的。张、包、周原本以为哀公是向宰我问社主,先儒有些也以为是问宗庙主,杜元凯、何休也用宗庙主来注解《春秋》,现在来看他们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邢昺疏:“子曰”至“之礼”。注释说:这一段是讲管仲僭礼。说“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齐国大夫管夷吾,孔子说他度量小。说“或曰:管仲俭乎”,有人听到孔子说管仲度量小,以为是在讲他很节俭,所以问“是在说管氏节俭吗?”说“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这句是孔子回答有人问管仲节俭不节俭的事。妇人出嫁称为归。摄,类似兼的意思。焉,类似安的意思。礼,当时的大夫虽然有侍妾,但元配只能是一位。如今管仲的元配有三位,所以说有三归。礼,国家君王事情很重要,由官员分管,大夫虽然可以有家臣,但是不可以每件事分配一位家臣去管理,只能是大夫自己一人管理家中的一切事。现在管仲的家臣也有职称,已经奢豪到这个地步了,怎么可能是节俭呢?说“然则管仲知礼乎”,有人听到孔子说管仲不节俭,便以为是管仲遵照礼义才这样,所以又问“那么管仲是个懂礼义的人吗?”说“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这是孔子回答问话的人,说管仲根本不懂礼义。邦君,诸侯的意思。屏,指树。君王在门的内外布置树屏来隔开,大夫只能用帘来隔开,现在管仲家如君王家一般用树屏隔开内外。反坫,放酒爵的土台子,这台子设置在两楹之间。君王与邻国君王聚会时,主宾相互敬酒后再斟酒,将酒喝完各自将酒爵放在土台子上。大夫根本够不上这个级别,可是管仲家也设置了放酒爵的土台子。僭礼到这个地步,绝对是不懂礼义的人。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前句已经指出管仲僭礼,这句话是在讽刺管仲。孰,谁的意思。说“如果管仲这样子都算是懂礼义的人,那谁是不懂礼义的人?”夫子直接讽刺管仲就他不懂礼。 何晏注:“包曰”至“为俭”(《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或人见孔子小之,以为谓之大俭。”)。注释说:说“妇人谓嫁曰归”,是依据《公羊传·隐公二年 》里的说法。何休说“妇人未出嫁时是以父母的家为家,出嫁后是以丈夫的家为家,所以称嫁为归,讲明管仲有三归这说法。” 何晏注:“郑曰”至“知礼”(《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注释说:说“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按乡饮来说是乡大夫的礼义,在门户间喝酒,宴饮的礼义是君王宴请臣子,所以尊位在东楹的西侧。如果是两国君王喝酒,那么尊位是在两楹间,所以主办方君王方酒爵的土台子在两楹间。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按《释宫》的说法“屏就是树”郭璞说:“小墙当门中。”《郊特牲》说“台门而旅树。”郑玄说“这些都是诸侯的礼义。”旅,道路的意思。屏,指树,利用树来与行道隔开。“管氏树塞门”塞,类似隐蔽的意思。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说“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熊氏说“主办方的君王向宾客敬酒,宾客走到宴席前接受酒爵,喝完酒后,将空爵放在土台上,到西边台阶下向上行拜礼。主办方君王在台阶上行答拜礼,拜礼结束后宾客到土台子取酒爵,然后洗酒爵,再斟酒,来向主办方君王敬酒。主办方君王接过宾客递来的酒爵,喝光酒后,酒爵放到土台子上。主办方君王到东阶下向上行拜礼,宾客在东阶上行答拜礼。”宾主喝完酒后,将酒爵放在土台子上,而说“酌毕,各反爵於坫上。”这段文字描述不具体,其实是喝光酒爵中的酒。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邢昺疏:“子语”至“以成”。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音乐。说“子语鲁大师乐”大师,演奏家的官名,如《周礼》中所说的大司乐。在当时的鲁国已经到了礼乐崩坏的地步,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如何是音乐,让弟子了解。说“曰:乐其可知也。”提到五者翕然盛也,翕,是形容盛的样子,如,是语气辞。说“从之,纯如也。”从的读音是纵,指放纵的意思。纯,和的意思。说演奏五音时,让五音尽量放纵去表达,就是纯纯和谐的音乐。说“皦如也”,皦。明的意思,说音乐的节奏要分明。说“绎如也”,是说演奏家演奏音乐时,旋律应错落绎然相续不绝。说“以成”,指音乐一开场节奏必须强烈,然后让五音在放纵中形成和谐的节奏,此时音乐的声音分明,旋律错落绎然相续不绝,这样子一首好音乐就有了。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疏:“仪封”至“木铎”注释说:这一段是在讲明夫子的德行,天将要命他来定礼乐。说“仪封人请见”,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请孔子的弟子去通告孔子说希望见到孔子。说“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这句是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让孔子弟子代说的请辞。尝,曾经的意思。说以往一些有德行的君子来到我卫国国土,我都曾经面见过他们,没有一个为未曾见到。说“从者见之”从者,是讲跟随孔子到达卫国的弟子。见到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这样的请求,所以为他通报以便让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能见到孔子。说“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仪封人请求见到孔子,仪封人与孔子见面后,出门时对孔子的弟子说“二三子何须忧患於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这是仪封人第二次说孔子的圣德不丧的理由。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事情无法总是恒定如一,到了最顶峰就开始衰败,衰败到极点也开始转盛。如今天下因为衰败而没有道德已经很久了,现在能拯救世道衰弱振兴道德的人就是夫子。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指金铃里的木舌,指在教导政治施行所摇动的。意思是说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用他制作的法度来号令天下,就如摇动木铎来振兴文教。 何晏注:“郑曰仪盖”至“官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仪,盖卫邑。封人,官名。”)注释说:说“仪,盖卫邑。”按《左传》里中说“卫侯入於夷仪”,怀疑与这里所说的卫国仪邑的封疆官是同一人,所以说明“盖卫邑”。说“封人,官名。”按《周礼》的说法是“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郑玄说“在王畿的四周聚土为界,就如现在的时界。天子的仪封人的官职是封疆官。从这里可以知道诸侯的仪封人也是这样。《左传》里说‘颍谷封人,祭仲足为祭封人,宋高哀为萧封人。’这是以地名称呼的仪封人。封人的官职因为封疆官,所以住在国土边界,颍谷、仪、祭都在国土的边界。” 何晏注:“包曰”至“得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行者,通使得见。”)注释说:说“通使得见”见,是通过介绍而得以面见。与《左传》里中说的“乃见鱄设诸焉”,“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是一个意思。 何晏注:“孔曰”至“天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注释说:说“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按照《周礼》里的记载有金铎、木铎,铎是铃铛,使用金子所制造的铃铛,里面也明说铃铛的舌有金子作的也有木头作的的区别,说木铎,指铃铛的舌是木头作的。《周礼》教导鼓人“以金铎通鼓”。《大司马》里也说“教振旅,两司马执铎。”《明堂位》说“振木铎於朝。”因而讨论军政是摇动金铎,讨论国家政治是摇动木铎。这里说“木铎,施政教时所振。”是指教导文教。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邢昺疏:“子谓”至“善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韶》、《武》这些音乐。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舜帝时期的乐曲名字。韶,绍,继承的意思,是讲舜帝的仁德继承尧帝,所以歌颂这一仁德的乐曲名称为《韶》。说《韶》乐曲的旋律和依旋律所编的舞蹈都极尽其美,而且舜帝是揖让受禅,说明舜帝的圣德也极尽善。说“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指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因为周武王被人民深深爱戴,深得人民的心,所以乐曲名称为《武》。说《武》的旋律以及依旋律而编的舞蹈也是极尽其美,但是因为周武王是利用征讨而获取天下,这作法不如揖让而获得天下,所以说周武王的仁德未尽善。 何晏注:“孔曰”至“尽善”(《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注释说:说《韶》,舜乐名。”《乐记》说“《韶》,继也。”注解说“韶,绍,继承的意思。说舜帝的道德是继承自尧帝。”《元命包》说“舜帝时期,人民演奏的音乐是从尧帝时期传下来的音乐。”在《书·益稷》中记载说“《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可以证实《韶》确实是舜帝时期的乐曲名。说“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在《书序》中说“尧帝为人聪明而有文思,道德的光辉普照天下,后来谦逊地将皇位禅让给虞舜。”孔安国说“若使摄,遂禅之。”禅就是让的意思,是因为舜有圣德而继承的意思。 何晏注:“孔曰”至“未尽善”(《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注释说:说“《武》,武王乐也。”在《礼器》中说“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注解说“创作音乐的灵感都是缘自于民间人们所喜欢的”,因为周武王使用武力推翻暴政,天下人非常快乐,所以称他的时代乐曲名为《武》。所谓的《武》是指一个时代的大事,所以历代都称为“大”。说“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是讲周武王是以臣子的身份登上天子这个位置,虽然在事件上属于顺应民意,但终究不是揖让而受,所以是未尽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邢昺疏:“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释说:这一段是概括礼义内涵。身居高位的人因为宽厚仁慈而得到人民的心,不宽厚仁慈的人就会陷入苛刻。凡是遵守礼义的人他的一切行为庄重并尊敬他人,不懂得尊敬的人就会陷入傲惰。亲身到达死丧现场应当表达悲哀,要是不悲哀就会失去和易。人要是有此三失,都不在礼义的范围内。看到有些人对此不重视,所以孔子说“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八佾第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