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习-白内障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因具有切口小、视功能恢复快而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式。常见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如下:
1.1 角膜水肿
角膜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 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常因角膜内皮损伤引起, 当角膜内皮细胞数每立方毫米低于1000个时, 角膜将发生失代偿而出现水肿;也有文献报道残存晶体碎片、前房粘弹剂也会引起角膜水肿, 但是一般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发病。
角膜水肿是影响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护理:
对于角膜水肿的护理,需要首先明确角膜水肿的分级:I级:角膜后弹力层轻度皱褶;Ⅱ级:角膜后弹力层明显皱褶、水肿;Ⅲ级:角膜轻度斑点状样改变、水肿;IV级:角膜明显斑点样改变并水肿。如果患者发生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 则需要每天协助医生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情况,
对I度水肿者, 局部滴用复方妥布霉素眼药水和贝复舒凝胶即可, 通常数日内即可消除;
对Ⅱ度水肿者, 除局部滴药外, 需行球结膜注射地塞米松2 mg, 每天1次;
对Ⅲ度水肿者,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
Ⅳ度水肿者, 除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外加用高渗剂滴眼, 可适当降低眼压 (甘露醇250 m L每日1次, 醋甲唑胺50 mg口服。
对于此类患者, 要特别注意病情的观察, 注意眼部分泌物的性状、颜色、气味, 有无脓性分泌物, 防止伤口感染。密切观察, 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 视力是否清晰变模糊。每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眼底等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眼痛、眼胀、头疼、恶心、呕吐。警惕患者眼压升高。
1.2 暂时性高眼压
发生暂时性高眼压多数患者合并有青光眼, 高度近视或葡萄膜炎病史。
大多数高眼压患者在数天内可自行缓解。但眼压持续增高也足以引起持久性损害和视力丧失。一过性眼压增高多发于术后当天下午或夜间, 分析主要原因为:术中残留黏弹性物质、残留晶状体皮质碎片、晶状体囊碎片等阻塞小梁网以及手术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物质堆积在小梁网上或炎症导致小梁网水肿, 房水循环障碍引起一过性眼压升高, 也可能由于晶体植入后引起前房深度、房角的宽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房水循环障碍。
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如有不适主诉应考虑到眼压升高的可能, 高眼压症需要定时测量患者的眼压。
对高眼压患者给以乙酰唑胺0.5 g口服, 2次/天, 局部滴卡替洛尔 (美开朗) , 均可在1周内缓解。若眼压仍过高应立即报告医师, 行降压处理, 避免了眼压升高可造成视神经的永久性损害。
1.3 眼内出血
白内障术后出血多数来自手术创口、虹膜和睫状体, 通常发生在术后1天至1周。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 使虹膜血循环障碍, 血流阻滞, 血管弹性减弱, 虹膜血管易破裂而致前房出血。此外, 术前眼压控制不佳, 在高眼压状态下, 切开前房时眼压骤降, 睫状体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起球内毛细血管破裂, 引起眼内出血。及术后眼压过低血管可能出现反射性扩张, 术后炎症反应致毛细血管扩张, 此时如咳嗽、便秘、及外碰撞等均将会加剧前房出血的发生。
护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 嘱患者术后继续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同时定时测量血压, 根据血压调整药物用量, 注意多休息少活动。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翻身等。活动时动作要轻, 以防震动头部, 勿用力憋气或用力大便使腹压增高。
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虽无需停用抗凝药物, 但是也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术后当日给予戴保持眼罩, 加强自我防护措施, 防止碰撞眼球。
若出现术后眼内出血, 应及时查找病因, 稳定患者血压, 排除手术创口感染, 必要时可进行前房冲洗、应用止血药物甚至进行玻切。
1.4 毒性眼前节综合征(TASS)
毒性眼前节综合征 (toxic anterio segment syndrome, TASS) 是一种眼前节急性非感染性炎症, 是眼前节手术的术后并发症, 常见于白内障手术。
TASS是由进入到前房的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术后无菌性炎症反应, TASS发生与多种进入眼前房物质的毒性作用有关, 如眼内灌注液、防腐剂、消毒设备使用的消毒剂、细菌内毒素、器械表面的金属离子残渣、变性的粘弹剂、高压蒸汽杂质、抗生素、麻醉药物以及使用的人工晶体等。
TASS典型病例表现为:在术后12~24h内发生的一组急性前房无菌性炎性反应。该病起病急, 类固醇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是感染性眼内炎, 感染性眼内炎多发生于术后2~7 d;多伴有眼痛症状;少见弥漫性角膜水肿和继发青光眼;炎性反应通常会累及眼后节;房水或玻璃体细菌培养多数为阳性;对抗生素治疗相对敏感。
护理:
TASS发生后应尽早加强局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水的使用, 严重者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如果瞳孔区有渗出, 可使用短效散瞳剂活动瞳孔, 眼压升高者酌情使用对症治疗。
1.5 人工晶状体移位
常见于术中后囊破裂, 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视力下降、眩晕、眼痛、头痛等。
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眼部情况, 若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嘱其平卧位安静休息。翻身等活动动作要轻、勿震动眼部, 防止发生人工晶体偏位严重致使其脱入玻璃体内。
慎用扩瞳剂或服用巅茄类解痉药, 以防瞳孔扩大, 人工晶体移位甚至脱入玻璃体内。需扩瞳时应用短效扩瞳剂保持瞳孔于5~6 mm以内, 扩瞳后应取平卧位, 以防晶体挟持。
人工晶状体完全脱位进入玻璃体, 并有大幅度摆动需及时取出, 否则有致视网膜脱离可能, 位于玻璃体内不移动可不取;如移位仍在后房且光学部位于瞳区, 不必处理;一支襻进入前房另一支襻位于后房或进入玻璃体应取出或调位。
1.6 术后眼内炎
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主要由细菌或霉菌感染所致。亦可为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或自身卫生条件差, 手术器械及操作步骤等环节被细菌污染, 以及术后护理不当等导致。
临床表现为术后突然出现红肿疼痛, 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球结膜及眼睑高度水肿、角膜水肿、前房黄白色粘稠分泌物。
护理:
眼内炎的治疗重在预防, 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眼液点眼, 每天3次。手术当日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溶液彻底冲洗结膜囊。对患有慢性泪囊炎、结膜炎、睑缘炎等应在待炎症完全控制后方可手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后遵医嘱按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做好术后健康宣教和围术期预防感染的防范措施, 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术眼敷料有否脱落、污染、渗血、渗液, 眼部红肿疼痛, 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同时还须保持用具卧具的清洁及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一旦发生眼内炎, 应积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以防发生视网膜坏死, 产生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同时眼内灌注万古霉素。

参考:
张璇.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现状[J].天津护理,2013,21(0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