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俄罗斯莫斯科莫尼诺中央航空博物馆游记(2)

2022-07-05 23:41 作者:剥蒜籽  | 我要投稿

2019年的年初从某个犄角旮旯里看到一则消息,说俄罗斯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将于2020年左右关闭。本来小道消息不足为信,不过想起坦博唐突关闭的往事,还是赶紧请假弄了张俄罗斯的签证去走走看看。2022年了,博物馆仍然过得好好的,不过身在国内,近期想再去一趟已经不太可能了,倒是被这不靠谱的小道消息给歪打正着了。开头还是例行加一句:本文视讯资料采集于2019,与当前情况存在差异,请自行甄别消息后前往。

本期继续介绍露天展区的内容。上期说到露天展区的门神是米12和图4,那么这期第一个就发图4。当然B-29斯基本身似乎也没什么亮点可言,反倒是中国买的10架图4倒是有些小故事,比如首航进藏啦,空投给养啦,改装预警机之类的。目前据说国内的10架图4都还没拆,不过博物馆里那架看起来是图4改预警机的玩意,实际跟当初的图4预警机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个拼装货。

编号为50的图16,最早期的生产版本,无法携带精确制导武器,算是最“原汁原味”的图16了,算是北京军博里的那架轰6的亲哥。旁边从小到大摆了一排航弹,也显示了此机的用途。

图22,冷战早期的超音速轰炸机,同样没什么亮点。和早期版本的图16一样,发生故障时生存率不高。这架飞机保养显然也不容乐观,各处的蒙皮颜色都不一样了。

苏24战术轰炸机,有原型机和早期量产版本,不知道是不是保密需要,挂架上仅挂载小直径航弹,或者干脆没挂载了。侧面上看苏24和F111区别很明显,但是从倾斜的角度看座舱的话还真有些难以分辨。

T-10-1战斗机原型机,和苏27的颜值差距略大,不客气地说,这架原型机长得真丑。技术指标完全参考上世纪60年代的高空高速指标,本身的安全性也充满bug,所以最后变成了废案。

苏27M/苏35战斗机的701号原型机,相比苏27的提升内容主要在于航电与发动机,但非常有限,所以仅仅停留在原型机阶段,苏27的最初几个境外客户买的都是没有任何改动的原厂货。而后续的升级与开枝散叶,还要等到坑客户的钱勉强弄出苏30MKK和苏30MKI之后了,俄式坑钱研发就此一战成名,简要的说就是先画大饼,然后拿客户的资金给自己当研发的启动资金,后续再要求加钱。当然客观地来说,俄国奸商日常吹牛皮,不过没钱研发的情况,那还是苏联解体给闹的。

苏15截击机,高航速高爬升率高升限,配合在当时算长距离的1500公里航程,算是上世纪60年代的长航程截击机了。博物馆里这架配了俩转场用的副油箱,俩翼下挂点分别挂了R9中距空空导弹和R60格斗导弹。飞机本身没什么明显的亮点或缺点,倒是因为错误截击了迷航的韩国客机而饱受诟病。当然,此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歼8战斗机的相关设计工作,当然截击机与战斗机的设计思路本身就存在差异,在此不多做比较。

苏11截击机与旁边的苏9截击机,都算是苏15的前身。博物馆里的这架苏11与苏15挂了同样的导弹,而苏9挂了四枚R60,看起来更威武一些,不过R60本身的性能其实挺差。苏9与1956年研制成功,苏11是1958年,苏15是1962年,所以能看到很明显的设计延承。

苏7L与苏7B战斗轰炸机,其中作为技术验证版本的苏7L,起落架是滑橇而非正常的轮胎。外观上来说,除了翼刀之外,似乎看不出太多与苏9太多的区别。苏7B挂了俩火箭巢,苏7L仍是光秃秃。

苏17M3战斗轰炸机,算是苏7的变后掠翼及升级航电航发的版本,子孙遍及亚非拉,不过由于中苏交恶,所以中方当时只从苏联进口民用飞机。博物馆里这架只挂了火箭巢和格斗弹,不过实际上此机型是可以挂载空对面武器的。顺带一句吐槽:在空战中,火箭巢和航炮应该比R60有用得多。

米亚4战略轰炸机,航程与挂载量在设计时算出色,但不算突出,产量也不算大,同期设计生产的图95轰炸机才是苏联空基核打击力量的顶梁柱,此机型在非军事用途上的贡献远大于其军事用途。不过由于其四发动机加后掠翼布局,一度让西方观察员认为苏联具备了洲际轰炸能力,战略忽悠能力满分,当然,米亚4本身也确实很大。

B25轰炸机,应该是二战的美援,除了机腹炮塔外其余武器全部拆除。没有展板说明,当然这也合情合理。当然又说回国内,北航博物馆曾经有一架B25整机,不过现在只剩下起落架了,有时间本号也会写一下北航博物馆的见闻。

苏25攻击机与图144客机。图144用于起降阶段的的前整流罩和鸭翼还给收回去了,可能是为了减少露天环境对机体的腐蚀吧。旁边配了云梯车,还有条小路,应该是为了接待要客给准备的。苏25的挂载还是挺有武德,六个火箭巢与俩副油箱。后方隐约可以看见一架米格21,那是米格21I三角翼验证机。

 

米格31、米格27、米格25、米格23与米格21的合影,只有米格23与21有挂载。两代截击机合影,同样还是得来莫尼诺。

米格29的01号与03号原型机,发动机均已移除,03架次的IRST还给拆了。外观上还是可以很明显看出和量产版本的差别,而01架次与T10-1一样,还是挺丑。03架次的左后方是一架IL-2,右后方则是IL-14。

图22M3轰炸机,没有编号,掉漆明显,尾部还额外加了支撑,以防出现伊尔62那种屁股着地的情况。前些年图22M3引进整机甚至生产线的概念炒得火热,现在是彻底没了。

后方草坪上是苏联支线客机三宝——雅克40、雅克42与图124(左起),均为苏联民航涂装。这下连漆都不刷了,直接扔后面等着长草。

苏联民航涂装的伊尔62,同样很久没刷过漆了,aeroflot的字母都看不清了。离远一看,模糊的红旗外加熟悉的腰线,你说是老民航的那几架伊尔62我都信。后面还有伊尔18和里2运输机,关键信息抹一抹,混在北京航空博物馆的照片里没准还真认不出来。

图114干线客机,后方还有架不起眼的伊尔14运输机,以及S300地空导弹的发射车。图114算是上世纪60年代国际民航最亮眼的仔,除了接送赫鲁晓夫时让美方难堪的舱门离地高度,此机同样闻名欧亚航线,特别是以豪华的两舱闻名,甚至还有高包软卧。当然,这飞机噪音实在太大了。

别12水上飞机的尾部,以及两架米格25的尾喷口。飞机放得比较杂乱,所以别12的前脸被遮挡,只能拍尾部了。

伊尔76运输机,后方是一架安8运输机,右侧是一架安24。同苏27系列一样,伊尔76也给俄国人整成了坑钱项目。不过与苏27家族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支的情况不同的是,伊尔76的升级版——伊尔476/伊尔76-MD90的合作升级项目,最后连个水花都没砸出来,客户的钱全给俄国人用来挪组装厂了,当然毛子也没提桶跑路,直接开口要加钱,最后卖家也就剩俄空天军了。客户后续还是从乌克兰买了封存的伊尔76及伊尔78才算解决燃眉之急。

安22运输机,量产的桨扇运输机目前的天花板,继承安东诺夫衣钵的安70运输机始终未能量产,也没找到外部客户,俄乌冲突之后乌克兰能否制造飞机,本身也成了个迷。其左后方是一架拆掉了机翼的VVA14反潜机,保存状态极差,在航拍照片上看甚至会被认为是一坨金属垃圾。右后方是一架苏联民航涂装的安10客机。正右侧是苏联民航涂装的安24与金属色的安12运输机,盲猜这架安12退役前隶属苏军。原装的安12运输机,国内部分博物馆也有,甚至还有国航涂装的版本,原装版本的特征是领航员舱更圆,因为量产的运8低配版本的领航员舱借鉴了图16的设计,至于更新了航电的运8,与新设计的运9呢,区别那就太明显了。低配的运8目前还在生产,甚至返销给了独联体国家,用于汰换老旧的安12。但是安22呢,早就没新货,可是替代安22的机型也停产了,现在还得继续延寿继续飞。

M17侦察机,对标美制U2侦察机,不过很少露脸。两者长相毫无关联,仅仅是设计指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架M17直接涂了苏联民航的标志,可能也是担心万一在执行任务中被敌对方击落后可能产生负面舆论。M17与米亚4同属米亚西设计局设计,不过呢,作为军盲+脸盲的剥蒜籽在这说个暴论:外形上看,U2倒是蛮像缩小后的米亚4。

米格29与图95轰炸机合影,图95还真是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架飞机均停放在通向机场的滑行道上。莫尼诺航空博物馆的后方原本是老莫尼诺机场,不过现在已经废弃,卫星图上看,和南京大校场机场目前的状况已经差不多了。不过大校场已经开始施工,而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呢,这块地废弃之后就撂荒了,啥也不干,这也是上一期说去莫尼诺会经过废弃机场的缘故。目前在博物馆的西北方向重建了新机场,场站里主要停放俄空天军和紧急情况部的伊尔76、伊尔62,图204,安12,安26等战术飞机或运输机,以及少量的米17等直升机。场站西侧还封存了不少安72、图154、伊尔18等客机,有不少图154似乎还涂着俄航的新涂装。


捷克的L29教练机,处于降落构型,减速板和襟翼处于打开的状态。小小的教练机夹在一堆苏系飞机之间有些格格不入。右侧还是能看到M17的双尾撑布局的机尾。L29附近放着一架乌米格15教练机,和L29用途差不多,都是飞行员上手正牌喷气机之前练手的高教机。

米格17与米格19,在国内都挺常见,不过米格19在俄罗斯境内不多见。与国内大部分露天场地相似,两架飞机保存状态蛮差,米格19挂载的导弹,弹头全部不翼而飞。

图141高空无人侦察机及其发射车,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款无人机都更像是超音速对地或对舰导弹,而不是无人侦察机,虽然它的实际用途与美国的D21相似,而且虽然造型唬人,但也飞不到2马赫。这飞机基本上冷战后就退役了,不过2014年俄乌冲突开始,乌克兰就又开始用了,2022年还搞了两次“玉米地轰炸机”复刻事件,其中一架还带了战斗部。总的来说乌克兰这些图141没创造任何亮眼的战果,远不如火箭弹和远程炮兵好用,而且还弄得友邦惊诧,搞出了外交事件。不过嘛,第一眼果然没看错,还真能当导弹。

EPOS实验型近地轨道验证运载器,可重复利用航天飞机的雏形。国内喜欢叫米格105,不过人家俄罗斯好像不太认这个称呼。


La250高空截击机,一看就不怎么聪明的样子,设计上与F106类似,就是单纯的高航程截击机,发射超视距导弹以击落入侵的远程轰炸机,不过这个笨笨的飞机事故频发,最后整个项目都黄了。后面是雅克141STOVL战斗机,赶上苏联解体没钱研发,最后只剩几个壳子。

雅克36与雅克38,垂直起降验证机与最后量产的舰载机,前者的造型同样是接受不能,后者的外观个人觉得还行,不过事故率十分感人,挂点也很少,要么对地要么对空,实际使用大部分是作舰队防空使用。在某魔法游戏里试玩了几次,手感蛮糟糕,低速状态下不开辅助操控很容易直接锄大地,而现实中,升力发动机和主发动机可都是要飞行员手动操控的。随着几艘“载机巡洋舰”先后除役,雅克38也于1992年彻底退役。

图128截击机,和La-250都很像轰炸机,用途也类似,就是做导弹发射平台,不过多考虑机动性(反正轰炸机机动性也不强),当然此机型的发展还是非常成功的,在苏联服役了30多年。当然了,作为国土防空军体系的一部分,这飞机也没有获得外销订单,因为离开了防空体系,这飞机还是要抓瞎的。

T4轰炸机,对标B-70存在的超音速轰炸机,由于全身使用的钛合金材料非常多,其43吨的空重也被戏谑为“43吨黄金”。由于高昂的造价和对空导弹的发展,高空和超音速似乎都失去了意义,所以T4和B70最后都下马了。

令人熟悉的伊尔28前线轰炸机,国内的轰5几乎做到了每个国防教育公园都有的程度,不过大部分的飞机保养程度还没这架伊尔28好。据说隔壁还有几个轰5/伊尔28飞行团,在丹东或者图们偶尔还能看见。

外馆内容到此基本讲完,还剩两个内馆的内容,不过,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好发出来了。


俄罗斯莫斯科莫尼诺中央航空博物馆游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