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T-34 中型ТАНК及变形车介绍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设计的中型坦克。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T-34坦克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

T-34/76A 1940: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苏德战争初期制造了有名的“T-34危机”。
长度/宽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载量 409升 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宽度 3m
主要武器: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径,备弹77发,仰角-4°~ 29°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机枪,备弹2898-4725发
T-34/76B 1941/1942:T-34/76B型出现于苏德战争爆发后,主要根据战场经验,对A型加长炮管以增强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装甲厚度,主要于1941年—1942年间生产。长度(含炮管)/宽度 6.68m/3.00m;高度 2.45m
重量 26.5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0-400km,越野230-26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460升 134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4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宽度 3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0)76.2mm坦克炮,42倍口径身管,备弹77发,仰角-4°~ 29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390
☆苏联型号:
T-34/76中型坦克
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毫米短管炮时,T-34坦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任何一款型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

★T-34/76M中型坦克
T-34M坦克(开始称为A-43),是二战前苏联在T-34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衍生的采用扭杆悬挂系统的坦克。
虽然T-34M型坦克优势众多,但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其垂直弹簧式悬架就是一个,这种悬架加装在30吨重坦克时已经导致各种问题出现,更不用提日后更重的坦克型号了。
1940年10月,苏联仍下令把T-34坦克的弹簧式悬架更换为扭力杆式悬架,而改装后的坦克就被更名为T-34T型坦克。新型坦克只有部分零部件与T-34型坦克共用。该项目代号为A-43,项目在哈尔科夫第183工厂进行 。
T-34M坦克研制专门开发一种新的V-5型柴油发动机,其优点在于可以使坦克实现90度转向。四挡变速箱仍旧设置在左侧,但加装了一个新的增效器,于是T-34M拥有了8个前进挡,2个倒车挡。
T-34M改成了扭杆悬挂装置,使越障高度增加了50毫米。
改进后的坦克炮塔更狭小,装有一个指挥塔和两个圆形舱盖。无线电从炮塔改到了车体内,使得弹药仓加大,携弹量从77发反坦克炮弹增加到100发,机枪子弹也从2898发加大到4536发。
苏联人计划在1941年3月生产两辆T-34M原型车。改进后的坦克优越性并不明显,最终这款试验品仅仅制造了一个木质模型就不了了之。

★T-34/76E中型坦克
在T-34/76的基础上全车外围增加一层间隙装甲
★T-34/57中型坦克
T-34/57坦克安装的是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是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苏联军方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型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
初期的T-34/57坦克刚刚生产出来便投入莫斯科保卫战,因其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很快获得了“坦克猎手”的称号。而影响T-34/57使用的最大因素是弹药不足问题,使这种威力强大的坦克无法正常作战。当时苏军缺乏无线电设备(一般车辆都没有配备电台,指挥车才有)也使T -34/57的作战效能无法完全发挥。另外,部分火炮的生产质量问题也令部队头痛不已。
1943年重新开始生产的T-34/57 Model 1943的装备情况不详,但由于生产批量小,似乎也分散装备了一些独立的部队或分队,加强某些方向上对德军重型坦克的作战能力。T-34/57 Model 1943第一次投入战场是在1943年8月,没能赶上一个 月前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T-34/57坦克,在新的T-34/85坦克出现后停产。

★OT-34喷火坦克
1941年前,苏联喷火坦克采用的是T-26轻型坦克的底盘。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苏联坦克损失惨重,苏军急需新的喷火坦克。于是,苏联设计组在T-34坦克上增加了一个喷火装置ATO-41,这是T-34坦克第一种喷火坦克变型车。
战争后期,苏联发展出更复杂精致的喷火器,T-34坦克即使在完全执行喷火器任务时,也依然保留其主炮。1943年根据盟军协助条约,一套英国的邱吉尔“鳄鱼”式喷火坦克作出改进,将喷火器重新命名为ATO-42。装有这种喷火器的坦克被称为OT-34(有时也叫TO-34),于1944年首次投入使用。
OT-34喷火坦克携带燃料200升,通过压缩空气操纵。用稀薄燃料时,喷射距离为75-90米,用胶装燃料时可达109米。喷火炮装置于T-34坦克斜装甲右侧的一个装甲铸件上,两边各可旋转5度,通过电泵击发一发20毫米子弹开始操作。整个过程总共可击发六次,每次持续两秒钟。由于要装置喷火器,只好把无线电通信设备移至坦克后炮塔内,OT-34坦克的外观因此很特别。
OT-34坦克主要用于攻击德军的堑壕阵地,使用喷火坦克能挫伤那些防御地的德军步兵的士气。但是OT-34坦克有限的燃料储存制约了其作用,因为坦克只能点射10次

★PT-34扫雷坦克
苏联最初的扫雷坦克是战前的PT-3扫雷坦克,两套钢制滚轮通过一种回转式桁架装置挂在坦克上。1942年5月,工厂为T-34坦克开发了两种扫雷装置:一种的单个轮轴有“A”字形的脱粒滚筒挂在轮缘上;另一种有一个分离轴。
1942年8月对这种被称为PT-34的扫雷坦克进行了首次试验。在沃罗涅什附近的战斗中,第86坦克旅第223坦克营用两辆PT-34试验扫雷坦克捣毁了德军雷区。PT-34坦克还曾出现于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最著名的是在苏军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大反攻中。当时第16近卫坦克营在袭击德军机场时使用了PT-34扫雷坦克。这些早期的扫雷坦克存在首很多问题,而T-34扫雷坦克直到1943年夏才被较多地应用于战斗中。
PT-34坦克最多能清除压发10个5~10千克的反坦克地雷,然后,滚轮就得更换。这相对于一般的战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以往只能派标准T-34 坦克独立清除雷场,而乘员们也只能祈祷坦克能有较好的抗爆性能。在1944年夏的巴格拉季奥诺进攻中,苏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PT-34坦克捣毁德国集团军群中心。
PT-34扫雷器是现代俄罗斯扫雷装置设计的基础。甚至是参加“沙漠风暴”行动的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所用的扫雷装置也参考了1942年首次使用的苏联PT-34扫雷装置


CT-34架桥坦克
用T-34底盘设计制造的一款架桥坦克
★T-43中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德国新一代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批量使用于反坦克作战中,T-34坦克面临防护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苏方决定研制加强防护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该项目由第183工厂的520设计局负责,于1942年年初启动,新的坦克被命名为T-43坦克,工程负责人A·A·莫洛佐夫。
T-43型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设计,主要改进有:
首先,T-43坦克增大了炮塔座圈的直径,在炮塔顶部左后位置设置了一个车长用指挥塔,可以进行全向观察,还取消了无线电员;
其次,为了能够抵御88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上的直射,铸造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75毫米厚度/55度倾角的布局。全车重量保持在了34.1吨,因此机动性依旧可以达到T-34的水平。
T-43型坦克的试验车于1943年2月制造完成,3月开始进行测试。但是就在这时,苏军在前线第一次缴获了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其正面100~150毫米的装甲厚度和88毫米主炮,使苏方异常震惊。因而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显得火力不足。另外德国将在1943年夏天开始,将装备70倍口径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这些情况,要求苏联坦克工业,一方面加强T-34坦克的火力作为应急措施,一方面抓紧时间研制火力、防护力都能上一个层次的新型中型坦克。
实际上,经过3000千米的行走试验,以及各种使用试验,T-43坦克上的种种改进被证明是有效的。只是由于设计时的情报工作和预见性不足,才没有认识到加强火力的必要性。结果由于主炮没有变化,火力不足,使得该车一出生就已经过时,缺乏投入量产的意义,只能作为下一代坦克的原型车使用了。


★T-34/85中型坦克
随着卫国战争的进行,德军开始将诸如黑豹、虎式这样的先进装备
投入战争中。而苏联的T-34/76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火炮对付这些坦克时难免显得疲软。而且,苏军猛然发现现役坦克中竟然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同时,苏军发现T-34/76坦克的双人炮塔的作战效率并不高(在双人炮塔里车长要在负责指挥的同时为主炮装填炮弹)。因此,苏联人决定对T-34坦克进行火力升级。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85毫米火炮的T-34/85坦克研制计划立即提上日程。
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毫米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毫米)。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
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但不管怎么说85毫米坦克炮大大加强了T-34的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就攻防而言仍处于劣势,需要抵近到虎式坦克500米内才能击毁)。
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T-43,座圈直径1600毫米),炮塔空间大增,正面炮塔厚度也增厚到90毫米,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T-34/85量产前仅生产了100辆。85型坦克的出现,后者则成为后来T-54坦克的缘起。


★T-34/85M中型坦克
T-34/85投产后,改进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在T-34/100之前,还有一个试验型号,183厂研发的T-34/85M1944年5月,进行测试的T-34/85M。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到75毫米,驾驶员舱盖厚度达到90毫米。
从外观上看,与T-34/85最大的区别在于车体后部结构,排气管所在位置类似于BT系列坦克。但最终T-34/85M只生产了几辆试验原型,由于试验过程中车辆悬挂出现承重问题,车辆整体重量分配又有严重缺陷,且当时IS-2重型坦克投入生产,这种坦克已无较大实战价值,便没有了后文。

★T-34/85E中型坦克
在T-34/85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全车增加一层铁丝网装甲(防破甲弹)
★T-34/100中型坦克
通过不断总结战场上的经验,T-34坦克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其中有些改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T-34/85。但其中也有不少失败的型号,采用100毫米火炮的T-34/100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种。
1944年7月,两份分别来自KB92和KB183设计局的改造计划被提交了上去,最后KB92的设计师A.Savin的计划获得了通过,他被命令用ZIS-100型100毫米坦克炮(这种坦克炮是在ZIS-S-53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坦克炮。但因100毫米坦克炮的体积过于庞大,T-34/85的炮塔根本无法容纳,因此苏联工程师只能重新设计了一种炮塔,新的T-34/100样车的车体已经加长,而炮塔座圈则加大到1700毫米,但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1945年2-3月间,苏联人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开始打算用D-10-34型100毫米坦克炮代替ZIS-100坦克炮,D-10是苏联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其发射的BR-412B穿甲弹初达到895米/秒,弹重15.59千克,在1500米距离上以60度命中目标时穿甲厚度为100毫米以上,1000米穿深185毫米(高速穿甲弹可达200毫米),理论上可在1500米击毁所有德军坦克,而且射速可达4-6发/分,这些数字看起来的确是让人动心。但在实际使用中却被发现是不合适的,由于D-10使用的是定装弹药,因此炮弹长度近一米,因此在装填时会限制装填角度,反过来又影响射速,也会影响炮手对目标的追踪与瞄准,因此这种改进型号最后也没能投入生产。
其他的型号还有装有100毫米LB-1火炮的T-34/100,D-10最终没有安装在T-34上,而LB-1则安装在T-34上进行了实验。但可惜的是由于与D-10一样的问题,LB-1同样被放弃。


★SU-122自行火炮
1942年4月,苏联命令一些设计局开发一种装备122mm或者更大口径的突击炮。这项工作交由苏联坦克工业部负责。每个设计局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Uralmash工厂首先拿出了U-35设计样车,第592号工厂则设计出SG-122(A)自行火炮。U-35装备122mm的M-30型榴弹炮,底盘采用了T-34坦克的底盘。而SG-122装备了相同的火炮,不过底盘却是基于缴获的德国StuG Ⅲ突击炮。

★SU-85自行反坦克炮
为对抗德军新型装甲车辆苏军装备的一款自行反坦克炮,火力凶猛,隐蔽性强,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衍变出很多不同类型的战车。SU-85的SU代表俄语:Samokhodnaya Ustanovka ,意为自行火炮载具,而85则表示它的武器-85mmD-5T火炮。该车采用T-34/85坦克的底盘改造而成。

★SU-85M自行反坦克炮
仅在SU-85的前提上增厚了正面装甲

★SU-100坦克歼击车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对战场上残存的德军"费迪南”自行火炮与"豹”式坦克残骸进行了调查,并试验了苏军当时所有正在装备的火炮的穿透力,发现刚装备部队不久的SU-85自行火炮在中长距离上无法有效攻击德军"费迪南”、"豹”与"虎”,而且在这个距离上还容易被德军击毁,总之,SU-85一登场,就显得过时了。
1944年中期,苏军发现反坦克武器的威力不足以对付德军的新式坦克,苏军坦克和反坦克炮都急需增强火力。
于是苏联开发了一种装备大威力100mm火炮的自行火炮。在43年12月以前,苏联所有的车辆开发方案都要提交坦克工业部,同时又要提交自行火炮部门。1943年12月28日,苏联坦克工业部要求Uralmash工厂设计一种基于T-34坦克装备100mmS-34火炮的新型坦克歼击车。

☆中国改型:
★T-34多功能装甲底盘(运兵/携弹/抢救)

★65式37毫米双联装自行高射炮
该炮采用T-34中型坦克底盘,拥有立楔式炮闩,由弹夹供弹;反后坐装置包括节制杆式液压制退机和复进弹簧;弹夹装弹5发,弹仓容弹量为10发,安装供弹漏斗后实现多弹夹连续供弹;火炮由手动操作,高低和方向瞄准均有两种速度;火炮装有机械同步击发装置,后期配有电击发装置,可实现6门火炮集火射击;火炮配用机械向量瞄准具,属非独立式瞄准具,装在火炮起落部分上方。该炮由六人操作。

★58式中型坦克
58式中型坦克即苏联T-34-85中型坦克(中国陆军称其为58式)。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进口了大批T-34-85中型坦克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解放军装备的T-34-85坦克经过修改,如增加一个指挥塔,两个指挥塔之间有V型防窝弹装甲板,增加高射机枪枪座和炮塔携行架,以及改进电台等技术措施。

优点:
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
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炮能阻挡 。除此之外,苏联设计师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莫罗佐夫还特地为T-34坦克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千米/小时。V-2柴油机的体积为1.87立方米,整个马达部分体积为4.4立方米,其发动机辅助设备和散热器布置较为紧凑。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另外柴油挥发性差,故常温下不能被普通火焰点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而同时柴油机动力强劲,柴油机转速均低于汽油机,出力远强于汽油机,现代重型车辆基本都采用柴油机。T-34主机虽然功率为500马力,但是转速只有1800转/分钟,而德国虎式搭载的迈巴赫230-P30汽油机空有700马力,转速却高达3000转/分钟。所以T-34具备高达2653牛·米的强大扭矩以及轮周功率,而德国的虎式只有区区2228牛·米而已。500马力柴油机动力远胜700马力汽油机 。T-34坦克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
缺陷:
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但即便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第一,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

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第二,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通讯能力,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被各个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