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云课堂,关爱伴成长丨采访札记①:政思育晨梦,云教笃新程

为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索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港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调研实践团深入江西省修水县童心港湾,以“‘四史’云课堂,关爱伴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实践队员们于7月17日对冯茜老师进行线上采访,就当前形势下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可能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议寻现况,破解逆境
访谈开始,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政教育的现状以及主要困境展开讨论。冯茜老师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人口融入到城镇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亲情教育缺失、教学水平不足、生活单调枯燥以及消遣娱乐负面等诸多问题。此外,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过度关注也成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于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冯茜老师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了探讨。首先,父母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人陪伴,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次,大部分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位于山区和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提供较为科学的教育环境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三,农村及山区生活环境单一,缺少足够的文化娱乐设施,人文关怀的不足使留守儿童缺乏正能量的娱乐和社交,进而寻找负面的消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冯茜老师最后特别提到,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过度关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过分依赖、自我意识消失、自卑情绪等一系列负面的心理障碍。
与教同行,责无旁贷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多方合力的共同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由于接受过专业的思政知识教育与师范课程教学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冯茜老师指出,一方面,学校组织的支教团可以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间走近留守儿童,深入了解这类群体的状况与需求;另一方面,师范专业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与理念,思政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政治素养,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这些优势为留守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年龄的相仿使他们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代际差异大大缩小,便于两者间的交流与沟通。
实践团成员们也向冯茜老师简单介绍了“云课堂”的新型支教模式,获得了冯茜老师的高度肯定。“云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通过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及时将信息进行传达。而利用这种形式架构起的新型支教模型充分发扬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以视频的形式在留守儿童身边搭建课堂,传输各类知识与理念,与线下实地教学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支教的作用与意义。
聚焦中心,探问前路
最后,实践团成员就对于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注意事项展开了讨论。冯茜老师提出,留守儿童首先具有儿童的特性,因此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在品德方面,培育最基本的精神与情怀,引导他们在儿童阶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并举结合不容忽视。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应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学校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应提升师资质量,不断探索并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提升留守儿童知识储备与思维水平;社会层面则通过公益组织与团体面向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活动,政府机构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娱乐文化活动场所。此外,我们还应平衡个体与社会的需求,关注共性、注重个性,依据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来满足个体需求。
通过此次访谈,实践团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面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也能够提升思政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实操经验与责任意识。实践团成员也表示,作为一支新兴的支教力量,他们将会不断探索、深入调研,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案|马海若
图片丨童心港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调研实践团
编辑丨刘雨欣
审核丨车姝 刘雨欣
指导老师丨冯茜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