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澳洲高考季!侃侃澳洲(中文)高考一两事。

10月24日星期二,2023年维多利亚州高考就会正式开始了,以英语拉开帷幕。届时,十二年级们便会走进考场,为他们的前十八年人生书上最为璀璨的句号。在那之前,包括但不限于数十种小语种、音乐表演类科目的表演部分、职高(普通高中也提供职高项目)基本能力测试则已经进行完了。

中文考试的内容在后面。
澳洲,乃至发达国家中学都是与国内大学的体制很相似的,包括高中时期就已经有几十种可选科目了(职高项目也是可选的,不由“中考”强制分配,澳洲教育资源够所以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常规高考都是首选)。此外,数学分三门(学习的知识不同,总体来说按难度被称作低数中数高数);大语种分一语、二语;政治与法律分世界和澳洲……很多很多,总之,需要一个月才能考完。如果说有一个人考完一场之后十天甚至二十天考下一场,这绝对可能。
考场上主要是各高中/中学划出自己的场地给自己学校,然后各校交换监考老师;考后卷子会被扫描,在线上被批改,每个考生的每道题最后会随机分给两个考官。客观题分数若是不同再给第三个考官,主观题分数差距过大亦然,第三个考官还不行就被上报到出题考官与副考官定分数。
维多利亚州的高考是赋分制,每一科会赋分,通常来说超过了一半考生赋分是30分;40分的档就是前7%了。接着第二层赋分的点来了:根据某一科考生的整体成绩,判定本年度这一科考生的质量并调整该科考生实际获得的分数。
迷糊了?
小马虎、小红、小强、小明和小美的努力程度我们量化一下,从小到大1-5吧。
小马虎1 小红2 小强3 小明4 小美5
努力程度是根据他们考试考出来的成绩自动划的。
所有考生的平均努力程度是3。
假设选中文这一科的考生是小马虎、小明和小美。
那问题来了:小明中文拿到的分数是中间排名应该拿到的30。但是他的努力程度,正常来讲可以拿到35的呀。怎么办?调呀,中文加分。
越靠近中间的30,加分越接近5,相应的,越靠近两端,加分越低。小马虎不努力,他确实是最后一名,但不加分反而更符合他的实际名次;同理,小美拿到的也是她应当拿到的,所以加分不多。她拿到的是超过满分50,中文到52的机会。
不过这些分数只占一部分。澳洲高考秉持着不将压力放到一场考试定胜负的思维,给考生们把各科不同比例、40%-50%的高考分数放到了整个十二年级的数场小考试慢慢考(这些就是学校内部改卷了,不过有手段平衡各校卷子难度与改卷老师心情的影响,这里不过多展开)。这样,不至于一场考试失利便输了人生。
最后这些调过的分数加出来的总分再放到全州范围内排名,排出来的就是:
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
简称ATAR,一个学生在澳洲所有学生里超过的学生的比例了,从<40.00(%)-99.95(%)。
说的够多了……


澳洲中文,如前所述,分一语与二语,但其实中间还有第二语言高级(二语高)。这分别对应在中文执教语言的学校(不含幼儿园)待了七年以上;一年以下(且在大中华地区居住小于三年);一年到七年。
一语,说实话,不比国内轻松多少。笔试或许不用背诗词不用考课文不用考语法点没有文言文,部分因为中文没有统一的课本,但澳洲不止笔试……
先聊笔试。就我所知正常来说国内的考卷倒数第二题似乎才是阅读理解,这里没有多少题型,于是就第一题上阅读了。并且,澳洲特色:阅读理解与听力结合。题目不难,只是分数很“抠”:每个点都得答出来不可。
看看题就知道了:

三分就是三个点,四分就是四个点……只要听力该记的点都记下来了,不会有大纰漏。哦,二语和二语高需要以英语作答。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阅读理解,乃至所有题目,有些时候会有很多关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东西,若是有所了解会大有脾益。官方为了鼓励移民归心也是煞费苦心了……


第二题仍然是阅读与听力结合的题目,不过,这次作答的形式是写小作文。两个小时光是写一篇阅读理解+听力就要花去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之后九十分钟要写一篇小作文、一篇大作文……时间其实还是很赶的。相对来说,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高级的要求会较低,二语高的小作文仅长达200-250字。通常来说,值得思考的是,怎么样才能完整表意又不超字数?想要压到这么短可是有讲究的。

记得以前是五选一,22年开始好像是换成了二选一,显著提高了难度。即使如此,还是有得选。在长达十五分钟的阅卷时间期间可以想大纲,这样回到这里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开做了……对时间管理仍然是个考验。
作者君所在的二语高,大作文……长达惊人的300-350字!
……
不过二语高有一些一语没有的东西。翻译,造句……这样二语高的时间就与一语同样紧张了。

之前说过中文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这些东西占去了整体中文最终分数的八分之一、年末真正的高考的四分之一。
口语。
真正的恶魔。
完全弥补上了澳洲中文需要背诵的东西几乎没有的缺憾。
考官可能询问任何与考生相关的问题,家庭到课外活动到学业到兼职,考生则需要在考官前有条理地回答,像是小作文一般。设计上这就不是让人随机应变的,所以,每个人——每个想要考好的人——都得准备几万字的稿子,那是上百个可能的问题及相应答案,然后……背下来。
这只是第一部分。
接着第二部分,是考生自选的一个与中国相关的主题,可以是历史名人(如商鞅)、历史名产(油纸伞)、名菜(小笼包)……只要和中国有关即可。
然后——对,继续问问题。
考生还是得再准备几万字。
背下来。
每个问题的回答只有上百,但是最后字数总量往往上十万……
乍一看相当鸡肋不是吗?上十万字的背诵,就为了一科的12.5%的初分。但没法子,赋分制与越靠近中间加分越多的机制合作,大家只得一起卷。中文二语加分最高是12分、二语高8分(满分可是50分!),跟这种机制脱不开干系。大家不得不一起卷,努力程度上升,赋分自然相对其他科目上调……加分的量与内卷严重程度在机制下也就成准确的正比了。
还有一个重灾区是高数,这门课最高可以拿54分,加分最高为10分左右,因为各种导数反导三角虚数向量证明主打一个向东亚三卷王看齐,勉强可以放到一杆秤上比较下了。

哦对了,作者君恰好中文和高数都选了。
本着卷过所有人的思路选的课……
_(:з」∠)_
选课的时候老师忽悠说只要十一年级给力中文是最轻松的,作者君我……
给了自己一个安慰之后立刻选了,毕竟生物这科也不是很易于相处的,吃着英语第二语言的负面影响,况且要背诵的东西也不会少……中文生物二选一就还是中文了。
希望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能活下去继续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