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前言

2023-06-04 23:41 作者:我是常驻歌手  | 我要投稿

古汉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是基于先秦口语而形成的书面语。其使用时间极长,约有两三千年。到了后世,口语自然与先秦时已然天差地别,于是其“言文脱离”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了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五四运动”遂废止之。

虽然古汉语作品中确实不乏各类华而不实的封建糟粕如八股文,但其在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语言史上地位崇高无朋。当然,古代先民的智慧也全部都是用古汉语写就的。如果说似《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早就有学者全文句读、翻译过了,无须我们普通文学爱好者再耗费时间独立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必说其中有些古汉语的翻译问题存在争议,亟待我们研讨定论,更不必说有甚多学者百密一疏,翻译错误,就单是较冷门一点的韵书类如《切韵》《广韵》,在网上几乎查不到任何句读版本,更没有学者全文翻译,如果不提高自身的古汉语阅读能力,就永远不可能看懂这些,无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当代人也必须正视古汉语,学好古汉语。

那为什么鄙人的小文不叫“文言文语法简析”呢?其实,古代并无文言文概念,文言文是后世学者相对“白话文”而言的——不过,这是题外话。

要学好古汉语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一大批文言文的词汇,这个是一切语法学习的基础,但由于查字典就可以解决,所以本文不叙,我们需要自行积累;二是了解常用的古代汉语语法(不包括骈文等),本文着重介绍后者。又因为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互通性很高,所以我只介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如此也能减轻学习负担。

可是,何谓“语法”?广义指用该种语言时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更无法说明,完全依赖语感;狭义指以明文规定的用语规范,譬如词性的划定。从狭义看,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因为整个狭义的明文语法体系很长一段时间只见于西方,中国古人则凭借“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精神多读、死读来培养语感或天才式的悟性学习古汉语,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主流,而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天才成为大多数人,所以这种方式迂腐低效,不可取。但请注意,我从未反对多读,我反对的是死读。

中国最早的语法书是清末的《马氏文通》,借鉴了西方语法体系,开始明文表述语法。那时体系还不成熟,但好在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现今我们学习古汉语就有了完善的科学体系,不必再苦读了;而我也能写文章介绍语法了。

然而语法却仍很枯燥,有了理论后勤思多读以落实知识也是必要。

为了避免枯燥,我使用了平实诙谐的语言,但文章对于语法的深入剖析就明显不够了,故名“简析”。为了使逻辑清晰,小文分列小标题,由浅及深,也便于在阅读后针对性地重读。纵然我已经尽量化繁求易,阅读时依然会碰到不理解的问题,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边读边思考的前提上。

是故,在阅读小文时,不能当作闲书草草阅读,“但当涉猎”,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综合理解文意,化为自身知识,当然不能贪多求快,也不要给自己设置任务,今天必须读多少多少字,真正学有所得才是我所提倡的。

文中的例句是辅助说明某点语法的,在看说明例句的文字时,一定要将其与例句对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懂得该语法的内涵,不只是机械地“套公式”“过概念”。看完某点语法后,应当立刻遮住说明文字,只保留例句,自己再重新讲一遍要点,若讲得出来,则说明已经掌握,不必再学,担心遗忘者可日后巩固;若有所遗漏,则必须重读,直到学会为止。举个例子,像“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句,其要点就是:省略句——宾语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省略——省略的宾语指代“十年九潦”……如果你现在看到这句时不知所云,那么相信在阅读之后,必然会有所收获。另外,文中的语法讲解、例句等是有关联的,并不是孤立的概念。有些关联我会在文章里提到,比如“语气词”对“判断句”的提示作用,有些关联则须我们自行体会:“之二虫又何知”句,我用其来说明人称代词“之”可用作“指示代词”,但学习过“倒装句”后就会知道其中的“何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这也是我屡次强调重读重要性的原因。

有时候,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相近的语法,我只好引用一些英文说明。如果我们有不错的英文水平,那么我相信读完后会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英文水平“稍逊一筹”,倒也不必紧张,我相信忽略掉英文我们一样能从汉语角度理解,毕竟,用英文类比说明只是极少数情况。

自己独立思考后,必然会仍有不解,那请记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不耻下问”吧!想方设法向身边懂的人求教吧!如果找不到懂的人,那直接问我也未尝不可,我们共勉,“教学相长”。

行文至此,仍有遗憾。憾于鄙人才疏学浅,对古汉语的见解远远不够,文中必然有错谬,无法引领我们大家深造;亦憾于文笔之干涩,无法创造文学的美感,更无法使我们大家受到文学的熏陶。我们还是应在读完本文后读读其他名家的,看看其他学术观点,丰富自身素养。

最后,感谢蒋绍愚老师,鄙人的小文主要改写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附录中其撰的《古代汉语语法简介》一文,改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例句的替换与增补,说明顺序的调整与说明内容的增补。让我们再次向他,以及所有为古汉语研究奉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未完待续)

看下一篇请点击此处

前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