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文本98 苏伊士运河开通

2023-03-25 20:52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第98集  苏伊士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是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它位于埃及东北部,贯穿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1859年4月,苏伊士运河开凿工程在塞得港破土动工。历经10年,于1869年8月竣工。计开挖土石7500万方,耗资1600万英镑,牺牲民工达12万人。

 

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想法由来已久。远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西索斯特里斯为发展贸易,首开法老运河。

 

运河起自与地中海相连的曼济拉湖,经尼罗河支流贝鲁济河南下,至扎加济格折向东,穿多美拉河普,至艾布·苏维拉,流进与红海相连的苦湖。

 

运河全长150公里、宽60米、深2至3米,后在运河淤塞后,曾于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公元一世纪、公元七世纪,先后5次疏通或开凿新河道。

 

运河断断续续通航2600多年。最终在公元767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艾布·加法尔为封锁反对他的麦加、麦地那人,下令填平运河下游,法老运河彻底废弃。

 

法老运河废弃后,东西方贸易从欧洲走地中海水路至亚历山大,接埃及陆路至古勒祖姆,再经红海、印度洋水路至印度。

 

十三世纪十字军远征期间,又开辟从威尼斯越地中海至大马士革,再经叙利亚、波斯陆路到印度的路线。

 

公元1453年,上述两段陆路被奥斯曼人切断。

 

公元1498年,葡萄牙水手瓦斯科·达·伽马从大西洋沿非洲海岸南行,开辟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太平洋的新航路。

 

十八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欧与印度间贸易日益频繁。英国在同其他国家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在十八世纪中叶确立了海上霸权。

 

法国海上实力不如英国,但在地中海东部势力强大,于是打算在埃及开凿一条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直通东方,改善同英国的竞争条件。

 

1798年,当时是法国督政府将军的拿破仑率军占领埃及,立即计划开凿运河。他亲自带领一批工程师和军官从苏伊士北上,寻觅法老运河的遗迹,进行勘察测量。

 

但勘测中错误地计量了地中海和红海水位,以为红海水位比地中海水位高9.907米。运河凿通后,尼罗河三角洲将被红海海水淹没,于是考虑基本恢复法老运河。可是不久,法国政局发生变化,拿破仑匆忙回国夺权,开凿运河计划遂被搁置起来。

 

时隔近半个世纪,法国当局利用宗教团体圣西门会组织的苏伊士运河研究会对地中海和红海水位又进行反复测量,于1847年得出两海水水位差不多的结论,这为苏伊士运河开凿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英国确认苏伊士运河比好望角路更便捷,但担心由于法国的竞争,运河通航会损害英国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

 

为了破坏法国开凿苏伊士运河计划,英国提出,从亚历山大经开罗到苏伊士修一条铁路,以取代开凿运河。

 

英国政府劝说埃及当局勿开运河而修铁路,法国政府则向埃及当局揭露英国鼓吹修铁路是企图侵占埃及。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为了防范外国势力渗入,拒绝了开凿运河和铺设铁路的建议。但他的继任者阿拔斯接受英国拉拢,同意修筑铁路。

 

1858年,自亚历山大经开罗及苏伊士的铁路全线贯通。法国见英国得势,极为不安,便加紧兜售运河计划。由此可见,开凿苏伊士运河是英法争夺东方的产物。

 

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成功计划者和组织者是法国人费迪南·德·莱塞普斯。

 

他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早年曾随拿破仑入侵埃及,法军撤离后任驻埃及领事,后又支持穆罕默德·阿里夺权,因而成为这位埃及总督的座上宾。

 

莱塞普斯1832年出任驻埃及副领事,1845年晋升为领事。由于父亲的关系,他深得总督的喜爱,并与总督未成年的儿子赛义德建立了私交。

 

1833年,莱塞普斯偶然看到当年随拿破仑勘察的工程师勒佩尔所写关于《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报告》,深为其打动。从此,他潜心研究苏伊士运河问题,并同有关方面、特别是圣西蒙会取得联系。

 

1852年,已经弃官从商的莱塞普斯把自己拟定的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计划先后呈给埃及总督阿拔斯和埃及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都碰了钉子。

 

1854年,赛义德继任埃及总督。莱塞普斯闻之欣喜若狂,赶赴埃及向老朋友表示祝贺,趁机提出运河计划。

 

他用甜言蜜语向赛义德描绘:运河凿成,将给埃及带来巨大收益。埃及将以运河为屏障,摆脱奥斯曼帝国而独立,赛义德的英名将永垂青史。

 

赛义德被他的诱人辞令蛊惑得飘飘然,表示接受他的运河计划。同年十月,正式签订关于修建和使用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租让合同。一个纷争数十年未见分晓的重大问题就这样敲定了。

 

1858年1月,赛义德与莱塞普斯又签订了一份新合同,对1854年合同作了确认和补充。

 

1858年12月,莱塞普斯正式组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发售股票。合同主要条款是:租让期99年,期满后运河归埃及所有;埃及政府无偿让与公司开凿运河所需土地,并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免税进口施工机器;埃及获运河运营纯利的百分之十五。

 

拿破仑三世后来承认,运河计划虽是私人提出的,但他早已关心此计划的研究。一次,他对莱塞普斯说:你可以依靠我的支持和保护。这都说明,莱塞普斯计划、组织开凿苏伊士运河,完全是为法国争霸政策服务的。

 

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莱塞普斯不等奥斯曼帝国批准,更不顾英国政府反对,于1859年4月25日,宣布苏伊士运河正式在塞得港破土动工。

 

运河动工第二天,法、意对奥战争爆发。法国怕得罪英国,招致英国干涉它在欧洲的行动,未敢公开支持运河工程。

 

这时,英国勾结奥斯曼帝国向赛义德施压,并把军舰开抵亚历山在港相威胁。赛义德迫于压力,于同年6月召集驻埃及的16国领事,商议停止运河工程。

 

法皇拿破仑三世呼吁所有亲善国家都支持运河工程,英国基于形势变化,把军舰悄悄开回马耳他基地。奥斯曼帝国不敢轻易得罪法国,既不批准运河计划,也不再干涉运河工程进行。

 

至于赛义德,他原本就幻想运河凿成会使埃及摆脱奥斯曼帝国而独立,同时害怕一旦废除运河计划,难以赔偿公司股东的损失。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压力一减轻,自然又全力支持运河工程了,运河工程因而没有中断。

 

按照合同,运河工程4/5的劳工由埃方提供。但动工的最初两年,碍于英国和奥斯曼帝国没有实行劳工征集制,而采取自由招工的办法,所以工地上劳工有限,最多时埃及劳工仅有1700人,工程进展缓慢。

 

1861年7月,赛义德根据合同有关规定发布劳工法令,承诺埃及按照公司的要求和运河工程的需要提供工人,实行劳工征集制。

 

同年8月,开始强征劳工。当月征调近8千人,12月增至近1.5万人。1862年,每月达到2万至2.2万人。

 

由于工地条件艰苦,从这年开始改为劳工一月一轮换。自此,每月都有不下6万人往返,困顿在运河工地上。

 

当劳工实在不易摊派时,莱塞普斯便怂恿赛义德裁减军队。被裁士兵一脱下军装,就整队遣往运河工地去。

 

苏伊士地峡是一片浩瀚的沙漠,气候常年炎热少雨、饮水奇缺。公司起初用汽船从亚历山大运一些淡水到塞得港;运河往南开凿后,则从沙漠上星星点点绿洲里的深井中汲水,再用骆驼运到工地去。

 

此外,公司曾于1859年和1861年进口三台海水淡化机,但常出毛病。这些措施远远满足不了饮水需要。在运河工地上渴死的人像被收割的庄稼一片片倒下之后,才开始挖掘计划中的淡水渠。

 

公司供给劳工的伙食既差且少,一份饭不够一个小孩子吃的。身边带有几个钱的劳工往往从牵着毛驴的游牧人那里另买点食品充饥,多数劳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住的情况更不用提。工地上有为数不多的木板房和帐篷,都被大小工头和外国技术工人占据着,埃及劳工基本上是风餐露宿。地中海的热风一吹,夹杂着腥臭,苍蝇成群,挥之不去。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农村来的壮汉子一个个病倒了,支气管炎、肝炎、肺炎、红眼病等极为普遍。威胁最大的要属于瘟疫,像霍乱、天花、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每隔一年就袭击一次,一次比一次厉害,以至有时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难以找到。

 

再看工地劳动场景,开工初期虽进过一些机器,但为数极少。公司嫌机器作业成本太高、运河开凿主要靠人工,靠劳工的双手用笨重的铁锹、镐头掘土,用简陋的筐子运土。公司规定了苛刻的劳动定额,白天完不成,晚上在月光下接着干,连穆斯林的斋月也不例外。

 

这样的劳动强度,这样的劳动条件,工资多少呢?一个月完成定额,挣当地货币50至70皮亚斯(1埃镑=10皮亚斯),每天合2皮亚斯左右。童工的工资更少,只及成人的1/3。

 

当时,美国驻埃及总领事提到劳工工资时说:要是在田间或农村附近挖沟,这些工资还说得过去。但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挖河,这点工资实在是太少了。

 

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也不是直接发到劳工手里,而是交给工头,任凭他们从中克扣。

 

此外,公司无故拖欠劳工工资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对不甘心给外国公司卖命而怠工、逃跑者,公司规定,怠工被发现一次,扣发一天工资的1/3;逃跑被抓回一次,扣发半月工资。后又改为如有人逃跑,扣发全月工资。

 

但劳工还是照样逃跑。为保证运河工程进度,1862年1月,赛义德指令,埃及每个地区派一名警察负责押送劳工去工地,并委派专人率领警备队在工地维持秩序。他们大肆拘捕逃跑者,捕到就往监狱送。

 

1863年,伊斯梅尔继任埃及总督。他和赛义德一样,幻想运河凿成会使埃及摆脱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他说过,他比莱塞普斯更渴望开凿运河。

 

但他觉得运河租让合同中某些规定对埃及未免过于苛刻。同时考虑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棉价飞涨,埃及种植棉花有利可图,故需保持一定的土地和人力,因此力图对运河租让合同中一些条款进行修改。

 

后经反复与运河公司谈判,并请法皇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得以废除劳工法令,收回一些运河工程不必要的土地,也为此支付了巨额赔款。

 

1866年2月,伊斯梅尔和莱塞普斯正式签订一项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全面合同。

 

英国和奥斯曼帝国本来强烈反对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这时见生米即将做成熟饭,便见风使舵。英国转而采取先成之、再夺之的策略,奥斯曼帝国则于1866年3月批准了伊斯梅尔与莱塞普斯签订的全面合同。

 

1869年8月18日,地中海和红海被沟通。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长162.5公里,河面宽52公尺、河底宽22公尺、河深7.5公尺。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成为沟通欧、亚、非三大洲的国际交通要道。航船不绕好望角而取道苏伊士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航程。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程大约缩短了一半,从伦敦到孟买的航程缩短了4840公里,马赛到孟买的航程缩短了5940公里。

 

随着航程的缩短,相应地节省了航行的时间和费用,还可避免好望角的狂风恶浪,确保安全。因此,马克思称苏伊士运河为通往东方的伟大航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王彤:

苏伊士运河通航是埃及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埃及为开凿苏伊士运河所花各项费用,连同贷款利息,总计达1680万英镑,而欧洲股东的全部投资仅为448万英镑。开凿运河的10年中,埃及投入了数十万劳工。他们在炎炎烈日下、滚滚黄沙里忍饥受渴,用双手一锹一镐挖出7.2亿立方土,完成了这项宏伟工程。运河凿成时,有12万人命赴黄泉。所以,后来纳赛尔总统在回顾运河历史时说,这条运河是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尸骨换来的。

 

苏伊士运河凿成后,客观上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如开凿运河期间所挖淡水渠灌溉了尼罗河三角洲以东土地,沿运河一线新建了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城、陶菲克港、古城苏伊士和坎塔拉也振兴起来,不少无业者找到了与航运有关的工作,埃及同世界各地联系也加强了。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 教授 马哈穆德·米特瓦利:

我不想用一些数据来说明,但是我想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缩短了欧洲和东方的距离,不只节省了燃油的消耗,节省了时间,而且对于交流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不只是埃及人因拥有苏伊士运河而获益,整个世界都获益匪浅,而且远比埃及人获益要大得多。但是在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可以说一部分收益养活了埃及人民。

 

运河通航后,长期在法、英殖民主义者的控制之下。法国掌握着苏伊士公司的大权,享有运河带来的各种利益,而埃及只能得到15%的纯利。1882年,英国军事占领了埃及和运河地区,取代了法国的地位。

 

埃及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于1956年7月26日将苏伊士运河正式收归国有,成立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结束了英、法占领运河长达87年之久的历史。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文本98 苏伊士运河开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