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语口译第11名上岸经验|2022翻硕(MTI)考研经验

——闲得
序
我和“闲得”是在复试备考的时候有的接触。那时候了解到她还喜欢汉服,于是介绍了一位同样喜欢汉服的瑞译学员。
这次读了帖子知道了她的更多情况。比如说本科毕业时,她曾经获得过保研资格,但自己放弃了。通过文字发现,她似乎对当年放弃保研一事有些后悔,毕竟因为放弃了保研,这几年多少走了一些“弯路”。
但,“弯路”上也有风景,少走了“弯路”也会少经历一些风景。这就如同我们的生活那般,如果每次都走一样的路,最终会变成“两点一线”或者“三点一线”,有时不妨换个路线,虽然是弯路,但也别有一番妙趣。
放弃保研,之后迷茫和摸索的这几年,对“闲得”来说,如同“弯路”,但肯定别有一番妙趣,必然会带给她不同的体悟。
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少走弯路,但也不害怕走弯路。因为只要一个人是积极向上的,无论走哪条路,最终都会是好的。
预祝“闲得”同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唯斯
个人情况
大家好,这里是闲得,可以理解为“闲得慌”的“闲得”,但其实是希望自己“闲情有所寄,所愿有所得”的“闲得”。
本人本科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大学期间只过了N1(分数还不高),得过一次二等奖学金(但只是校级),毕业时得了个“优秀毕业论文”,没有其他成就。大四核算总成绩时排名第六,获得了推免名额,但当时一根筋地想去考京大,就签了名额放弃承诺书。
毕业那年去了京都,准备跨考京大的中国哲学史,但因为沉迷于刷ins没有努力备考,所以意料之内地落榜了,第二年又由于家里的事情不得不回国。工作了半年后,又又因为家里的事情,让我狠下心来考研。可惜当时已经10月中下旬了,我一直觉得自己今年是没戏的,所以抱着为2023试水的心态,索性报了最不可能考上的北大。
虽然只剩了两个月的备考时间,但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效率还比较高,再加上运气比较好,所以初试取得了387/6的成绩,顺利进入复试。可是考完之后一直摆烂,沉迷于打游戏,导致复试只有85.70分,跌到第11名,总成绩最终也是第11名,差点儿就G了。
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考研经验能为大家带来多少帮助,希望有些地方大家还是以我为反面教材吧。比如说得到了推免资格就别轻易放弃了,想留学可以等来日方长嘛(哭笑不得脸)。
初试情况
一、101思想政治理论:估分75 实际75
使用教材与课程:《核心考案》、肖四肖八、腿姐版真题、肖大大的押题班(腾讯课堂)、腿姐的押题班(一笑而过)。 因为其他三科我还有些基础,而政治却因为高中是理科,再加上大学时总是翘政治课,所以几乎不记得有啥知识。我便决定将九成的时间都花在政治上,所以能能取得这个成绩,自己真的十分满意了。
首先开始学习政治之前,我为了让自己做到心里有数,就先拿2014年真题的选择题(随手抽的)试了一下自己的蒙题水平,结果拿了23分。当时就决定努力上40分,问答题能拿个35分就好。
其次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哲学和历史,所以复习是按照:马原→思修→史纲→毛中特 的顺序进行的。感觉这个样子自己也能看得进去。
于是我从10月下旬开始看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等到肖八出了,便开始通过肖八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除了个别几套上了30分之外,其他的还是在25分左右徘徊。然后我就对着每一道错题温顾知识点,也会把肖八后面答案读个几遍。这里我有个自己的记忆方式,就是朗读。哪怕只是个答案,我也会读得抑扬顿挫,而且还会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关系来断句。
为了提高自己对于时政问题的敏感度,我也会每天看学习强国,一方面可以补充肖四肖八之外的时政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组织问答题的语言。等到肖四出了之后,我的四套卷选择题平均分就在38分了。
问答题我没有完全照搬肖老给的答案,而是以肖四肖八为根本,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而组织出来的语言。背问答题的时候,我还是以上述的朗读记忆法为主,然后提炼每一要点的关键词,让几个要点之间的关键词通过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记忆框架。
另外我觉得腿姐的押题班真的很不错,尤其是会教大家答题思路。所以如果时间充裕的朋友,还是比较推荐报腿姐的强化班,像我这种时间不太够的,只报一个押题班应该也可以。
最后我的政治是客观题41分,主观题34分,觉得自己在这一科真的是尽了最大努力了!(马原部分我背了很多题,偏偏觉得必然和偶然不会考就只读了几遍,但没想到拿了7.5分,所以还是推荐朗读记忆法的,比较适用于备考这种短期记忆。)

二、213翻译硕士日语:估分75 实际78
使用教材:《八级考试10年真题与详解》(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这一科我实在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投机取巧的心理,导致分数很拉胯。
我看过很多经验贴,都说北大这一科的阅读曾占50分,而且不到N1水平,很好拿分,所以我就没有在这一科上花费过多时间,只做了一遍专八真题,然后当天考试之前极限背了所有错题的正确答案(对不起)。今年好像出现了3道左右原题。也有往届考生说会出老1级原题的,但是我实在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就没有去网上搞资料,大家备考有时间的还是不能忽略这一点的。
今年北大这一科的阅读只有10道题,20分,大部分的分值在词汇语法上,所以还是很检验大家平日的积累如何。因为我当初的工作是在语培机构教日语,曾给一名学生带过一遍N1的蓝宝书,所以语法应该还可以,估计失分基本在词汇了,附上寥寥几道还能想起来的,而且一定是我选错了的题。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词汇的积累呀!
遺憾千万(いかんせんばん)、底力(そこぢから)、形見(かたみ)、ぐったり、生々流転(せいせいるてん)、さぞ……
题型就是N1和专八结合的感觉,惯用句会考,但今年没考古典日语。
三、359日语翻译基础:估分110 实际111
使用课程:唯斯老师主讲的二笔 虽然大学期间有上过笔译、交传等课程,但毕业两年半早忘干净了,所以这一科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疯狂刷了二笔的课程,重点在于中译日。看过唯斯老师讲过的翻译思路之后,觉得中文里这种四字短语的并列使用也就好处理多了,但我平日积累的表达太少,自己整理的词汇互译一个也没考(欲哭无泪),所以这一科的分数实在不高,就不班门弄斧了,只做几点建议给大家:
①练笔速!
②翻译顺序的选择!北大今年的中译日里有一篇文学作品,是我认为最难的一篇,所以我放在了最后。建议大家考试中,先解决自己擅长的,以免好翻的没拿分,不好翻的翻了半天分还少。
③选择瑞译!可惜我的二笔课程是在别的平台报的,正是因为喜欢唯斯老师讲的内容,所以找到了瑞译,成为了瑞译的学员。相见恨晚啊!!!
附词汇互译部分的真题回忆:中译日15个(15分):缘木求鱼、汗牛充栋、核酸检测、密接人员、疫情排查、丝绸之路、残奥会、阿富汗、公主病、带节奏、跑龙套、实锤、碎片化阅读(只能想起来13个)
日译中15个(15分):ギリシャ、ペルシャ、ハムレット、フィードバック、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デリケート、サブカルチャー、ニューノーマル、カトリック、亭主関白(只能想起来10个)
四、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估分120 实际123
使用教材:《应用文写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虽然我这一科分数也不高,但不得不承认,北大今年这一科其实挺简单的。名词解释部分很多高一学过的地理、历史知识,应用文是感谢信,大作文是记叙文(不过我好像写成散文了……)。
这一科我也没有用太长时间,花了几天把历年真题整理了一下,自己拓展了一些名词解释,应用文就看了几篇常考格式:感谢信、求职信、通知、决定等。


北大的历年真题里其实有很多词条是有关联的,比如2016年考过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和2018年的《汉谟拉比法典》、2020年的“楔形文字”、2021年的“波斯湾、苏美尔人”有关联。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一个简陋的关系图:

附名词解释部分真题回忆:玄奘 苏轼 鲁迅 福泽谕吉 明治天皇(人物类)5元曲 契丹 安史之乱 长城 隋朝 幕府 印度教(历史文化类)7蒙古高原 四川盆地 黑海 巴拿马运河 鹿儿岛 亚马逊河 奈良(地理类)7内阁总理大臣(政治类)1
只能想起来这些了……
复试情况
首先,感谢我的模面小队的小伙伴——人字拖的出走さん和アズサさん!这两位大佬的优秀,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甚至觉得能够通过复试,都是她们的功劳哈哈!~
OK,进入正题。
对于复试,我就更没有发言权了。我看到很多人做视译听译都会录音并回顾,但我一直懒得做这项工作,所以复试时听译环节十分拉胯,甚至获得了老师的调侃(是温和幽默的那种),哈哈。
视译其实更多的还是笔译能力,这个大家在初试时都准备过了。我认为难的就是做到心态平和、语速适中吧。
视译听译训练营的时候有上过一次麦,但翻译得很烂,最主要原因就是过度紧张,导致1分钟里看的内容根本没进脑子,翻译的时候翻着翻着发现自己理解错了,又返回去重新翻。这一点十分不好。我刚和小伙伴组队练习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但是通过学习两位大佬,我也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稍微放慢一点语速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比起准确性先保证流畅性等。虽然练习过程中一直表现不好,但复试时候感觉视译做得似乎比平时好一些了。
再是听译,虽然听译我做的准备不够,但还是有一些经验之谈可以分享给大家~
①听译笔记:A4纸长边对折,分成两栏,记笔记的时候纵向记。这样在看着笔记内容翻译时,似乎要更省力一些。(个人感觉眼神上下移动要比左右移动快,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样的感觉。)
②北大的听译内容是由老师念,个人认为语速比我平时听的NHK要快,所以大家在练习的时候,或许可以尝试开至1.25甚至1.5倍速去练。(可惜我没有这样去练习过,导致我听的时候很多内容明明听懂了却记不下来。再加上紧张,就导致即使你听懂了,笔记上没记,也还是会忘。或许还不如盯着老师的嘴听,手上盲写呢,唉。)
我的自我介绍和个人陈述写得很一般,都是本着诱导老师提问的想法写的内容。问答环节写了30个左右,有一些还是通过和小伙伴组队练习模拟面试时,由小伙伴想出来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组队练习哦,大家集思广益,会收获很多的!(再次感谢人字拖的出走さん和アズサさん!)
我在问答环节的时候,一开始被问到的基本都是我准备过的,但老师还是会根据你的回答再问一些延伸问题。这个环节我又又get了老师的调侃,于是我就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给些适当的相槌,等老师调侃完之后,再镇定地作答。
整个复试环节,我虽然专业表现不足,但可能因为还算大方得体吧,便也幸运地通过了复试。所以要说我的复试经验,大概就是面带笑容、保持镇定了。当然还有别摆烂!
写在最后
有了复试的体验,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实力是配不上北大的,所以拟录取名单出来后,惶恐了两天。但其实我知道:现在配不上,以后努力便是!
最后,想跟大家碎碎念一下,因为这次考研,我心里的一些流水账感想。
其实我是2014年入学的,本该2018年毕业。但因为从高中开始就很迷茫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再加上大二那年的失恋经历这个导火索,所以在2016年的时候,我选择了休学一年。这一年里,我自学日语考过了N1,参加了两个月的国学夏令营志愿者活动,接触了儒释道思想和琴棋书画,去东京体验了四个月的独立生活……2019年毕业那年,放弃保研而再次出国,留学两年却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回国后做了半年多劳少得的工作还累坏了身体……
虽然这次考研上岸了,但我在学业上浪费的时间,足够再读一次大学了,我也曾为此焦虑过。不过不得不说,心态好是我最大的优点,我反复地与自己对话,终于释然了这些。
看似在学业上耽误的这四年,于整个人生而言,并不是浪费,而是千锤百炼。我一向随心所欲,这也注定我在一些阶段做不出规规矩矩的规划,只能走些别人眼里的“弯路”。但我不曾后悔,因为“弯路”上的风景,足够我回味、沉淀了,甚至到老的时候,还能跟人吹吹牛皮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一直顺风顺水不见得就是好事,这些年的弯路,反而锻炼了我迎难而上、苦中作乐的心态和能力。所以,希望大家在因做出选择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时,不要追悔自责,学会谅解自己,过好眼下的这一刻,已值得最好的嘉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