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中世纪西欧(八)
中世纪德意志
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 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东部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962年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进入罗马,由罗马教皇约翰十二涂油加冕为皇帝,这便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肇始。为了实现从罗马统治基督教世界的梦想,帝国皇帝常常侵入意大利,干涉教廷内部事务,与教皇产生正面冲突,从而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后受制于德意志各个诸侯。腓特烈二世时期确立了德意志割据分裂的状态。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标志着帝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
《黄金诏书》规定皇位虚悬之时,有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确认了选帝侯在其领地内的政治经济权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
七大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莱茵的宫廷伯爵和捷克国王。
德国中世纪诸侯封建割据原因主要有德国封建化迟缓,阻碍城市发展。德意志封建化的形成不是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因素的结合,而是在日耳曼原有的原始公社制度瓦解的基础上受西欧封建关系的影响,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这样的迟缓导致了其在政治上的分裂,进而阻碍了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其次德国王权软弱,地方势力强大,落后闭塞的农村公社是地方势力发展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分裂。
再者德国皇帝统治策略的失误,德国内部虽然缺乏经济联系但是不乏机会尽早实现中央集权。就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和由此而来妄图称霸基督教世界的野心使得民族国家难以组建,中央的力量在历次对意大利政局的干涉中消耗殆尽。
当然教会势力,以法国为首的外国列强竭力阻挠德意志统一,也有一定相关性。德国自身也缺乏一个实现统一的核心力量和强大的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公教会教皇的关系 纵观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充满斗争的同时也在竭尽各自所能来维护封建制度,共同维护统治。11世纪到13世纪教廷与帝国之间冲突最为激烈,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皇帝在帝国建立之后不仅仅控制了德意志的教会,还一度左右了教皇的选举。
同时罗马教会的力量在经历克吕尼改革后也开始增长,为了摆脱受制的局面,强调教权高于皇权。

卡诺莎事件 1076年神罗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争夺主教叙任权,被教皇开除教籍并废除帝位。1076年10月,在特雷布尔举行的帝国议会上,大多数诸侯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将在1077年2月2日奥格斯堡举行的帝国议会,邀请教皇亲自出席作为裁决者,以见证诸侯们的最终决定。民众也拒绝帮助国王;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
亨利四世没有足够的兵力制服所有反叛的诸侯。到了1077年,情况已很明显:除非亨利四世能重获教籍,他的皇位就将被剥夺。1077年1月,亨利四世被迫来到教皇驻地卡诺莎向其悔罪,亨利身着罪衣,在门口哀求三天,才得到教皇的接见。卡诺莎事件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但也是亨利四世一个成功的策略。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1122年9月23日,在教皇使节的主持下,双方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该协定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 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
教皇英诺森三世宣称上帝把代表教权和俗权的两把刀交给教皇,教皇通过给皇帝加冕暂时把代表俗权的刀交给皇帝,皇帝的权力来自于教皇。
13世纪后双方力量都开始衰落,激烈的冲突不再发生,更多的是紧密合作。
16世纪宗教改革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后,帝国宗教分裂成不同信仰的三派就是天主教、新教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皇帝对于帝国境内的诸侯控制力愈发变弱,皇帝需要依赖教皇来维持精神统治,教权逐步压倒皇权。1798年后,拿破仑将教皇下狱,宣告了罗马教皇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