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其实与技巧无关

这段时间每周写篇作文,作为一个奔四中年人,跟大家闲聊家常,都发在专栏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
有读者问,老杨你写的很好,这是天赋吗?我娃每次作文都抓耳挠腮,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传授的?
今天就说怎样“提高”写作这件事,我对它的理解。
熟悉的老读者都知道,我向来不太爱从“术”的层面,去讲“技巧”,你们看我讲健身也是,具体的“技巧”讲的不多,
因为技巧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更关注的是“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讲底层的逻辑。
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再谈技巧,它才能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那么作文写不好,本质上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写作只是用文字来表达,跟你说话没有区别。
所以它应该是一件人人都会的事情,即使是一名文盲,至少他也能把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给说出来。
如果觉得写作很“困难”,那么多半是对它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
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大脑里面,得有足够多的东西需要被表达出来。
如果翻来覆去就只有“今天早上我吃了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昨天吃了一碗稀饭加一根油条”,那么无论你的表达技巧再纯熟高妙,那也没有人会去看的。
为什么小学生写日记,总被批评是“流水账”,班级里人均扶老太太过马路每天两次?
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因为以他们的见识,就只能想到这些,你逼不出来其他东西,无米之炊啊!
如何让大脑里有足够丰富的内容,来用于表达?
两个途径,没有其他捷径:
一是生活经历,多体验,这是最基础的。
只有经历的越多,人生的体验越丰富,那么可表达内容,自然也就越多,
一个成年人,一个老者,跟一个孩子相比,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和表达的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这点无需赘言,所以家长不必把孩子时刻管束在身边,天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世界很大。
二是阅读,多看书。
我从少年时代就极爱看书, 恰巧父亲有整个村子里唯一的书橱,三国水浒封神榜看得烂熟,稍大一点就看金庸古龙,再往后看余华阎连科马尔克斯,
作为家长,我觉得可以适当让孩子看看小说,不要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闲书”,都一概禁绝,
当然了,具体书目和质量,家长应当把关。

阅读可以很好地补充人生阅历的不足,特别是在年纪尚轻的时候,
因为你看的每一本书,每本小说,其实都是在“过一遍别人的人生”。
这可以大大加速你的人生阅历的累积。
在丰富阅历的基础上,再来“共情”,给客观的事实和阅历,赋予你自己的主观感情感,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客观的,冰冷的,只有融入你的感情之后,它才变得丰富多彩,旁观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注意,不是要你去煽情,煽情是比较低级的手段,写作时反而要保持克制,从旁观的角度,去描述场景和事物。
因为经过旁观者大脑的加工,事物本身必定已经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时再去煽情的话,就适得其反。
所以需要克制。
举个例子:
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小学三年级时,放学后,和校花手牵手坐在河边,遥遥地有母亲呼喊孩子回家的召唤,但是我们没有听见,只是看着鸬鹚出没,打碎了河面的波光粼粼,
岸边黄花郁郁,远处青山如黛,都不如眼前的人儿这般明艳。
好了,诸位读者,眼前有画面了吗?
没有煽情,但我相信你应该和我一样,感觉到了
“温暖”。
最后是什么呢?表达者的逻辑思维。
能否顺畅地让读者理解,最重要的是表达的逻辑,如果逻辑不清的话,就好像汤圆堵住了茶壶口,即使有满肚子的货,也倒不出来。
包括语文老师讲的那些作文技巧,什么三段式,总分总,豹头猪肚凤尾,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为行文的逻辑服务的。
但是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纯靠研究这些写作技巧就能实现的,有很多锻炼的方法,
比如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后,梳理出一张思维导图,
比如可以引导孩子用PREP模式,来进行表达,
P: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主张;
R:举出支持这个观点结论的理由和依据;E:再用具体案例,数据,资料,来加强说服力;
P:重申观点结论,确保这个信息已经明确地传递给受众。
总结一下,这三点:
阅历的积累
克制的共情
表达的逻辑
是我认为,一个良好写作能力的基础支撑,
剩下的,就是孰能生巧了。
一家之言,诸君不必一定遵循。
一个爱写文字的健身教练,基于事实和逻辑开展健身教学,需要系统学习入门的朋友,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