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家的成长故事中,母亲都隐身了?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睡吧,睡吧,我可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温柔似水的摇篮曲,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这段广泛流传的旋律,来自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

除了舒伯特,还有很多作曲家都写过摇篮曲来纪念母爱。
比如勃拉姆斯就曾创作过两首摇篮曲,描述了温柔细腻的母爱,其中的第49号作品广泛流传,同样传唱至今。

是啊,《摇篮曲》里藏着最甜蜜动人的母爱,自古以来,谁能不感怀于母亲的温暖与柔软呢?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提到音乐大师们的童年时,更多时候想起的都是他们的父亲:莫扎特、贝多芬父亲的严厉,李斯特父亲的付出,甚至是柏辽兹、斯特拉维斯基父亲的“专制”和“强硬”,都被后人记录了下来。
父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存在感是如此之高,让人们不由心生疑惑,为什么在音乐家的童年教育中,母亲似乎都是缺席的角色呢?事实上,母爱在音乐家们身上所呈现出的温柔而坚韧的力量,从来不亚于父亲对他们的影响。
莫扎特的母亲安娜·玛利亚·莫扎特,是一位性情朴实、言语不多的普通妇人。

她原本可以在德国的萨尔茨堡安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却为了儿子能有个更好的前程,甘愿在晚年跟随莫扎特颠沛流离,最终病死在巴黎一条古老街道破旧的出租屋里。
1777年9月,莫扎特已经21岁了。神童的光环正逐渐褪去,但弱冠之年的他因为得罪了萨尔茨堡的大主教,无法在家乡的宫廷谋得一份好差事,于是决定继续出游去外面闯一闯。为了在路上有个照应,母亲安娜决定陪同儿子出行。

母子俩乘着马车从家乡出发,开始了长途跋涉,一路上经历了风暴雷雨,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
他们经过了德国的慕尼黑、奥格斯堡、曼海姆,最终到了法国巴黎。从曼海姆出发后,母亲的身体就开始出现问题,到了巴黎后,他们租住在一间位于狭窄街道上的小房间里,莫扎特日夜忙碌于找工作,母亲则拖着带病的身体,天天守在小黑屋里等他回来。
1778年6月下旬,离家9个月后,莫扎特母亲的病情急剧恶化,并于7月3日晚上离开了人世。年轻的作曲家悲痛不已,他写信给自己的朋友说:
和我一起哀悼吧,我的朋友。这是我一生最悲伤的一天,现在是深夜2点,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她死了,就像熄灭了一盏灯。
母亲去世后,莫扎特写了他人生中少有的充满悲剧色彩的音乐作品《a小调钢琴奏鸣曲》,来宣泄内心的哀伤。
或许,莫扎特的母亲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懂音乐,但她用自己的勇敢与坚强,给了儿子最无私的陪伴,让他在怀才不遇的日子里,也能够心无旁骛地安心创作。
贝多芬的母亲玛利亚·玛格达琳娜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温柔细心。也是这份温暖的母爱,为在父亲的“棍棒”下成长的小贝多芬的内心带来很多安慰。

贝多芬出生时,脸上就长着罕见的红色的斑点。父亲因此对他嗤之以鼻,母亲却常常亲吻着他的脸说:“我可怜的孩子,上帝是不会忘记照顾你的”。
长大一点后,贝多芬对大自然非常迷恋,母亲就经常带他到郊外去,听鸟叫声和流水声。小贝多芬常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这也在无形中,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创作。
比如我们刚刚讲过的《春天奏鸣曲》,这样温柔俏皮的旋律,有没有让你想起那个驻足在田野流连忘返的小男孩?

1787年,17岁的贝多芬终于有机会到维也纳,接触更丰富的音乐。可惜他出门不到半月,母亲就病逝了。他曾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写道:“对我来讲,她是非常好的母亲,我热爱母亲,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份短暂却温柔动人的母爱,是贝多芬压抑而苦难的人生中,少有的一份甜。而也正是这份甜,支撑着他的精神,是他日后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生命力来源。

勃拉姆斯的母亲约翰内斯 · 克里斯汀 · 妮森是一名裁缝,虽然受过一些教育,但因为腿部有残疾,且长相平庸,四十岁依然没有嫁出去。直到遇到比自己小17岁的邻居——从乡下来到汉堡谋生的青年圆号手彼得,两人终于结为连理。

可是婚后的彼得嗜赌成性,对婚姻不忠,甚至当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勃拉姆斯弹得一手好琴后,就把他带进满是妓女的舞场酒吧弹琴赚钱。
这是母亲忍无可忍的。为了给三个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她决绝地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乌烟瘴气的街区,搬到了勃拉姆斯钢琴老师家附近。代价是,她必须独立承受每年300马克的高额租金,同时,还有孩子们学习音乐昂贵的学费。
为了养家糊口和培养孩子,她必须日夜不停地做针线活,也需要做一些小生意来补贴家用,并时不时气势汹汹地赶走前来要钱的孩子的父亲。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跛脚女人是靠着怎样的勤劳与节俭,将三个孩子艰难地抚养成人的。
是的,勃拉姆斯的母亲只是一个瘦弱的裁缝。很多人只记得作曲家从自己的父亲身上得到了音乐启蒙,却不知道他能持久地接受音乐教育并最终成长为一代伟大的音乐家,是靠母亲用手里的针线,缝缝补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

1865年,母亲去世后,创作一向“拖拉”的勃拉姆斯,快速地完成了那部伟大的《德意志安魂曲》,我们从中听到了忧愁、思念、悲痛,也听到了最后的释然。
同样无悔付出的,还有李斯特的母亲玛利亚·安娜·李斯特。众所周知,李斯特的父亲为了儿子的音乐前程,曾不惜辞去工作,带着全家从德国一个小村庄搬迁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次搬迁所花费的费用,是他的母亲变卖嫁妆而得来的。
李斯特16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一直是母亲陪伴在他的身边,陪他走过挫折与巅峰,经历结婚生子,并在李斯特离婚后,又辛苦地帮他养大了三个孩子。
当然,母爱的能量不仅仅停留在无悔付出和温柔陪伴,也有很多音乐家是在母亲的启蒙下爱上音乐的。
比如肖邦的母亲贾斯汀那·肖邦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在肖邦四岁时,她在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带着小肖邦弹奏波兰民歌。

门德尔松的母亲莉亚·门德尔松·巴托迪也是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在她的熏陶下,自己的一对儿女都对音乐情有独钟。
值得一提的时,莉亚早在巴赫还不出名时,就是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忠实拥护者,在母亲的影响下,门德尔松也为推广巴赫的作品做出了一定贡献。

包括我们之前提到过,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从一开始的厌恶练琴变得爱上了音乐。

母亲,温柔却坚韧,脆弱也刚强。
千百年来,人们对母亲的付出或许早已习以为常,但在伟大的成就背后,不应少了她们的勋章。
母亲铸就了音乐大师们身上那一份炽热与纯真,让我们透过那个小小的角落,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孩子气,看到了人性里最珍贵、最柔软、最赤诚的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