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来爨往——湘刀文斌一行走进爨底下村

这里有着古老的村庄,
这里有着百年的沧桑,
这里有着铁嘴老村长,
这里有着爨来与爨往……


近年一直有学习爨体书法,并投身爨文化研究,包括爨氏、爨史、爨事。今天与大伙聚焦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是如何而来?
爨底下村的村民为何不姓爨?
爨底下村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
爨底下村与爨乡有关联吗?
带着这些疑问,2021年3月20日,我和中华爨体书法家协会(澳门)秘书长王立彬、画家申木养,分别从无锡、重庆、桂林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我们一起走进了爨底下村。接我们的帅小伙是位飞车手,从首都机场至爨底下村用时2小时10分钟,期间山路盘旋,一峰才送一峰迎。下车时,看到爨舍韩永聪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们带少了衣服,天是凉的,我们的心里暖烘烘的,因为我们都是“爨人”。

爨底下村的基本介绍
京西门头沟地处太行山余脉,这里有淳朴的民风。门头沟作为“神京右臂”拱卫着幽燕古城的西部屏障。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北京市区90公里。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拔650米,四面环山。古村坐北朝南,呈元宝形布局,是一个完整的明清山地古民居建筑群。爨底下民居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兼有少量的三合院。74套院落,689间房屋随山就势,错落有致,典雅古朴,集北方山地古民居之大成。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爨底下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102人,常住人口98人。
吴冠中先生称爨底下村为“北方民居的周口店”“从火山灰里扒出来的庞贝古城”。梁思成的弟子、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依靠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爨底下村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拍摄、写生、了解历史。著名电影《投名状》、《手机》都曾在这里取景。
1999年爨底下村成为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首选考察之地,2004年在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定中,名列榜首,2006年国务院确定爨底下村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爨底下村被誉为北京民俗旅游的新地标。





山西移民说
“问我家乡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北京流传已久的民谣。在爨底下村的《导游词》里也采用了山西移民说。
明永乐年间,朝廷为发展经济,加强北疆防御,制定了优惠政策,“凡自愿往者,三年内开荒打粮全部归己,三年内免服徭役。”尽管如此,自愿者寥寥无几,谁都不愿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重建家园。官方于是传言:凡是在大槐树下的就可以不去,人们纷纷涌向大槐树,接着就被官兵包围了,随即宣布:凡是大槐树底下的全部得去。为防止移民逃跑,一路将人们倒背手捆住,连成一串,由官兵押送,中途有拉屎、撒尿的,必须报告,再由官兵将绳子解开,直到现在北方依然流传上厕所是“解手”的说法。
这些移民到北方后,土地开阔处多放几户,土地狭窄处少放几户。当时爨底下落入一户韩姓人氏,经几代后,也成了一个村庄。
军户后裔建村说
经有关专家、学者考证,认为爨底下村是军户成村。现在爨底下村的古建民房就是当年驻守爨里安口将士们的管理衙署以及军队营房。爨底下村因爨里安口下方而得名,村民的祖上即是驻守爨里安口的将士。2008年,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编写的《爨底下村村志》采用了这个观点。
山西移民与军户后裔一体说
爨底下村,明代建村,清代沿袭明制。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也是明代内长城上重要隘口爨里安口的所在地,由守口将士后裔繁衍成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村内祖先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迁移至此,建立了这座韩氏聚居之地。
明正德十年(1515年),爨底下村一世祖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三兄弟奉命自沿河城到爨里口守关,逐渐繁衍发展,形成了韩氏聚族而居的爨底下村。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古驿道,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过往商贾的重要落脚驿站,既而形成古村聚落。
清同治六年(1876年),爨底下村划归宛平县齐家司治理,兵丁转军为民。
抗日战争时期,宛平县一区抗日民主政府迁至爨底下村。


村名来历
“爨”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齐谓之炊爨,持甑为灶……推林入火,凡爨属皆之爨,七乱切,意为爨乃炉灶。”《辞海》中列了5项:烧火煮饭、灶、戏曲名称、古地名族名、姓。《新华字典》的解释:烧火做饭、灶。时值今日,爨成了生僻字。
为什么叫“爨底下”
这与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关,爨底下村西(村名称为上头村),有个地名叫爨头,也就是现在一线天的位置,一线天的顶部没有塌落,是一个流水的暗洞,这里的形状酷似一个大灶。“爨者,灶也”,故人们根据地形地貌,称此处为爨头。
明景泰二年辛未(公元1451年),朝廷在爨头修建关隘,名为“爨里口”(也叫爨里安口),当时沿河守备府派韩姓军士来此驻守,眷属随军而至,久而成村。因爨里口高于村址,村址在爨里口之下,故村名为“爨底下”。



听“铁嘴老韩”讲爨底下的故事
客观上讲,爨底下蹿红,老村长韩孟亮(以下称老韩)的明星效应是功不可没,人称“铁嘴老韩”。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争奥运、展风采”导游电视大赛上,以一介农民身份参赛的老韩凭借生动、幽默、贴近农民的解说成为最受瞩目的参赛选手。据了解,这一年,爨底下的游客量猛增了几倍。频频在新浪、网易等影响力媒体曝光的老韩可以说是爨底下村的活名片。如今,很多去爨底下的回头客都是冲着“老村长”这个老名牌去的。
韩永聪说,跟老韩绕着村子走一圈,他能讲出100多个段子。现阶段江湖上宣传爨底下村的有关史料,至少80%以上出自老韩的铁嘴。
谈起做导游,老韩娓娓道来。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还很贫困,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呢?身为一村之长的老韩想到了搞旅游。可是爨底下村的旅游和别的景点不同,游客来了主要是参观明清古民居,如果没有人讲解,游客很快就腻了。于是,老韩多次跑到城里,购买了关于明清历史、古建筑和民俗知识方面的书籍,开始学习做导游。 “我家里导游方面的书,少说也有100多本。”
老韩家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专注的、用心的经营着一直属于他们的家园。
2021年3月21日,老韩与我们逛爨底下村,并亲自讲解。


老韩的言语摘要:
“周庄是古镇、平遥是古城、爨底下村是古村。”
“北京有现代建筑文化、宫廷建筑文化,而爨底下村是老百姓的建筑文化。”
“1992年前,爨底下村是门头沟区有名的穷村,政府一度认为爨底下村给门头沟丢脸,要村民集中移到镇里。如果当时村民都搬走了,这座村就全部拆了。
当时,在村里留下的村民,主要是靠养山羊、养蜂,维持生计,离开爨底下村,村民的生存是个问题。于是我提出搞旅游开发。一般而言,搞旅游依靠大山、大河和寺庙,两间破房如何搞旅游开发?”
“财主家的狗窝,藏在大门口的台阶内,财主家是整个古村中轴线最高处的宅子,现在改成村史馆了,我现在不当村长了,村史馆的图片和史料很多是错误的。”
“保护性开发,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有文化的人不掌权,掌权的人没文化。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关帝庙是后面翻建的,里面的这个关公,手里还捧着一本书?那时,有这种纸质的书么?没文化真可怕。”老韩很伤感的说。
“什么是门?什么是户?什么是门当户对?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当户对’旧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出自《西厢记》。‘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户对’用短圆柱形,是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户对’的大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2个‘户对’,三品的有4个,二品的有6个,一品的是8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9个,取九鼎至尊之意。”
“这个是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是在大门外的屏蔽物,也起宣示领域之用。古人称之为 ‘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大家看这个‘爨’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把火烧。爨底下村从地势上看,上卧虎下藏龙,背靠龙头浸头,面对金蟾望月,前有笔锋笔架,后有佛影照庄,上有爨头安口,下有门插锁财,可谓风水宝地!”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正房、厢房的大小,门楼、中轴线的选址,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爨底下村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爨底下民俗游搞起来了,看着大家生活好了,我这心里挺高兴的。”朴实的笑容洋溢在老韩黝黑的脸上。

韩永聪的爨舍文化
韩永聪是铁嘴老韩的儿子,自幼在村里长大,后到北京城内读大学,攻读旅游专业,毕业后曾在中旅工作,他说他在西直门工作过3年,我说读书时,西直门地铁站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车站,他说西直门立交桥,还是那座桥,两层“大转盘”。接下来,大家知道的,他回到爨底下村,子承父业。
“小满乐坊”是我国介绍爨文化最多的公众号,没有之一。韩永聪是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与我相识的。神交已久,未曾见面。这位韩永聪先生也是爨文化骨灰级的发烧友。以爨会友,已是我生活的常态,我乐此不疲。
短暂的两天之行,让我体会到了韩永聪为人的朴实、真挚,体会到了他做事的用心、专注。他打造了这世上以爨文化为内涵的最好民宿,他创立了这世上品种最为丰富的“爨造社”文创店。
申木养是爨协最淳朴的画家,我匆匆而行,则留下申兄作画,也算是我们爨协广东代表团的一份礼物吧。
爨舍留存了粤、澳代表:陈颂声、李卓祺、湘刀文斌的作品,也留存了云南代表:金越坤、太玉国、梁培生、陈正义的作品。
“爨造社”文创店有爨小宝、爨字印、爨字烧、爨小饮、爨杯、踏曲爨酿……
爨底下村至今有80多位原著民在这生活,老韩家是最具代表性的。
韩永聪的爨舍系统共有8个院子,爨舍、椿舍、鋆舍、垣舍、涵舍、吾舍6个院子为客房,有1个院子是“爨造社”文创店,还有1个院子为爨文化展示中心和主题餐厅。
每家的院落仍然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讲究的院子大都分为前后两座,左侧有小通道相连。前院正房住长子,左右两侧房住庶子。后院正房住老太爷,侧房为小姐闺房。不同的房间主人,连窗棂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整个院落主次分明,长幼有序。这一点,很体现爨底下村的文化,即使僻居深山,也决不失了体面,乱了规矩。这一次韩永聪给了俺最高礼遇,让我住在吾舍后院正房,现在知道了这个礼遇,让我有些坐立不安了。








结 语
古老的民居建筑不仅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是建筑学、环境学、美学、宗教、民俗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的融汇。加上爨底下村,是带“爨”的村庄,她到底与爨乡、爨姓有关联吗?我情愿相信成村之说是由山西移民而来,我情愿相信此村韩姓村民就是爨姓后代,虽然我还没有找到凭据。
目前,中华爨体书法家协会(澳门)与爨底下村已经建交,爨乡也有书家前来考察,爨姓学者也多次来访。爨底下村的故事很多,我所讲述的相对老韩来说,不过九牛一毛。
一个爨字,寄托了爨家人、爨体书法爱好者、爨文化研究者,还有爨乡人、爨底下村人,多少的追溯与思索,又是多少的期盼与情怀,还有多少的相思与共鸣。
今生与爨相识,是我们前世有缘,愿我们不负时光,珍惜相聚的每一分,每一秒,欢笑每一刻!
请原谅我的学识浅薄,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不妥之处,一笑了之!

参考:
1.《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作者: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编委会,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2.《门头沟古村落生态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前景的研究》,《门头沟古村落生态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前景的研究》课题组,2008 年。
3.《探访中国最美古村落》,作者:孙克勤、孙博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年。
4.《爨底下》,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编,2021年3月22日从爨造社韩永聪先生处获得,出版时间不详。
5.《爨底下》,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宣传部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年。
6.老村长韩孟亮口述,2021年3月21-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