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八章 方正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八章 方正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打了个比喻来说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在此境况下,还能指望一个聋子分辨清浊之声,这更是不可能的。在此境况下,还想让臣子遵道循理,依法推行正理,不去攀附权贵,只去侍奉君主而求得平安,这和聋子分辨清浊之声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与上一章的瞎子分辨黑白一样,都是不可能的。在这里韩非子用客观的实事来形容主观的思想,可想政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臣子在重压之下说出“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无相比周,蔽主上,为奸私以适重人哉?”意思是这两种做法都得不到平安,我怎能不结帮拉派、蒙蔽君主、作奸行私来迎合重臣呢?最后无奈地说出“此必不顾君主之义矣”没法顾及君主的利益了。
臣子现在“此必不顾人主之义矣”,是因为君主过去“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造成的。如果君主能严守为君之道,不显露自己的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奸臣就不会“君是臣誉”的同取,“君非臣诋”的同舍,更不会有“国有擅主之臣”的出现。即使到了这一步,韩非子也希望君主能有御奸之术遏制奸臣,能用参验之法审察奸臣,但君主什么都没有,最终造成现在的危局,臣子行忠不能,只能顺附奸臣。君主作为一国之主,国家政事的主体,政局到了这种境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怪不得臣子“必不顾人主之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是借用工程绘图的工具规与矩,画方与圆的原理来说明国家律法的重要性,或办事规则与规矩的重要性。韩非子在这一章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是韩非子在“国有擅主之臣”的危局下,继续讲述臣子的心境。在韩非子看来“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意思是说,各级官吏也知道正直不可能求得平安。才会有,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意思是一定会说:“我凭清廉侍奉君主来求得平安,就像没有规矩而想画出方圆一样,—定没有指望了。
按常理,国家政治清明,君明臣贤,韩非子所讲得“尽力致功,竭智陈忠,忠信事上,积功劳,道化行正理,不趋富贵事上,清廉事上”都是臣子求得功名与平安的本分,但现在却成了危困之因,所以韩非子说没有规矩,还想画出方圆是不可能的。没有了律法与规则,国家就不可能富强,臣子也不会方圆。
韩非子继续说道“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意思是说,假如凭守法、不结党营私、履行职责来求得平安,这就好比用脚搔头一样,更没有指望了。看来臣子是懂得的为臣之道的,知道臣子的职责与行为准则,但在危害与安利面前,臣子选择了安利,因为这是人性,与道德无关。再说国家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臣子的错,是国家的错。臣子只是公务员,君主是谁有什么关系吗?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
在公司管理中,制度就是规矩,有了规矩,公司运营才会方圆,员工才会方圆有道。在中国文化中规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是不成文的制度,比成文的制度还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表现在言行上,更表现在思想上。许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内容,绝大多数是创始人在创业之初设立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