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体制内剩女背后的隐忧:小地方,优秀男青年不多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在现实中,有些人想要结婚,还真就困难重重。
2007年8月,教育部对外公布了171个新增的汉语词汇,“剩女”一词赫然在列。该词语本意指的是已经过了社会普遍认知中的适婚年龄却仍然未结婚的女性(通常指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的提高,该词语与“剩男”一样,被认为有歧视的意味,从此带上了负面色彩。
但词汇的禁用,并不能改变如今大批量适婚青年长久单身的现实。
9月,江西财经大学发布的一篇调研报告重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篇名为《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的文章,最近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也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这个从前未曾留意过的群体,与其背后的隐忧。
一
尽管聚焦“剩女”群体,但该项调研并非性别歧视,仅仅是考察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大量存在这样超过适婚年龄却又迟迟未组建家庭的女性,试图研究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长久以来,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剩男”群体多集中在偏远落后地区,而“剩女”群体则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
这也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盲山》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会有“樊胜美”这样的女性角色。
然而,江西财经大学这篇调研,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剩女”群体:原来她们不仅仅集中在大城市,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样有大把的剩女数量。
你以为她们是条件差、无人可找的那一类?错,她们大多数还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具体到职业,甚至是曾经最“吃香”的女教师。
该调研报告中指出,以调研地D县为例,该县城2008年以来新招聘总人数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
在这些女性中,目前30岁以上未婚女性约有248人。这个比例在县级地区实属不多见。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该县城的政府部门机关中也有大量的剩女群体存在,尤其集中在教育部门,也即学校。
几乎在每个学校中,都有大龄未婚女教师,这些人中,来自乡村的青年女教师又更多一些。
这个现状完全超出此前大家对剩女群体的想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婚恋市场上最“吃香”的大概就是女教师群体,在大多数人看来,女教师学历不错、工作稳定、知书达理、能够教育下一代,这都是传统婚恋价值观中的加分项。
这就更映衬得县城女教师被迫“剩女”有多么突兀了。
事实上,在如今的婚恋市场上,女教师面临着“市场下滑”的情况,甚至在相亲市场上还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好男不娶女教师”。
与以往“女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权利”相反,如今的男青年普遍认为女教师这个群体“难搞”得很。
首先,女教师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伴侣也有着学历方面的要求,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工作稳定的女青年,自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是如此,这无形中就将择偶标准向上提高了不少。
以20世纪70年代的D县为例,当时中小学校的男青年,伴侣很少是女教师,大多是一些体制外的个体户女性,比如有手艺的理发师或者做小生意的小商贩。
反观当时学校的女教师,大部分有着更广的择偶面,传统婚恋观中女性“高嫁”的思想,也让她们待价而沽,更青睐一些社会地位和收入均高的来自县城家庭的男青年。
最“次”,她们也会寻找一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男教师作为伴侣。再往上,这个人选可能是干部家庭子弟、党政机关干部亦或者是公检法干部为佳。
换言之,当时的女教师根本不存在“被剩下”的可能。
而如今县城女教师却被大量“剩下”,原因除了上述传统婚恋观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分布不协调:县城适龄男青年普遍比女青年要少。
在学校,男教师的数量也远远少于女教师,如果以县城为范围寻找伴侣,那么女教师能够在适龄阶段找到伴侣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二
以D县为例,该县在10年间入职的人员中女性占63%,教师系统的男女比例尤为失调,80%为女教师。这说明教师这一职业对80、90后的男性青年已不具吸引力。
网友的讨论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一位叫“投资大者”的网友说:“与北上广剩女频繁的职业流动相反,选择回归小县城的女性恰恰是选择了稳定,那她们为什么会剩下?”
这位网友随后解释称,偏远县城的体制内剩女,主观意识上都有积极寻找配偶的意愿,但绝大多数女性不愿意“下嫁”体制外男性,而大多数男青年不愿意回小县城工作。
导致了县城体制内适龄男青年远远少于女青年,由此出现了“男性”反而是香饽饽,女性则逐渐变成剩女的现象。
的确,从D县学校男教师数量近十年来锐减可以看出,县城教师这个行业,对优秀男青年来说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了,他们宁愿外出务工,在城市扎根,也不愿回到县城发展。
这就间接可以得出,如今在县城学校工作的男青年,普遍素质没有女性高。
这一点是有数据证实的,D县的人事局证实,自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以来,很少有男青年选择进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初级教育系统工作。
大部分优秀的县城出生的男青年,都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并安家,大部分回到县城的男青年,都是实在混不下去的。
根据县中学的教师录取情况来看,很少有一本院校毕业的男青年回乡应聘,大部分都是二本院校以下的。
而本就是县城出生的女性却大多数会选择回到家乡,优秀女性也不在少数,这就间接导致,县城学校的男女性别的极度不平衡。
因此,县城体制内剩女增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才性别比失衡。
除了婚恋观念、性别比失衡外,县域内人才引进困难成了真正挡在县城体制内剩女群体与“结婚”之间的阻碍。
对于女性来说,自己是公务员,也想找个公务员,自己在体制内,也想找个体制内的,但县城优秀男青年数量就是不多。
仍旧以D县为例,县团委均是80后年轻人,但除团委书记是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其中2人刚生二胎,1人怀孕,团委的日常工作主要依靠1位1992年出生的未婚女干部。
本来身边可选择的男青年就少,还因为工作繁重压根儿没时间谈恋爱,县城体制内“剩女”几乎形成了闭环:
越优秀、越有事业心,就越找不到对象,越是找不到对象,一直单身,就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谁来“拯救”这些优秀的县城体制内剩女呢?总不能靠能力、素质均不如她们的偏远地区光棍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总是骂“女性群体被当做资源”的原因,其实鼓励县城剩女群体打开交际圈,多结识新的人是好事,但也要考虑“适销对路”。
婚姻不是一桩生意,更不是动物界的配对,只需要考虑数量和性别,不需要考虑感情基础和发展。
然而,囿于县城的发展水平,在这里,大型国企、银行、高校本来就少,体制内女性想要选择条件差不多的男性,只能选择教师或政府公务员,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没有那么多优秀的男性。
归根结底,县城剩女增多,背后是县城大量优秀青年人才的外流。
结语: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即便是简单的婚恋问题,背后也有着“人”的学问,想要解决县城女青年的婚恋困境,就要引进与之相对等的男青年,说到底,这是一场区域人才调配战。
最后,祝每一个等待爱情的人,最终都能收获理想的伴侣。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