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之外,更应关注的是选手健康的系统问题|特约专栏

导语:Uzi退役了,大众传播把重点放在了关键词“糖尿病”上,似乎成为一个电竞选手是患上糖尿病的原因,而电竞运动参与者则是糖尿病患病的高风险人群,这无异于本末倒置,毫无科学依据。糖尿病在中国是超过1.1亿患者与超千亿市场,电竞不背锅。
投稿人:人民电竞智库 陈斯薇
本文系投稿,如果您也有稿件想在人民电竞发送的话,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要求。
荒谬的“因糖尿病退役”
用几乎覆盖近10%人口的慢性病与一位顶级职业选手退役来定义电子竞技运动参与者是荒谬的,运动伤害才是职业运动员整个职业生涯和竞技表现最大障碍。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挑战身体极限“更高、更快、更强”的行动表现,身体损伤难以避免,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不受伤从而延长运动生涯与保证竞技成绩稳定是科学赛训体系第一要务。很遗憾,电竞作为新兴运动在这方面确实落后,然而作为有着几百年发展历史的现代体育也依然无法完全克服。

例如姚明最脆弱的左脚,罗纳尔多闪坏了膝盖,英格兰曾经的10号欧文无对抗爬出世界杯赛场,断送李娜职业生涯的小腿与脚踝。在NBA历史上,有太多毁于伤病的状元郎,罗斯、奥登等等。
诚然在雅加达-巨港亚运会期间在场所有人都观察到足以断送Uzi职业生涯的右手运动损伤,但糖尿病也应该被普罗大众忘掉其与电竞的联系。

在Google 学术上搜索“diabetes(糖尿病)”可以得到91900条的搜索结果,在知网上搜索“糖尿病”可以得到486639条结果,“2型糖尿病”是相关性最高的关键词。统计学数字也表明糖尿病是目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慢性病之一,与遗传、经济发展、饮食结构等有重要的相关性,如果非要以人群划分,无非是体力劳动者患病几率小于脑力劳动者。
电子竞技的”不同“
电子竞技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运动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

现代体育项目里商业化程度更高的篮球、足球、游泳、田径都有一套健全的赛训体系,赛前热身,赛后康复,以及比赛过程中可穿戴式护具的佩戴等等都已较为完善,却依然无法避免运动伤害和避免身体的衰败。
2003年,《南方周末》一篇《举重冠军之死》 至今仍有回响。
多年过后,作者李海鹏写到:“举重冠军好像特容易倒霉,不是搓澡就是死掉。光我自己就采访过3个举重冠军倒霉的故事。第一个是女子世界冠军,通过了奥运选拔赛,马上就该去奥运拿金牌了,结果江苏籍的首长把名额给了江苏籍运动员,她只好回家看电视去了;第二个是男子亚洲冠军才力,穷死了;第三个是才力的老婆。其实没得过冠军的举重运动员的下场更差。早点儿退役的还好点,晚了就瞎菜了。不能把青春献给只想使你的人啊。“

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呼吁的是对于从事电子竞技应有的基础保护意识。
电竞作为小肌肉群运动,如何在赛前对于相关身体部位进行热身,赛后减少过劳的康复手段,还有护具的研发与应用等,都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工作。在选手的保护上全方面投入,将延长选手的运动生涯并且保障选手竞技水平和其在赛场上的稳定发挥。
从此话题衍生开来的提升健康生活意识和改善饮食结构,则是全民的教育课题而不是电竞的专项问题。
跨界的呼声
去年年底,浙江卫视发生综艺节目录制期间艺人猝死事件,事后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抵制,录播内容自然可以倡导更为合理的录制时间抵制“熬夜”,而电竞是基于视频直播发展起来的内容行业,必然受制于传播即时性。
与篮球、足球等商业赛事,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内容一样,电竞内容依然需要迁就观众的时间,对抗性最强的精彩内容往往都有固定的“黄金档”,承担着大众传播的作用。朝九晚五训练,“黄金档”比赛的倡议是无用的,人体自然有其作息与规律,训练与比赛沿用两套“生物钟”显然是不科学的,为了创造精彩的内容,比赛时段必须是身体最兴奋的时刻,观众不能要求赛事主办方抛弃黄金档更不能要求选手拥有反科学的身体。
相较于传统体育项目较短的竞赛时间,电子竞技赛事动辄BO3使得电竞有更长的时长。选手长时间精神集中,对其反应性、协调性和体能消耗往往有更为严苛的要求。虽然没有相关数据支持,然而延长职业寿命、保证竞技成绩的赛训体系建立可能是更难的课题。

“野蛮生长“的中国电竞尚且有创新,找出存活与茁壮的能力,二十年后,应当是更好的环境。
电竞商业化程度日益增高,商业价值不断提升,是到了该关注选手健康的时候了。在教育参与者如何提高竞技水平之前,也要教育参与者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手段是什么?如何避免伤害?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赛训体系去回答,但不能一撮而就。
结语:有关选手竞技能力与身体健康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建立一系列的标准与测评方式,新的问题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解决。成长,是一个有关身心灵一体的命题,选手的成长,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性问题。内容行业,“人”永远是核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