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未来几年的几点预言,以及关于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放一个之前鸽掉视频里的预言
其实在iPad支持鼠标之初,我就有这个想法,然而多半年过去了,我还没见过别的人提出来。iPad支持鼠标是一步大棋,是给iPad支持以拓展方式连接显示器做铺垫。现在的iPad连接显示器只支持镜像模式,iPad本身不能熄屏,16:9的显示器还有两个大黑边(除非是投视频上去),用起来比较鸡肋。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iPad只支持触控操作,如果显示器里是拓展桌面,那显示器的内容用户根本没办法控制(除非iPad接入显示器后,自身转变为一个触摸板,但要实现这个功能,其实也相当于实现了对外接鼠标、触摸板的支持)。
所以苹果这波先去支持鼠标、触摸板,便可以为日后对显示器的支持铺平道路。既然iPad又开始以生产力作为卖点了,那对大屏幕做好适配,可以说是很好的一个方向,没有理由不去做。
然后再看ARM版Mac的推出,看似硬件的革新,实则是整合苹果的整套软件生态。iOS(包括iPadOS)有很多实用的小软件,是Mac端不具备的,同理,Mac端许多专业的软件,也正是iPad所缺乏的。所以一旦ARM版Mac布局成功,移动端和桌面端在软件上便可以互通有无。复杂的桌面软件在针对ARM版Mac编译之后,也能够更为容易的迁移至iPad。
以上便是对iPad接入大屏做的第二重布局。目前iPad上的软件偏简单,偏触控操作。即使硬件(如对鼠标的支持)对大屏做了优化,软件上也缺乏更专业更复杂的软件去充分利用大屏。所以软件的布局也是极为重要的。
当软硬件铺平垫稳之后,苹果就在某年发布会为iPad推出一个完美支持外接大屏的功能。或许iPhone也能享受到这个功能。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特么不就是TNT吗?
确实,我认为TNT的想法是比较超前的(当然,三星在更早时候也推出了DEX,华为现在也有类似功能,甚至我自己也曾独立有过这个构想,但就目前的体验而言,TNT算领先的)。只要手机在短时间内不被完全淘汰,TNT这类手机拓展大屏会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趋势。
苹果之所以不着急去竞争,就是因为自身的软硬件生态优势。安卓上虽然会更快的把这件事做出来,但无论软件的整体水平,还是芯片的性能,都还是不能和苹果比肩。苹果,还是更多的从用户体验出发,把前期工作铺平垫稳,等到软硬件都成熟之后再推出,用体验去碾压安卓竞品。这也是苹果变得成熟之后的一贯策略。
如果以上猜测能实现,那关于苹果的一些配件应改也会更新。Mac、iPad甚至将来的iPhone都要支持鼠标触控板的话,目前苹果自家的Magic Mouse、Track pad和Magic Keyboard肯定都要更新,因为目前这些外设对于多设备连接的支持太差,每次都需要手动连接才能实现trackpad在Mac和iPad之间的连接切换。所以下一代外设必定 要支持多设备连接,说不定还会像罗技的Flow一样,支持跨屏幕拖拽,这功能基于airdrop应该比较好实现。华为多设备协同也已经实现了相关功能,体验上会比现有的Airdrop更方便。
我是个平板电脑的忠实用户,属于我自己的一台电子设备是一台安卓平板,属于我自己的第一台苹果设备是iPad。但历史上平板似乎一直处于一个比PC性能不足,比手机便携太差的尴尬境地。只有iPad的算比较能打,安卓一直半死不活,而Surface这种所谓Windows平板,我自己是一直是不认可的,因为它的软件生态,它的触控体验,一直在告诉我这是个PC。
平板的遇冷,就像TNT被嘲讽一样,我更认为是理念过于超前,而技术跟不上导致的。当我们可以把性能更好的芯片做尽更纤薄的设备,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更别说伴随5G时代来临,将来我们的主机可能都在云上,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接受设备。对于一个工作位置上有大屏的人来,接上一台手机便足够。而对于像学生、经常出差的人来说,上课或出差时不可能有固定的大屏幕,但只要一台平板便可解决问题。厚重的笔记本或者主机将来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以上的所述,除非突然冒出一个什么东西,能够完全淘汰手机平板(比如脑机接口,以后干啥只需要我们用脑子YY就行,但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否则将会是大趋势。
如果5G真的能把延迟、覆盖率等问题控制住,那我们以后甚至不需要再频繁更新手机、电脑。那时候的电子设备,更多的承载的就是显示功能,日常简单任务在可以本机处理,一旦需要处理需要高性能的任务,直接云主机就完事了。那时候手机厂商吸引用户恐怕和服装厂家无异了,要靠设计、靠造型了,也许还能靠相机,哈哈哈。
以上是我个人对苹果未来布局的一点思考,以及引申出的对行业未来的一点思考。按苹果说法,ARM生态过渡要两年,所以iPad完全支持大屏可能要在两三年后。至于平板代替主机,完全云服务,恐怕是五到十年后的事了,技术普及都会有个过程。欢迎到时回来考古,我自己也插个眼,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