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爱意奔向救赎,和平会随之而来

🏷️ 关于爱
1.
今天我妈放了个视频,上面有个小男孩正在哭着喊着:“我想出去跟病毒玩儿!”
我噗嗤笑得一个激灵,打趣道:“这怕不是我吧?”
今天我试图把自己挪出家门,然后我成功了。本次出门是在无暖气地区窝家抗寒行动中的一次创举,也是对昨日突袭的正月雪花在正午消融前最后的尊重。于是我高举战略进攻大旗,准备把自己移交出本次行动的包围区——一座位于市内疫情最后的天命圈中的住宅楼。此刻,我想去唯一合法的目的地“超市”放个风。
没想到上来警卫亭大爷就把我拦下来了:“去哪啊?看看通行证?不行不行,你这种通行证早换了,你得回去拿新的。不然社区肯定不让你出去。”
考虑到全家只有三次为下周预留的通行资格,我只好怏怏而回。本次出行以隔着手套在楼下摸到雪花为胜利,以在多名保安的注视下像个大傻子般浑然不觉地走向早被层层封锁的巷口为经验教训,急不可耐地落下了帷幕。
这是我第9天没有出门。除去上上周去郊外看了独居的奶奶,本月便再无出行记录。从超市里抢购的起司蛋糕,平日被我嗤之以鼻,现在已被我视作与工业社会尚未脱节的珍贵证据。被打着“我保证每天只吃一小口”的幌子,明晃晃地以报复性的速度地跌入了我的肚中。
2.
这两天睡得并不好。
刚回国就因为疫情而自动隔离,到现在时差也没有调整过来。因为没有规律的外出和足够的活动量,作息反而变得越来越糟,已经不知道睡到哪一个时区去了。
夜里我总一两点醒,此后无眠。再在早饭之后、午饭之前的某一个时间点不自知地轰然入睡(不要问我为什么在床上),一觉睡掉两顿正餐。
这样的作息无疑是磨人的。能做的只有尽量不在乎它,不然真的搭上心情,可就难逃焦虑了。
但真正让我痛苦焦虑的不是这个。我再发牢骚,在疫情面前,安危尚有保障。隔离在家,不仅保护自己,也算投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是防止疫情扩散下齐心协力下的小小英雄)。然而每日有意无意间关注到的新闻、瞥见的患者经历,和他们背后破碎的家庭,令我肝肠寸断。
起初,我义愤填膺,恨不得赶着失责人员屁股后面追责;现在已然麻木,觉得“零号病人”是谁也好,病毒源头何来也好,是野生宿主还是阴谋论调,都已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拯救、抚慰和保护这危机中千千万万个正在沦陷的家庭?
因为当我看到深夜里微博上出现的一条条求救无门的申诉,我不禁意识到有多少远超于我想象的人们正在经历痛苦折磨。有些人亲身面对生死,有些人面对生离死别,有些老人只想为自己的孙辈找一条求生的路,有些人撑不住已然放弃了生命和机会。我很忧心、焦虑。但我想能身体力行为他们做点什么时,我却不知该怎么回答。我知道这可能已经超出了我所需担心和承担的范围,但我的心一直催促着自己:你们是“人类共同体”,我看不下去我的同胞,正在本应团圆之际,经受这样的苦难。
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这本是一次“无妄之灾”。
3.
有一天我在微博上读到这样一段话,是一位网友的感言:
“要努力平安健康,但不可以忘记,等到疫情过去的那天,也不能为他人不幸而感到侥幸。”
风暴中心以外的我们,看似幸运,坐在家里,延长着假期的生活,可心情也跟随社会新闻七上八下。过于丰富的同理心可能使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或替代性自责。但我也真的害怕,怕自己在疫情过去之后产生置身事外的侥幸心理。因为当我看到那些痛失父母至亲、痛失爱人友人的真实事例时,我知道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只想要首先好好生活的人。
而没有任何解释可以合理说明为什么要选中他们去首当其中经历这些。
在刚刚进入大学学习历史的头两年,我就清楚地意识到了——“人”,才是社会真正应该关注的本体与核心。而“人”最本真的需求,不过是“好好生活”。
我们活在这世上的意义是为什么呢?
那么多的教义、意识形态、社会之风,争着抢着告诉我们快来follow我们的旨意吧,如果能为捍卫某一种思想斗争,就是生命能奉献的最美的价值。
但我早就不相信了。
如果我们非要为某一种思想而活,那最好首先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诉求。
而如果这世上有一种思想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遵从,为之捍卫,我的答案是只有生根于人类灵魂本身的“爱”,配得上这个答案。
4.
我们都有的,首先,发自内心爱自己的能力,其次,关心爱护身边人的能力。
2月16日傍晚六时,我打开微博,读到华中科技大学逝世教授红凌的妻子为他而作的悼文。评论说,“你可能会看哭,但还是读一读。”
这封悼文囊括着生离死别前最情真意切的不舍与寄托。她说将夜夜为他点灯守候,请他的灵魂不要走得太急,“可以回来看一看我吗?”
我霎那间心头皱起,打开朋友圈,冲动就要发表一句终于可以总结出最近混乱心绪的感言:“活着就要好好尽力对身边人好。”但我停住了,我犹豫了。说出此话在此刻一点都不矫情,共克时艰之时甚至能激发共鸣。但我自己真的做到了么?我不敢回答,甚至羞于面对。
过去两年间一直热爱标榜自己“生性凉薄”,好像这样就不会受伤。
明明从小到大是个小太阳般的女孩,成长路上却因为几次遇人不淑,就全一股脑怪罪到自己的性格上来了。自责自己不长心眼、不善识人、没有提前考量,才会任人宰割。要是被人骗了,也都是因为自己是个别人眼中的“傻白甜”。
至此内心的秩序与信任全部崩塌,带着这个世界一起恨了。在这之后,突然恍然大悟,“痛改前非”,强行改造了自己内心的DNA——原来一腔情愿对人好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啊,那我再也不要傻傻地对他人好了!原来这世上大有人就是有恃无恐,喜欢轻视身边对他们好的人啊。那要是我冷酷无情一点,应该就不会受伤。什么事都退后一步多审视审视,多串连起来想一想,一定能揣测出他人发心里暗藏的“玄机”。
黑化了黑化了。
有几年我听到别人喊我傻白甜,就跟被抽了筋的斗鸡一样,立刻上纲上线。我讨厌这个称号,更像是讨厌这个标签下被定义对外界世界“很无力”的自己。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自信我到底有没有handle这个世界的能力,更别说接纳新的人进入我的生活。为此纠结了许久的我,像一头走投无路的倔牛,抵触着、煎熬着、恐惧着,在一颗棱角分明的钻石心里孤独地转着圈圈。
那颗钻石心是玻璃做的,我时常感觉自己的心处在一个已经碎裂但有幸还没倒塌的玻璃罩里。那种苦闷,是真的看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能力,和可以接触更多人的勇气。“再多玻璃罩着,也都容易被刺碎,很多时候我的玻璃们包裹着我的灵魂都碎成片,但是从来没散。一次次愈合再一次次在快要结痂时重新破碎。”这是我当时写下的感受。
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关起来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善于以“随时扔掉别人”的心态来戴高帽安慰自己——“怕什么,如果你让我不舒服,大不了就扔掉你。”好像铁石心肠就可以刀枪不入。明明是不善言辞却自以为是拒绝沟通。其实自己也很痛苦。更别说很多所谓来自于他人的“不舒服”、“被轻视”、“被遗忘”都是自己在这种强力的不安和恐惧下臆想出来的情节。但大多数时候,我对自己这种自我洗脑的倾向并不自知。反而觉得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恶毒,需要冷漠与血拼,才能为自己留下一袭清净之地。“单纯”只是种不被提倡的傻帽劲儿,是人们眼中未经世事的“弱势行为”。“那就更加冷酷点来保护自己吧!”我时常告诫自己说。
再加上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打拼,发现过往经历里依赖错了友情只能招致刻骨的难过与麻烦。那就每天走在路上都咬牙切齿一遍遍要求自己说:“要拼命,别在意其他”,否则就好像白活这一遭,起码浪费了在这里生活学习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很多时候我的身体都很紧绷,但我从来不在意它。我忘记了照顾自己,并觉得让自己放松是一种可耻且麻木不仁的行为,因为它——太太太耽误时间了!我活在这可笑、卑微、麻木的信念系统里毫不自知,完完全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心需求。只会催促自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可以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有必要的话,坚决不轻信外人,宁愿自己扛过所有事,也不需要(其实是不敢相信)其他人的好意。顺便,也不惧怕任何人的离去。
5.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和陈月亮对着手机屏幕,隔着大西洋,哭了。
我们抽抽嗒嗒了差不多2个小时。那是一次里程碑式成长。
去年秋天,在深圳只身打拼的她,和在伦敦独来独往的我,终于在那次聊天中和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柔软和解。
在钢铁丛林里寻求着生活的一席之地,在陌生的社会想要证明一点存在的价值,在迈出校园后想靠自己生存和为家人分担,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举步维艰、每日check着账单余额的心情里,从大学时就想假装坏孩子的她,和从研究生开始想假装冷酷无情的我,终于承认了我们有多难过和不舍。
我们说不要放弃我们爱的人了,不要因为遇到一点自以为的伤害和不解就掉头就跑。要好好珍惜他们。因为当我们想念一些人时,我们发现再也没有办法和他们说话了。在一切的矛盾、伤害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会想念他们,但我过不去,他们是怎么伤害我的。不过那一晚之后,我决定再也不以“敢于扔掉让我不爽的人”的心态充当打肿脸充胖子的安慰剂(其实自损八百)。那一晚,这样的承认反而给了我好多的力量。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喜欢闹得鱼死网破。在学习拒绝的过程中,虽然有时真的需要划清界限,可不论爱情友情,总喜欢用一刀切得鲜血淋漓的手法。这两年年轻人的社会也总是鼓吹着一种“渣男渣女”风气——“墨镜一戴,谁都不爱”。连我自己也曾得意于这样的形象和心理状态。在这样的风气里,爱人与付出好像永远是最愚蠢的行为。付出应该是换取价值的手段,女生永远以金钱为检验男生的唯一标准,而男生也提防着女生觊觎他们的是真心还是钱包。
大家都沉醉在关系的博弈里,虎视眈眈着关系中高低位的抢夺和物质条件的算计,痛苦狭隘又沾沾自喜。
可我终于不想博弈了,我想更勇敢点,我想回归去爱。
6.
在我不断与世界和解的过程中,逐渐明白极恶之人也有他们的苦衷(但并不是鼓励理解他们、此处绝不支持圣母心),其中一些人本来就怀有人格缺陷,践踏打压对他们好的人纯粹是对自己心理不足的弥补。
变化多端的生活里,我开始一步步地主动踏出尝试,一步步地回溯源头——逐渐信服了,也验证了“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不会把你当傻瓜”这条青少年时期从未疑虑过的、天经地义般的“古老”信条。“你心里的世界是怎样的,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你要相信什么,什么才会奔向你。”
识人可以有所防备但简而言之还是分人。但是从重新主动信任和接纳这个世界的好意,再到一步步自己也说服自己不计较地去付出去爱,我起码不怕了,完全不怕了。
情绪会来会走,爱永远是我的武器。
前几天和高中的好朋友搭话,他在高三我决定去补习学校全托前写给我的信还贴在我房间的墙上。每次远归回家总会第一时间再读到一次他写的话。他说如果你只看得到对你不好的人,那些真心对你好的人该怎么想呢,人们还怎么敢对你好呢。
“成熟不是寡言少语,不是自命清高,不是冷血,是该懂得什么场合做什么样的事,面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我觉得社会再严苛,人变得再成熟,不能少了乐趣吧,不能丢了自己最纯的东西。”
如果你怕了,那就去爱吧。
如果你倦了,那就去玩吧。
因为多数恐惧的背后,是对爱深深的渴望。
爱能唤醒真实的自我,也能激发内心的小孩。
况且我们没有很多时间。每一个人,都应该被一次次地提醒,活在当下,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
所以去爱吧,爱让你活过来的爱。
爱的另一个方面不是不爱,而是忘记了爱。
去说话吧,去沟通吧,去把你的内心打开,让情感抒发和流动起来。
有情感愿意表达一点都不丢脸,感性和理性一样重要。而愿意表达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
别生闷气,如果你觉得有矛盾了,就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去问清对方的想法,愿意面对反而是珍视这段关系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和一个人最近不舒服了,大可以先冷静一下,过段时间再交流也不用放在心上,彼此真诚才能相互获利;最重要的是,这些大浪淘沙里一次一次你们都没有互相放弃的人,是你们人生的至宝。
这些都是我想告诉两年前的自己的话。
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是人与人相处的不二法门,无他。
7.
读到巴菲特说,难道我的成功是我的财富能够衡量的?不,我的成功取决于这一生有多少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成熟了才发现爱好像不是一定有休止符的。一旦爱了,那份感情便永远地、隽永地流淌开了。它成了一条河,它可以是一条溪,它可以是入海口前汹涌的波涛,它也可以是大海本身。那是爱,爱裹挟我们前行。爱有时被小声地表达,有时被不情不愿地掩藏,有时候会悄悄地从你的嘴角溜出。你藏不住的。
Love you with all my heart.
Love you whenever we’re together.
Love you when we’re apart.
& Love never ends.
想要被爱的条件就是先爱人,先爱自己,然后爱他人,然后回报与否,不需计较。勇敢一点,上天会给敢爱的人最好的得失。爱是你永远想让你关心的人开心。爱是你不在乎回报。爱是看似麻木了可是只要一滴火花你就知道你还爱得深切。
那就好好尽力对身边人好吧。这是我们这些好好活着的人可以做的有意义的,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更明亮的事。爱能带来光明,而我们过好当下,做好手头的事,陪伴好能陪伴的人,就是解脱。
这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么?我想是一部分吧。因为可以照顾我爱的人,我很幸福。
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最有勇气的选择,在你见识过黑暗后,还坚定地选择良善(夸夸自己,也夸夸同样选择的你)。
Dare to love. Dare to express. Dare to care the people who you want to love and make them happy.
因为假装冷酷而煎熬的痛苦,最终可以随着有勇气地去爱与相信世界而消解;而只要你定夺决心,那么这场纷争将随之终了。

"I've been a scoundrel in my life. I've been selfish. I've been cruel at times, hard to work with, and I'm grateful that so many of you in this room have given me a second chance. And I think that's when we're at our best - when we support each other. Not when we cancel each other out for past mistakes, but when we help each other to grow, when we educate each other, when we guide each other towards redemption. That is the best of humanity."
—— Joaquin Phoenix (2020) 我曾经是个混蛋,我也曾一度自私自立,时而残酷无情,难以与人合作。但我十分感激,在场的许多人曾给予我第二次机会。而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当我们相互支持。而不是当我们因过去犯下的错误而彼此对立,是当我们帮助对方成长,当我们相互学习,当我们指引彼此走向救赎。这才是人性最美好的至高点。
心怀爱意奔向救赎,和平会随之而来。 🌠
Lettie
Blackhorse E17 Studio
2020/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