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典故《三少爷的剑》:千年之前伍子胥,为夺命十三剑署名
通过对原著的改动,电视剧《三少爷的剑》结合了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试图去将主题立意。
和书中弱化时代背景不同,电视剧很明确地告诉观众,它的剧情,设定在明朝建立之初。
而在大明基业刚刚稳定,还需继续巩固的时机点上,发生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兴兵造反,赶旧帝下台,而自己成功篡位登基。
这当中,就存在着很多争议,尤其,从传统道德的层面上讲。
道德,说到底,通常,只能约束自己。
所以,朱棣作为一位留名青史的明君,他身上的复杂性,难以凭一言去定义。
历史产生和已成为过去,后人的评价为何,是否众说纷纭,也只能各凭心意。
对于当代而言,明朝已是远久的过去,而生活在那时的人,春秋战国一样是遥远的过去。
剑术出神入化的燕十三,讲他的夺命十三剑时,透露了一个关于他手中之剑由来的重要信息。
燕十三的宝剑,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下令赐死时而用过的剑。
我们都听过勾践“卧薪尝胆”,“勾践越吴”的典故,没错,伍子胥,也与之有着很深的联系。
一面,燕十三的剑,来自于千年前坚守忠义之名的伍子胥。
一面,谢晓峰忠心护建文帝逃离的苦肉计,又效仿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历史事件,也发生在春秋,涉及到陷害与复仇等一系列黑暗沉沦崛起反击。
谢晓峰的义兄铁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义”的精神,保护建文帝与太子顺利离京。
到底他的牺牲,值不值得,算不算愚忠,但他的选择,已经确定。
而不得不听从大哥,使手中之剑变为屠杀之利器的谢晓峰,也必须含泪挥别了过往的自己。
从那时起,他背起了骂名,并不是轻描淡写的贬低,却是寒入骨髓洗脱不掉的罪名。
这,就是代价,孤注一掷,守护心中所坚信的忠义,就会付出惨烈的代价。
谁会想到,江湖中,人人敬若神明的剑神,英名尽毁地这样彻底。
他没有害谁,却因为剑神之名,而招致因嫉妒而产生的怨怼与缠斗。
他一心救人,救回的人,却也将他当做毕生的大敌。
面对这样百口莫辩的场景,他也只能无奈地偶然摇头苦笑。
燕十三和谢晓峰的决斗,因为政变的狂沙席卷,而被迫中断。
他们之间,始终有一次终极对决,他们的那一战,并未结束。
之所以,燕十三创出夺命十三剑的手中之剑,来自于春秋时代的伍子胥。
也代表着,忠义之魂的延续,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死在这柄古剑之下的。
古剑,夺命,但古剑出鞘,也讲究操守,这也是燕十三身为剑客的坚守。
他找谢晓峰,虽是生死对决,但不求名,也不求利。
他求的,是公平比试与剑气境界。
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不要轻信勾践,反被赐死,吴国灭亡,有其道理。
这说明,伍子胥与夫差,不是一个境界里的人,伍子胥的劝谏,只是对牛弹琴。
也好像孤高冷傲的剑客燕十三,他所追求的高度,绝不是泛泛之辈可以企及。
嫉恨谢晓峰夺得慕容秋荻芳心的纪纲,怂恿燕十三杀掉谢晓峰,只不过想借刀杀人。
但燕十三,万万不会着了纪纲的道。
天涯海角,他都会找到谢晓峰,但他们的决斗,不能掺进恩怨的东西。
“人虽在,名剑却已消沉,可是,人又该去往何处呢?”
江湖虽大,却没有谢晓峰的容身之所。
剑的光华消失,葬剑之举,也对照着剑神的隐姓埋名。
那在,秋天的树林,迎着飘洒的枯叶,转身而迷茫的背影。
将象征他的剑,埋于落叶之下的土地,一边流泪,一边不能犹豫。
也许,千年前的伍子胥,泪虽流尽,却也没有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