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总结: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12.29,我们进行了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第一场是语文,看到卷末的作文,我比较激动,因为这十分贴近我们的将要面临的实际情况。

我在答题卡上写的是:在未来我们现在要酌情选择志愿,在成为大学生后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做真正有助于国家的栋梁之才。但除此之外,这道题又不由得让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材料中提到,大学毕业生价值转化率远远低于许多国家,这里面或许有人口基数或意识形态的问题,但这也透露出一点:当前很多大学生量多而质低,很多学子都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于是很多学长学姐选择考研,通过更高学历来获得未来的更多选择。今年因为疫情,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但高付出与低录取率是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很多人鼓励“一战成硕”,但还是有人走上了“二战”......
从小我们就学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小时候对于理想的伟大展望,我们想过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演讲家,音乐家,科学家,太空人,山大王,公主,皇帝......(越来越离谱)我记得我小时候是想成一名喜剧演员吧(当时比较喜欢看小品相声喜剧情景剧之类的),但是我现在照照镜子,或许是个演喜剧的料(丑),但是没有演员的天分。我们懵懵懂懂,经过了小升初,中考,如今又即将面临高考。
或许对于一介高中生尤其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最大的目标无疑就是为了6.7-6.10这几天的高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修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找到一份好工作,平稳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即使很多年轻人寻求“波澜壮阔”,现实上成功的人可以飞黄腾达,失败就要面临被泼冷水的下场,就跟炒股一样,高风险高回报。
还有就是父母的期待。父母养育我们这么些年,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就为了让我们能够“成人”,能够独立成长,哪怕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父母,一是经济压力,二则是出于照顾孩子的麻烦。即使我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困难。我们家不是多么富有,经济压力比较大,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大概是这个道理吧。毕竟我都成年了,现在家里也有很多事是由我来做了。
高中这几年来,就纯论成绩而言,做过最后悔的决定应该就是在高二选科上将物理与历史同时选择,当时是出于对计算机专业的渴望以及历史自初中以来很感兴趣而且成绩也还凑合做出的。自从选了这对“冤家”配上地理,我在高二的旅途上可谓是屡屡碰壁,虽然这里有很多客观因素,例如一些老师的能力问题导致我们整体都在级部倒数,但更多地还是自己的能力十分缺乏,至少这里的“能力”指的是“应试能力”。如果我们这里是现在新高考第三批3+1+2的模式我就肯定走全文科了,至少在最后成绩的数据会好看些,不至于多次被多科不及格给自己结下了心结。就这种成绩怎么参加全省几十万人同时竞争的高考?我害怕吗?害怕。有用吗?基本没用。或许别人的孩子可以拼父母,可是我不能,学习知识,考好成绩,这基本是我唯一的出路。
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也并不后悔这个选择。理科是一种“自然科学”,我们因此能够锻炼理性思维,从冰冷的数字中做到绝对客观地看待问题,见证近代几百年来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爆发时期做出的突出成果。而文科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更让我们感受作为“人”的温度,认识到源远流长流长的人类文明。当前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全面发展型人才,能够用自然科学理论创造科技价值,能够用社会科学实践来为人处世。如果我能够与其他例如全文全理的同学进入同样的大学,我认为我是相对更加占优势的,如果可以的话。
一轮复习即将结束,当前手中的二轮材料已经被我通读一遍,但愿经过二轮复习的“摧残”后,我的成绩在数据形式上好看一些,这是我的一个新年愿望。正如专栏头图一样,背书时呐喊,彷徨时呐喊......
我很高兴,这充满戏剧性的一年即将画上句号,面临尾声,这一年我们见过了太多标志性的事件,有笑有泪,坎坷而曲折,这可能会成为未来人们回过头来反思的重点。我也很担心,当前在全球肆虐的变种新冠病毒又再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生活节奏又因此被打乱,让2021成为2020+。
你好,2021,最后150余天的高中生活,从此开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