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你与幸福的距离,其实就俩字儿

2021-11-21 20:34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亲密关系是表达人生高低潮的一种艺术。——克里斯多福·孟


人终将与孤独为伴,但人终究不好一直与孤独为伴。


人活着,除了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自己跟自己相处,同样需要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是感情上的亲密关联。


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大大提升我们幸福指数,而坏的亲密关系则会让人如临深渊。


可问题在于,事物向好的路上似乎永远都是困难重重,而向坏的方向却又永远都无从回避。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亲密关系中陷入迷途,有时候甚至钻进死胡同里出不来。


正因为亲密关系如此难以捉摸、如此让人费神,所以才每每有人心力交瘁地表示“累觉不爱”。


可是倘若不爱,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将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去爱,我们又将从何爱起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当一件事情正向走不通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试着从反向去寻找答案。爱很难,不爱却很容易。想要找到关于爱的答案,或许我们可以在不爱中获得启示。


生活中,抱怨与被抱怨可谓是“不爱”最常规的一条导火线。无论这种抱怨是被我们亲口说出来,还是悄无声息地躲在我们的意识或者潜意识里。而这也正是亲密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痛苦。


为什么一旦身处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就会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于抱怨与被抱怨的诡异境况之中呢?


我们渴望有人与我们灵魂相通,可我们却到头来总是相互埋怨,或者无情地将对方推开。我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最终还是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去找到源头。也就是说,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本质上一定是我们与自己的问题。


他人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镜像,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或者不愿意看到的自己。而我们又进一步根据我们从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自己,毫无意识地扮演着拯救者、牺牲者以及放纵者。


看到软弱,便想拯救;看到艰辛,便想牺牲;看到负荷,便想放纵。


而无论我们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又或者我们同时扮演着每种角色,我们都很难感到愉悦。因为这些角色都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事实上,这些角色存在的目的即是为了阻止我们去发现真正的自己、去追随我们的内心、去连接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的灵魂。


对此,《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允许。意思是说我们要允许自己听从自己心灵的引导去做事,而不是被周围的人和事物“一叶障目”,阻断了自己真正的心声、失去了与自我灵魂的连通。


首先要允许自己不完美。


接受自己优点、同时也接受自己的缺点,不逃避、不否认、不抵赖,而是去发现它、注视它、观察它、思考它、认识它、接受它、安顿它,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并与之和平相处。


同时,我们还应该以亲密关系为契机,有意识地与亲密关系中的对方一起去拥抱那些被发现的彼此的缺点,去感受它、化解它。唯有如此,当我们面对自身缺点在他人身上的镜像呈现时,我们才不至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而是在共鸣中达成一种慰藉与和解。


其次要允许自己选择去爱。


也就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学会自己掌握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


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我们惯于扮演的三大角色说起。


拯救者、牺牲者、放纵者,这三者的核心在于“牺牲”。有人扮演牺牲者,才会吸引另外一些人来扮演拯救者和放纵者。然而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归根结底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要想跳出拯救者、牺牲者、放纵者的“牢笼”,唯有放弃牺牲者心态。没有牺牲者,也就无所谓拯救者及放纵者,也就无所谓内心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抱怨与被抱怨。


但值得注意的是,放弃牺牲者心态未必意味着放弃付出。正如克里斯多福·孟所说:“牺牲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


你觉得自己在牺牲,于是你就成了牺牲者。


而当你抱着牺牲者的心态去付出、去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就必然将他人视为迫使你牺牲的对象,也就是放纵者。于是你不得不开始憧憬拯救者的出现。于是你也将永远无从挣脱角色扮演的困局。


可当你放下牺牲者的心态,主动去关心自己在意的人、并为之付出的时候,你的一切行动便完全出自于你的自愿。你便掌握了主动权。你的付出、你的关怀、你的爱,都是“你愿意”,而不是某个人要求或者逼迫你如此。


这样一来,你便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你自由了,你的亲密关系才能自由。


唯有自由、唯有自愿,才能杜绝抱怨,从而也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亲密关系。


END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你与幸福的距离,其实就俩字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