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沿革(第四期)
世界主义
(一)世界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从博爱与平等以及和平概念的普世性出发,每一个世界公民都不受歧视地自我决定其发展,世界主义则是此世界互相依存的网络交流的全球状态。世界主义相信所有人类都属于一个基于同样道德观念的社群,接受这种观念的人通常被称为世界主义者。世界主义的社群包括一个包容性的道德规范、共享的经济体制和一个包含所有国家的政治结构,社群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通过彼此的敬意来建立关系。世界主义不见得推崇某种形式的世界政府,仅仅是指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关系,也有人把“世界主义”一词定义为一种宣传漠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世界主义思想与广博的国际经验相匹配,世界主义者即“世界公民”,是指一个旅游者或者关注全球事务的个人,除了自己原本文化外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和品味。世界主义被古代哲学家所广泛采用,如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用之描述跨越国界的、对人类的博爱。世界主义者确信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去培育和改善,并且尽全力去丰富总体人性,这个理想与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息息相关。人类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彼此扶持。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霍布斯所说的自然国家,为了避免冲突和不公,彼此之间应该建立社会契约。世界主义作家Demetrius Klitou在其著作《人权的敌友》中写道:“世界主义是人权运动的主要朋友和不可或缺因素。”

(二)他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有一个两难困境,我们有欧洲联盟,却没有欧洲人或者欧洲特征。我们有人权观念,却没有人权特征。”德国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推出新型的世界主义批评理论与传统的民族国家政治截然相反,民族国家理论仅仅从政府间的角度考量权力关系,无视经济全球化,或者削足适履地将全球经济关系放进固有的理论框架中。世界主义理论视全球资本为民族国家的可能威胁,并且将其放入全球资本、政府和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权力的博弈之中。在世界主义和世界政府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界限非常重要,在世界主义理论中强制单一世界秩序的最好结果是霸权主义,最糟结果是民族优越感。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世界主义建立于以下基础:承认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差异;承认未来道路的差异;承认人性的差异;承认目标的差异;承认理性的差异。世界主义在某些方面与普世主义观点相同:被普遍接受的人类尊严观念应该写入国际法,并且受到保护。不过这个理论也尽力避免分辨各地文化之间的差异,于是“世界主义的人权宣言”或许要使用无人否定的被动字眼来定义。此外世界主义呼吁保护环境,并且反对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世界主义的社会包含多数政府,使用全球或地区共识来与对手角力。政府也可使用公民社会(比如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强其行为的正当性,用投资者的帮助推动世界主义的议程。
(三)例如: 政府将全球的人权和环境监督交给国际特赦组织和绿色和平等在公众心目中具有高度正当性的组织;政府支持非政府组织,引导消费者避免使用破坏普世人权和环境的产品。世界主义者Martha C. Nussbaum指出世界主义的几点值得让人向往之处:“通过世界主义的教育让人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过往的观念、教育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对自身文化以外的世界关注不够。世界主义逾越地域和特定社群的局限性,让人站在全球的角度、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过去的偏见、狭隘观念都能被揭示,学会用心地观察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习俗、观念、传统,学会用其他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使我们掌握到自己的文化不过是世界中多元文化之一部,能使我们更理性。能帮助我们扫除偏见和局限性,能使我们对整个人类社会有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认识,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和旁人。世界主义能帮助解决国际纠纷、争端,有助于人类世界之和平安定,摆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局限性后才能上升到世界的高度、人类的高度。了解到所有民族国家的命运终归是联结在一起的,所有的人归根到底不过是人类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所谓民族、国家、宗教以及作为我们所要效忠的社群、组织也不过是人们主观建立的。”

(四)“他们妨害我们看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员,这使得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争斗,甚至互相屠杀,实在是悲哀的。世界主义能帮助人们摆脱此种局限性,有助于人们趋向世界大同。此外真正的对话也需要人们互相尊重、互相了解,永远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观念出发便难以逃脱主观、武断,难以避免对对方的忽略和尊重不足。世界主义认为人们应该有逾越自己民族、国家的道德义务感: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分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譬如一项经济政策、一项环境政策)都应该考虑到它为全人类的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它对其他社会的人们的生命、自由、幸福会带来什么后果?世界主义认为人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的正义,而更要关心国际之间的正义,否则的话这种道德观便是不统一的、不一致的。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不过是在历史上主观建立的,社会建构的。对正义的追求,对道德原则的追求,是否就应该止于自己的国境之内呢?不应该,人们应该让自己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当我们教说应该尊重人权、自由时我们应当同样尊重自己国界以外的人们的人权、自由。世界主义帮助我们寻找到我们真正的、最根本的本性和认同,那就是我们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的人性、民族、国家、宗教、人种、阶级、性别这些认同都妨碍我们了解到、认识到自己最根本的认同和本质。”
(五)“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某一个民族的人,某一个国家的人,某一个宗教的人。世界主义有明显之乌托邦、理想主义性质,但确实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大概绝大多数的人本主义者都能逐渐摒弃民族、文化和地域偏见,把自己和人类的全体联系在一起,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也将他人看成一个人(一个人类的成员,而非一个特定民族、宗教、文化的成员)。我们所属的整个世界便是由无数的人类成员所组成,对这个世界的认同是最高贵的。实践上世界主义不要求一个人否定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但鼓励人们走出这些认同的局限,尝试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自己、看待其他社会和人、看待世界。”世界主义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欧洲联盟内的一个小案例,即电子废物和电气设备指导委员会)在欧盟内部禁止公司销售含铅的产品。因为欧洲市场作为整体非常重要,此举迫使全球性企业在产品中不使用危害环境的化学材料,这种措施使欧盟通过跨区域合作来应对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影响的问题)。一些世界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国籍对于个人身份非常重要,而世界主义将这一社会实现和归属的重要元素从个人身上剥离。对世界主义的经济学批评者认为民族国家的经济是国际经济运作中不可或缺的,单一的世界经济会失败。对世界主义的伦理学批评者认为忠诚的理念是美德,至少没有对民族国家的民众有何不良效应,一个人仍应该优先服务自己国家的民众。

梅什科一世
(一)梅什科一世(或译“米埃什科一世”)又名梅奇斯瓦夫一世(922年—992年),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大公(960年—992年在位),泽莫米斯尔之子。964年梅什科一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多布拉瓦结婚,大概是受到信仰基督教妻子的影响,梅什科一世于966年受洗,并规定基督教(天主教)为波兰国教。梅什科一世指望依靠与波希米亚的同盟关系来抵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可能的威胁,但在963年他被迫臣服于奥托一世,973年梅什科一世在被奥托一世之子奥托二世打败后再次宣誓效忠于皇帝。981年梅什科一世在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战争中失去一部分领土,986年奥托二世去世后梅什科将新的皇帝奥托三世作为结盟对象。992年梅什科一世在自己即将去世前于一份文件中将波兰置于教皇保护之下,梅什科一世在位时大体上统一的大波兰(今波兰中西部地区),在与德意志封建主侵略的长期斗争中巩固和扩大波兰国家版图。西里西亚、马佐夫舍、波莫瑞和维斯瓦河流域均纳入波兰疆域,成为斯拉夫国家中的大国之一。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教并引进拉丁文,促进国家封建化和文化的发展。波兰人属于古斯拉夫人的西支,自古以来生活在东欧平原的西部,与西欧和南欧的近邻相比时波兰属于较晚形成的国家。9世纪中叶之后这个地区逐渐形成两大“部落公国”,在小波兰是维斯拉公国,在大波兰是波兰公国。波兰公国由皮亚斯特家族统治,963年这个家族的梅什科一世成为王公,在他带领下波兰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二)梅什科一生致力于在政治上、信仰上统一波兰,但他要面对的对手也非常强大,其中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梅什科即位之后首先统一大波兰和库雅提,但他在将统一奥得河河口地区的波莫瑞时遇到强劲的挑战而一度败北。972年他终于打败西波莫瑞的维雅莱特国家,并在采迪尼战役打败争夺此地的德意志领主霍多一世,统一波莫瑞。990年他又打败捷克王公波列斯拉夫二世,占领西里西亚。后来他的儿子勇敢者波列斯拉夫一世又统一以克拉科夫为中心的小波兰地区,终于完成统一波兰的事业。除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外信仰上的统一也很重要,波兰人原来信仰火神等原始宗教,但随着国家的形成和文明的发展,波兰也开始站在基督教的大门口。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一直争取让波兰的基督教隶属于德意志的马格德堡大主教区,这与他在政治上一贯的向东扩张的政策是一致的。为了维护波兰的独立,在已经决定接受基督教的同时梅什科从地缘政治考虑,决定按拉丁仪式从捷克接受基督教。965年梅什科与捷克大公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杜布拉娃结婚,第二年梅什科和全体宫廷人员接受来自捷克的神职人员的洗礼,在他的带头倡导下波兰全国接受基督教,从此成为基督教文明世界的一员,大大提高波兰在欧洲的地位和文化的发展。在梅什科的努力下968年在波兰的波兹南成立主教区,直接隶属于罗马教廷,而不是隶属于德意志的大主教区。
(三)在梅什科之前波兰统一的语言和经济文化虽以形成,但面临着德意志东进浪潮的威胁和周围斯拉夫国家的挤压时以何种形式实现统一尚是未知数,在梅什科的努力下波兰作为一个国家的轮廓才清晰地在地图上显现出来。此后波兰一度分裂,在再度统一之后成为中东欧重要的强国,长期为地区性制衡力量的重要一环。波兰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周边地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梅什科一世的历史功绩在于驱除外族的势力,划定波兰民族国家的大体疆界,并在民族精神和宗教等方面对波兰文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梅什科一世是波兰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被后世尊称为“波兰国父”。采迪尼战役是波兰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战役,爆发于972年6月24日,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在此战中击败神圣罗马帝国边区伯爵霍多一世的军队,歼灭其大多数,这是波兰历史上首次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大胜。自神话时代的车轮匠皮亚斯特和谢莫维特起两位见于日耳曼记载的半神话时代统治者莱斯泰克和谢莫梅斯乌后波兰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统治者梅什科一世成功地在大波兰建立统治,他顺利地在采迪尼地区作战获胜,夺取这里的城堡,然而这片西斯拉夫部落领土也同样被神圣罗马皇帝奥托一世和德意志贵族垂涎。

(四)9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格罗一世征服易北河以东的广阔领土,在那里他战胜波拉比亚斯拉夫人的部落,德意志军队由此到达奥得河和波兰国家的西部边界。经过数次军事冲突后所有的争端在963年通过一项协议得以解决,此后梅什科一世这位古波兰的肯兹(古斯拉夫语里的大公)不得不向奥托皇帝经常性交纳贡金,致以敬意。然而即便如此,与萨克森边区的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酝酿在边境之上。在格罗于965年去世后他庞大的格罗尼斯边伯领地被分为几个较小的边区,而该边区的军事力量则由不受控制的军阀行使。梅什科公爵借此机会在波罗的海获取奥得河的防御较弱且在经济上很重要的河口,以确保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影响力直至沃林。反过来霍多一世又被奥托一世皇帝授予萨克森东部边区(卢萨蒂亚边区下半部分),并负责收集各支部落的贡品,这是梅什科最感兴趣的部分。尽管梅什科通过结盟和向奥托一世致敬以解决与后者的争端,但奥托一世与霍多一世却不断挑战梅什科的权益。面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咄咄进逼时梅申科作为新生波兰的君主不得不扬剑出鞘,采迪尼战役就此爆发。采迪尼位于波兰与德意志接壤处,有一座桥梁连接奥德河两岸,并有一座波兰边境城堡。972年边伯霍多在与梅什科一世敌对的维莱蒂人撺掇下向采迪尼城堡发起悍然进犯,所过之处奥得河流域的斯拉夫部落全无阻挡,甚至给予补给支持,新生的波兰国家面临一场新的危机。
(五)战役爆发于6月24日。霍多可能拥有装备更好的骑兵,但双方的力量相当,均在数千人规模。由于波兰四面受敌,各个方向都不稳,梅申科没有能力调动举国之兵迎战。霍多最多可以聚集1000-1300名骑兵,这支部队由齐格弗里德·冯·沃尔贝克率领,更吸纳大量渴望获得名利的普通冒险者。此外这位边伯率领3000名步兵,主要是斯拉夫部队。梅什科的军队包括随时准备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作战的弓箭手和持盾步兵,但压阵的力量还是梅申科的德鲁日纳王公亲卫骑兵。梅什科将他的军队分为三个部分,他亲自指挥的骑兵纵队保卫奥德河上的过境点,并阻挡边伯军队前进的道路。在采迪尼城堡附近的山上有隐藏的弓箭手和持盾步兵部队,这里还有属于梅什科的兄弟切奇波尔指挥的一部分德鲁日纳骑兵部队。强悍的德意志步骑兵拥有惊人的冲击力,他们前赴后继,骑士如同凿子一般钻开沿河布阵的波兰骑兵队,完成渡河。步卒跟进,彻底逐退波兰人。霍多边伯开始对在采迪尼亚避难的波兰人的屠杀,并进一步准备进攻采迪尼城堡。就在这时他们被从山坡方向的伏兵袭击了,面对蜂群一般的箭雨时德意志人临危不乱,还试图反击。然而由切奇波尔带领的骑兵也从另一个方向呼啸而下,德意志军队被钳式夹攻。相比渡过奥得河时的步骑配合时由于德国骑士的个人英雄主义,此时德意志人的步骑兵已经高度脱节,使得骑兵和步兵被各个击破。

(六)战斗变成屠杀,只有少数德意志人幸存下来,其中包括霍多和齐格弗里德。他们设法脱离包围圈,回到奥德河的左岸。早期波兰军队的实力是可观的,按照10世纪西班牙科尔多瓦哈里发犹太特使易卜拉欣·伊本·雅各布的记载:“梅什科一世时期波兰就拥有3000名披甲德鲁日纳、数量更多的步兵军队和近万名步兵与弓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也只拥有5000名披甲骑兵),波列斯瓦夫一世时代波兰王国的兵力还要进一步上升,皮亚斯特波兰军队更有相当数量的维京战士为之披坚执锐,提供强大的步兵支援。”虽然当时的波兰王国对于各斯拉夫部落只有松散的控制,波兰平原当时人口也不多,但早期的波兰王国由于处于上升期。由于拥有集权的体制,动员效率非常高,依靠透支国力曾经足以同时在三条战线与敌人交战。波兰德鲁日纳骑兵由王公集中提供盔甲武器,这点使得波兰骑兵军队相比神圣罗马帝国更加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种骑兵的政治特性也降低指挥难度并提升战术上限。此战令德意志皇帝奥托一世也受到震慑,他开始意识到波兰人的力量并决定尊重波兰的领土主权,随后数十年中神圣罗马帝国与新生的波兰国家又发生多次小规模冲突,但最终仍以化干戈为玉帛告终。采迪尼战役是波兰历史上第一场重要战役,在波兰与德国冲突的历史上也具备极大的意义,直到当代每年在当地的节日上都会对此役加以纪念,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来维护对战争的记忆。
波列斯瓦夫一世
(一)波列斯瓦夫一世(967年—1025年)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兰大公(992年—1025年)和第一位波兰国王(1025年在位),大公梅什科一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统治时代小波兰正式归入王朝版图,他在994年征服波美拉尼亚,999年波列斯瓦夫一世侵占属于捷克的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波列斯瓦夫一世与志大才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多次作战(1003年—1005年,1007年—1013年,1015年—1018年),以避免波兰受神圣罗马帝国左右,1018年双方签订布迪申和约。1000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在格涅兹诺设立独立的总主教区,提高波兰的国际地位。波列斯瓦夫一世于1003年兼任波希米亚公爵,1018年他曾率军东征基辅,1025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在临终前由教皇约翰十九世加冕为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的父亲是梅什科一世,梅什科一世大体上统一波兰的国土。他曾与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作战,以求获得波美拉尼亚,又曾与波希米亚的王公争夺西里西亚和小波兰。10世纪中波列斯瓦夫的父亲统一奥得河与布格河之间的斯拉夫部落,但是期间还曾经一度被基辅罗斯人击败过,总体来说波兰建国初期的基调就是向四周扩张,而波列斯瓦夫一世的目标是成为所有西斯拉夫人的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的童年是在神罗和波西米亚之间度过的,18岁那年在他的父亲安排之下他迎娶一位萨克森地区王公的女儿,不幸的是那位公主中途中患病去。之后又在其父亲波列斯瓦夫解除他的婚姻,而与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国王的女儿结婚来由此包围波希米亚。但由于当时匈牙利对波希米亚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他又于987年取消这个婚姻,而与一名势力强大的塞尔维亚贵族的女儿结婚,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进入波兰扩张的范围之内。

(二)波列斯瓦夫一世不甘心成为父亲的政治砝码,这使得梅什科一世已经想取消波列斯瓦夫的继承权,让他与他的第二任夫人的儿子来继承。当父亲去世之后没有立下遗嘱,波列斯瓦夫首先做的事情就是驱逐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和继母。由于继母和弟弟的支持者多是来自老家萨克森公国,而波列斯瓦夫的支持者多是本地人,且人数显然占到优势,波列斯瓦夫带领一群人对着继母和弟弟下了逐客令,而他们也很知趣的离开波兰,这就是波列斯瓦夫的不流血政变。波列斯瓦夫即位初期他的目标和其父亲一样,就是向四周扩张。但是居于宫廷之中的波列斯瓦夫深谙扩张不仅仅需要武力,也需要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首先他在易北河流域的斯拉夫人中派出传教士来宣传福音。964年梅什科一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多布拉瓦结婚,大概是受到信仰基督教妻子的影响,梅什科一世于966年受洗,并规定基督教(天主教)为波兰国教,992年梅什科一世在自己即将去世前于一份文件中将波兰置于教皇保护之下,所以波兰可以派出自己的传教士到这些野蛮人之地传递福音,这些传教士都是不怕死的勇者,他们劝说这些野蛮人皈依基督教,相当一部分德国东部的斯拉夫人被打动,成为波列斯瓦夫的联盟者,这些人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很大麻烦。但是也要考虑到这些野蛮人中也有苦口婆心劝说都不肯接受福音的野蛮人(毕竟斯拉夫人是松散的部落联盟为主的社会结构),他们将传教士拒之门外,波列斯瓦夫对这些人很上火,不过不乖也有招。此时的奥托三世前来拜访正给波列斯瓦夫这么一个机会,和其他君王不同的是波列斯瓦夫没有保持低调,而是把所有家当(包括遗产)都展示出来,并告诉他这些财富都是波列斯瓦夫所得到的,并称呼自己的父亲是穷光蛋(反正也和自己的父亲不和)。
(三)托三世看着眼前这个已经颇具实力(虽然是吹牛占大部分)的波列斯瓦夫后觉得这是个可靠的盟友,于是奥托三世代表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地承认波兰的独立地位并结为联盟。1000年奥托三世亲自到格涅兹诺朝圣。并在那里签署格涅兹特法令。关于这个法令的理解有争议:波兰历史学认为这是奥托将波列斯瓦夫提升为波兰国王,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毫无疑问地被证实,因为当时没有特别的报道,而波列斯瓦夫的加冕也是在1025年才正式(重复)进行的。但是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奥托三世提高波兰君主的地位,至少他授予波列斯瓦夫国王的权利(比如设立主教,根据此前的一个教宗法令时只有国王才有这个权利)。此外还可以肯定的是设立格涅兹特大主教教省,科沃布热格、克拉科夫和弗罗茨瓦夫的主教均受该大主教领导,而过去的传教主教波兹南则保持其独立性。此外奥托三世获得阿达尔贝特的一支臂膀,波列斯瓦夫的儿子梅什科与奥托的一个侄女订婚。波列斯瓦夫一世很快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向不信基督教的斯拉夫人宣战,此外他在994年征服波美拉尼亚。999年波列斯瓦夫一世侵占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与此同时波希米亚在这个地区的势力逐渐变弱。波列斯瓦夫最重要的同盟者是迈森的伯爵和后来图林根的公爵,这个时候的波列斯瓦夫一世已经开始在神罗有一定的人脉基础,这使得之后的波兰甚至有机会介入神罗的部分内政。1002年奥托三世死后迈森伯爵参加竞争王位,波列斯瓦夫在迈森派党人赞同的情况下决定将自己的疆域向卢萨蒂亚和迈森扩张。

(四)迈森希望此举能够帮助他们控制住在当地的不信基督教的人,而迈森伯爵作为回报则一如既往的支持波列斯瓦夫,并希望如果能够当选神罗皇帝后将会一直保持和波兰的蜜月期。迈森伯爵参加竞争王位,但是被对手谋杀,新当选的神罗皇帝亨利二世对于波兰充满戒备之心。而此刻的波列斯瓦夫一世和亨利二世不熟,希望能够和这位神罗皇帝见上一面来打探一下底细。而亨利二世也想趁这个机会除掉眼前的祸害,毕竟波兰连续向西部扩张已经让他感到一丝不快。于是在和亨利二世会晤的途中波列斯瓦夫在梅泽堡遭到袭击,扈从全部被杀,他本人勉强逃生,从此波列斯瓦夫与亨利二世交恶。而数月后迈森伯爵的儿子和继承人与波列斯瓦夫的女儿结婚,这两家终于结上梁子,而之后的历史证明就算是没有这次刺杀时这两家也将会结仇。在这之后的1003年3月波列斯瓦夫接管波希米亚,这样波列斯瓦夫的反亨利联盟包括波希米亚、迈森和波兰,他的妹夫丹麦国王斯万一世也参加这个反亨利联盟(丹麦本来就和神罗不对付)。亨利二世不仅拒绝承认波兰和神罗的平等地位,而且试图说服波列斯瓦夫让他承认波希米亚是亨利封给他的。列斯瓦夫一下子就怒了,向亨利二世宣战。1003年复活节亨利二世因此与斯拉夫地区的非基督徒联盟,此后不久双方开战,战场包括易北河流域和迈森周围地区。一开始波列斯瓦夫能够保住迈森,但是最重要的战场则是波希米亚,尤其是布拉格周边。波列斯瓦夫在波西米亚的贵族和市民中没有多少支持者,因此当地贵族和市民均帮助亨利,此外波希米亚的合理继承人雅罗米尔也站在亨利的一边。
(五)1005年亨利在波希米亚的支持下开始入侵波兰,由于双方的力量差不多,因此他们在波兹南达成和议。于是第一次结果不分胜负,两家仇人还是联盟了,不过冤家宜结不易解,之后的冲突将继续伴随着他们的后半生。亨利二世试图说服波列斯瓦夫,让他承认波希米亚是亨利封给他的,但是波列斯瓦夫拒绝承认。1003年复活节亨利二世因此与斯拉夫地区的非基督徒联盟,此后不久双方开战,战场包括易北河流域和迈森周围地区。一开始波列斯瓦夫能够保住迈森,但是最重要的战场则是波希米亚,尤其是布拉格周边。波列斯瓦夫在当地的贵族和市民中没有多少支持者,因此当地贵族和市民均帮助亨利,此外波希米亚的合理继承人亚罗米尔也站在亨利的一边。1005年亨利在波希米亚的支持下开始入侵波兰,由于双方的力量差不多,因此他们在波兹南达成和议,但是当波列斯瓦夫又开始向迈森附近的非基督教徒开战时亨利于1007年废除和约。波列斯瓦夫向马格德堡进军,他重占劳奇茨及其首府鲍岑,直到1010年亨利才有时间再次向东进军,但是他的这次作战没有成果。1013年双方在梅泽堡达成和约,亨利将劳奇茨封给波列斯瓦夫,波列斯瓦夫的儿子和继承人梅什科二世与奥托三世的一个侄女订婚,此外双方达成互相提供军事援助的协议。同年亨利向波列斯瓦夫提供军队来进攻基辅,但是这次进攻没有成功。

(六)由于这次失败让波列斯瓦夫无法也不愿向亨利提供军队来帮助他进军意大利,这导致双方的关系再次恶化。1015年双方又开始交战。虽然双方均损失相当大,但是最后这次交战不分胜负。此后双方的作战转移到基辅,波列斯瓦夫支持他的女婿斯维亚托波尔克,而亨利则支持雅罗斯拉夫。1017年夏亨利又开始进攻波兰,但是实际上这次进攻除围攻西里西亚的一座城堡外并没有发生很多战事。与此同时雅罗斯拉夫从东部进攻波兰,波列斯瓦夫则入侵易北河和穆尔德河之间的地区并俘虏许多人,而他的儿子则劫掠波希米亚。1018年双方达成鲍岑和约,这个和约的内容今天已经失落,据说亨利向波列斯瓦夫提供军队让他进攻基辅。这次战役终于成功,但是波列斯瓦夫不守信,没有让斯维亚托波尔克当基辅公爵,而是自领基辅公爵的头衔。由于他的军队在基辅大加劫掠,因此数月后基辅爆发暴动,波列斯瓦夫仓促出逃。鲍岑和约达成后波列斯瓦夫达到其权力的顶峰,在雅罗斯拉夫恢复其力量前波列斯瓦夫持基辅罗斯的头衔,继神圣罗马帝国康拉德二世后他是中欧和东欧最强大的统治者。亨利二世死后1024年教宗派代表赴波兰,1025年他临死前不久被教宗代表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始终试图上升到国王的地位,但是在亨利死前他未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亨利始终在教宗面前反对。
(七)波列斯瓦夫一世大力在波兰推广基督教,通过在波兰建立一个独立的、直接受教宗领导的大主教教省格涅兹诺,他使得波兰的教士从马格德堡大主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一直到1130年马格德堡大主教还试图让波兰教士屈服于他的统治之下,因此奥托三世决定承认波兰主权的决定在德国的高层教士阶层中也受到强烈反对。通过他自己被加冕使得波兰完全脱离神圣罗马帝国,但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梅什科二世在位时波兰的势力就已经开始大大降低,这个新国家的财富和资源通过他向各个方向大力扩张的同时被耗尽,在国民中爆发社会和宗教目的的动乱。波列斯瓦夫一世死后十年里就有许多波兰人脱离基督教,同时波兰必须与周边不愿见到波兰强大的势力作战:向西与神圣罗马帝国;向东与基辅罗斯。波列斯瓦夫一世扩张的目的在于将所有西部斯拉夫人统一在一个基督教王国中,这个目标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东部政策正好抵触,尤其有争议的是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斯拉夫人以及波兰以南、波希米亚到斯洛伐克的地区。尤其居住在易北河的斯拉夫人非常尊重波列斯瓦夫一世,索布人将波列斯瓦夫一世看作是自己的民族英雄。波列斯瓦夫一世统治末年波兰实际上就已经出现衰落的现象,波美拉尼亚或者其部分地区分裂,因此他死后不久波兰就由于内部财政、军事和地域的过分扩张以及外部敌人的联盟而崩溃。
梅什科二世
(一)梅什科二世或译''米埃什科二世''(1014年—1034年),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波兰国王(1025年—1031年,1032年—1034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之子。梅什科二世的统治受到企图独立的大贵族与外国强权的挑战,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德国人相继入侵:匈牙利国王斯蒂芬一世从梅什科二世手里夺取斯洛伐克(10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则夺取上卢日策(1031年),丹麦也趁机侵入波美拉尼亚。1031年梅什科二世的兄弟贝斯普里姆夺走他的王位,在波希米亚公爵奥德尔奇赫帮助下梅什科二世在1032年恢复王位,但他不得不放弃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贝斯普里姆(986年~1032年)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波兰国王(1031年~1032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之长子。1003年贝斯普里姆被送到意大利的修道院为僧侣,除去继位的资格。1025年父亲波列斯瓦夫一世逝世,其弟梅什科二世继位。之后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德国人相继入侵:1027年匈牙利国王伊什特万一世从梅什科二世手里夺取斯洛伐克,103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则夺取上卢日策。

(二)同年贝斯普里姆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及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帮助之下夺走王位,梅什科二世逃到波希米亚,贝斯普里姆遂将波兰皇冠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是贝斯普里姆的统治短暂,他在1032年被杀,在波希米亚公爵奥德尔奇赫帮助下梅什科二世在1032年恢复王位。卡西米尔一世(1016-1058)是波兰国王(1034-1058),绰号复位者,梅什科二世之子。即位时波兰已经分解为许多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1034年被一封建集团驱逐出国。1039年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之助,让500骑士送他归国复位。他又娶了基辅罗斯智者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的妹妹为妻,有了这两大靠山后1047年重新将马佐维亚纳入波兰版图。1054年收复被捷克占据的西里西亚,至此又大体统一波兰。1058年他死在波兹南,葬于当地的大教堂,他的次子博莱斯瓦夫二世继承王位。波列斯瓦夫二世 (1039年—1081年)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波兰大公(1058年—1077年)和国王(1077年—1079年在位),卡西米尔一世(复兴者)之子。

(三)波列斯瓦夫二世继续进行其父与波希米亚公国的争斗,他终于又征服斯洛伐克(曾在梅什科二世时代被匈牙利攻占)。1069年和1077年两次出征基辅罗斯,第一次出征时曾攻占基辅,结果由于过分干涉外国事务导致波列斯瓦夫二世失去波美拉尼亚。波列斯瓦夫二世极力支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79年波兰贵族推翻波列斯瓦夫二世,使他流亡国外。波列斯瓦夫二世死后波兰出现封建割据,国王称号被废除。波列斯瓦夫三世(1086年—1138年)绰号歪嘴,他说小波兰公爵(1102年—1107年)、波兰最高公爵(1107年—1138年)、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三世开始只从其父处继承西里西亚和小波兰,但在打败自己的兄弟兹比格涅夫及其同盟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之后大波兰也落入他的手中(1107年)。1103年—1110年他与波希米亚公爵作战,波列斯瓦夫三世支持匈牙利贵族反对国王贝洛二世的叛乱,经过长期战争后他终于兼并整个波美拉尼亚。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颁布诏书,将国土分封给诸子。
瓦迪斯瓦夫一世
(一)瓦迪斯瓦夫一世(?—1333年)是波兰国王(1320年—1333年在位),把许多波兰小公国合并成一个王国,为强大的波兰国家奠定基础。他是波兰恢复王国地位后的第一位国王(?—1333年在位),在此之前他的封号是库亚维亚公爵(1275年—1305年)和波兰大公(瓦迪斯瓦夫四世,1296年起)。瓦迪斯瓦夫一世为库亚维亚公爵卡西米尔一世之子,在他出生的年代波兰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小公国,但没有一个统治者拥有普遍的权力,瓦迪斯瓦夫一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也是这样一个小公国。1296年他在克拉科夫被贵族们选举为波兰大公,但不久这些人就转向拥护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1300年瓦茨拉夫在格涅兹诺登上波兰王位,弗瓦迪斯瓦夫为了坚持对波兰王位的要求而前往罗马寻求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支持。1305年在匈牙利帮助下与瓦茨拉夫二世作战,然而1305年瓦茨拉夫二世在加冕前遇刺,瓦迪斯瓦夫一世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公。他继续进行推动统一的政策,1305年占领小波兰,1314年占领大波兰,并控制沿波罗的海的北方地区,包括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在内。但是条顿骑士团於1308年占领波美拉尼亚,尽管他施展许多策略,但波美拉尼亚依然掌握在日耳曼人手中。他也未能控制西里西亚省和马佐维亚,这两省愿意接受卢森堡的约翰统治。1320年1月20日他在克拉科夫加冕为国王,从而结束波兰长达两个世纪的分裂状态。

(二)1331年9月波兰与条顿骑士团的战争再度爆发,在同年9月27日普沃夫采战役中他把条顿骑士团打得惨败。在外交方面他努力加强与匈牙利的友好关系,并与立陶宛结亲。到他去世时已为将来波兰民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333年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是卡齐米日三世。波兰统一后国内外局势都不稳定,波兰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一世镇压外来的德意志贵族的叛乱,同匈牙利和立陶宛结盟来进行反对条顿骑士团的斗争。1331年波兰军队与条顿骑士团在普罗弗采会战,波兰取得胜利,使封建割据结束后的波兰进一步强盛起来。卡齐米日三世(1310年-1370年)是波兰国王(1333年~1370年在位),皮雅斯特王朝的最后男性成员,国王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1325年他与信奉异教的立陶宛大公之女结婚,表明两国和平相处。他奉行依靠中小贵族、削弱有独立倾向的大贵族的方针,于1347年颁布确立封建君主制度的维希利察-皮沃特勒库夫条例。被冠以和平君王、农民之王,熟练的外交家等称号是波兰史上仅有被称为大王的统治者,继承父业后又兼并雷德罗斯和马佐维亚两个重要地区,使波兰成为14世纪中欧的强国,增强波兰民族的团结。因此尽管他死后无嗣,却没有任何人企图恢复过去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由于他历经无数的战斗才登上王位,所以企图寻求外交而非战斗来完成他的目标。1335-1348年分别与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条顿骑士团签署一系列条约,解决即位之初的重重危机。1335年的维塞格瑞德会议中卡齐米日三世承认波希米亚国王在西里西亚的主权,而波希米亚国王则宣布放弃波兰王位继承权。1343年卡齐米日三世订定卡利什条约,此约中将受争论的波美拉尼亚让给条顿骑士团,换得库亚维亚地区中靠近多布什纳的城镇。卡齐米日三世虽然丧失这些西部地区,但在1352年却以军事行动来加强王朝的威信,藉此取得加利西亚和沃利尼亚。卡利什条约是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永久和平条约,1343年7月23日在波兰的卡利什签订,规定:条顿骑士团将库雅维和其他一些地方归还波兰,波兰承认东波莫瑞归属骑士团。由于这次的军事行动给予他最大支助的是其外甥匈牙利安茹王朝的国王拉约什一世,因此在1355年的布达会议中卡齐米日三世便郑重宣布如果将来没有子嗣时就由拉约什一世来继承他的波兰王位。

(四)但拉约什一世亦无男嗣,他又指定他的内侄西波美拉尼亚的卡齐米日为第二继承人。1370年波兰的领土已从他即位时的12.9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3万平方公里,一跃而成为中欧的盟主,常常出面调停各国的争端。卡齐米日三世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建立许多新城市,修筑50多座城堡,另外还营造教堂和王宫。以一个国王、一部法律、一种货币的政策统一国家,他给新建城市以自治权,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命人修改习惯法,并建立新的法庭。1337年至1346年实施币制改革,以稳定物价。应对波兰境内德国势力增长的局面,卡齐米日三世建立独立的以德意志法为裁判依据的最高法庭,禁止波兰各城市去德意志境内的马德堡法院上诉。卡齐米日三世的对内政策使得波兰的经济与文化有长足的发展。由于深获中下阶层人士的爱戴,因此卡齐米日赢得“农民之王”的美誉。他同时下令给予波兰境内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更多的特权,并鼓励工商业发展。克拉科夫大学于1364年建立,这是一所法学学校。1366年,他召开波兰的第一次国会。卡齐米日三世最后因狩猎事故逝世于克拉科夫,他的各种政绩不只使波兰成为强权国家,并为日后与立陶宛结盟以及亚盖洛王朝的丰功伟业奠下基石。
拉约什一世
(一)拉约什一世(大帝)(1326年3月5日-1382年9月11日)是安茹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342年—1382年在位)和波兰国王(卢德维克,1370年起)。他被形容为匈牙利最强大的君主,其王国领土和直达三片海洋(指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以及黑海)。拉约什一世在1351年颁布一部意在巩固封建制度的法典,禁止把贵族采邑收为国有,但若该贵族绝嗣时土地收归王室。确认中小贵族享有大领主所享有的种种特权,结果到哈布斯堡王朝时代匈牙利成了一个贵族数量大得不成比例的国家。拉约什一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匈牙利国力达到顶峰,任内对外进行多次战争,扩展匈牙利的领土,他曾与那不勒斯王国(1347年)、威尼斯共和国及立陶宛大公国等国家作战(1351年、1372年以及1377年)。1346年在亚得里亚海港口被威尼斯人打败,1347年率兵远征那不勒斯来为被杀害的兄弟安德鲁报仇,迫使女王乔万娜一世逃亡阿维尼翁,不久他因为瘟疫而不得不撤出那不勒斯。在第二次匈牙利-威尼斯战争中(1357-1358)匈牙利取得较大胜利,根据1358年的扎拉条约时威尼斯所属达尔马提亚大部划归匈牙利。1358年拉约什一世几乎征服全部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在他统治时期被确认为“圣伊什特万王国”的一部分。

(二)拉约什一世成功延续其父的政策,恢复匈牙利在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等巴尔干半岛的小国承认匈牙利的宗主国地位,但是在1349年时那不勒斯王国和摩尔达维亚一度脱离匈牙利的统治。1366年拉约什一世击退入侵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帝国军队,1370年波兰的皮雅斯特王朝绝嗣,拉约什一世作为卡齐米日三世的外甥并经王朝贵族协议后(其父卡罗伊一世与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的条约)入主波兰。他于1374年给波兰的小贵族颁发科希策特权,其中规定贵族上缴给国王的税减少84%,而且国王必须给参与对外战争的贵族报酬,做为交换时波兰贵族承认拉约什的女儿可以继承波兰王位。拉约什一世无子,他和第二任妻子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育有四名孩子,其中存活的两个小女儿玛丽亚和雅德维加分别继任为匈牙利和波兰的国王(当时两人使用的头衔是“国王”而非女王)。这个安排招致匈牙利贵族的反对,他们不愿迎来一位女性君王,而认为其堂弟卡洛三世为更合适的继承人,波兰贵族则在1383年承认雅德维加为波兰“国王”。玛丽亚和雅德维加分别在1395年、1399年过世,没有留下后嗣,而她们的丈夫(西吉斯蒙德和雅盖沃)作为共治国王继续各自把持匈牙利和波兰。
雅德维加
(一)1373年雅德维加出生在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布达,她是匈牙利和波兰国王拉约什一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的第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儿。雅德维加的祖母和外祖母都是波兰王室成员,这也使得她拥有波兰皮亚斯特王朝的血统。历史学家奥斯卡·哈莱基总结道:“雅德维加的家谱清楚地表明她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波兰血统,她的名字是以她的远祖西里西亚的雅德维加的名字命名的。”没有男嗣的拉约什一世国王想要确保他的女儿有权继承他的领地,因此欧洲王室认为他的三个女儿是特别值得拥有的新娘。早在1374年8月18日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三世就为其长子威廉求娶雅德维加, 为了让波兰贵族在拉约什一世的女儿中承认一人拥有波兰王位继承权,拉约什一世于1374年9月17日授予波兰贵族科希策特权。通过该特权后贵族取得选择王位继承人的影响力,而统治者则承诺重大礼遇及荣誉仅授王土居民,不授外地人与外国人,之后贵族们便应拉约什的要求向其长女卡塔琳宣誓效忠。1375年3月4日拉约什同意将雅德维加嫁给奥地利的威廉,1378年6月15日两个孩子的“暂定婚礼”在海恩堡举行,利奥波德公爵同意雅德维加只接受一个从威尼斯共和国征服的城镇特雷维索来作为她的嫁妆。仪式结束后雅德维加在奥地利待了将近两年,她主要住在维也纳。卡塔琳于1378年底去世, 1379年9月拉约什说服最有影响力的波兰贵族向雅德维加的二姐玛丽亚宣誓效忠。玛丽亚与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订婚,西吉斯蒙德是前任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的曾孙。1380年2月12日雅德维加和威廉的“应许婚姻”在双方父亲的见证下在兹沃伦举行, 匈牙利的领主也批准这份文件,这也暗示雅德维加和威廉被视为她父亲在匈牙利的继承人。

(二)1382年7月25日波兰贵族和神职人员正式向他们未来的国王西吉斯蒙德表示敬意,波兰人认为拉约什还计划劝说匈牙利的领主和神职人员接受雅德维加和奥地利的威廉来作为他在匈牙利的继承人,然而拉约什却于1382年9月11日去世。雅德维加的姐姐玛丽亚在拉约什去世五天后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在仪式上她们野心勃勃的母亲获得代表12岁的女儿玛丽亚统治匈牙利的权利,而不是玛丽亚的未婚夫西吉斯蒙德。由于当时西吉斯蒙德被拉约什派去波兰镇压叛乱,因此他未能出席玛丽亚的加冕礼,当他得知拉约什的死讯后他接受“波兰王国领主”的称号,并要求小波兰的城镇宣誓效忠。11月25日大波兰的贵族聚集在拉多姆斯科,决定向已故国王的女儿宣誓效忠,因为她愿意定居在波兰。在他们的倡议下小波兰的贵族于12月12日通过一项类似的协议,伊丽莎白王后派使节与聚集的贵族会面,并且禁止他们向除她女儿以外的任何人宣誓效忠,从而使波兰贵族应拉约什国王的要求向西吉斯蒙德的宣誓效忠无效。1382年9月11日拉约什死后大女儿玛丽亚被选为匈牙利国王,但波兰人为结束两个国家之间的个人联合,年仅8岁的她最终被克拉科夫大主教选中,并于1384年10月15日加冕为波兰国王。为创建一个比过去与匈牙利更大的领土联合和为大多数异教的立陶宛人打开改信基督教之路,波兰贵族积极说服她结束与威廉的婚约,更进一步促成她与雅盖沃结婚。1386年2月15日雅盖沃在克拉科夫受洗,2月18日与雅德维加结婚,3月4日加冕为国王,这样就为立陶宛和波兰长达几百年的联盟关系奠定基础。
(三)雅德维加和瓦迪斯瓦夫的双王共治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在与条顿骑士团的统帅进行外交会面时雅德维加的虔诚让贪婪且嗜血的骑士团羞愧无比,并因此暂时停止掠夺。她还成功调解瓦迪斯瓦夫与其表亲维托尔德的争斗,使后者放弃对立陶宛王位的追逐。1387年雅德维加带领两支远征军收付匈牙利占据的罗塞尼亚领地,最终在未发生大规模战斗的前提下将该省成功收复,摩尔多瓦的彼得鲁一世也宣布效忠于波兰王室。她赞助宗教和学术事业,力求各联盟国的宗教得以发展,为立陶宛人在布拉格建立一所专门学院,并资助恢复在克拉科夫的大学,在她死后该大学名为雅盖隆大学(又译雅盖沃大学)。主要由于她的努力,这所以巴黎大学为榜样的学府成为波兰文化的中心。为了回避萨利克法典对女性继承的不利影响,雅德维加在1384年继承波兰王位时宣布自己为国王,而非女王。雅德维加的修养高于大多数臣民,她不断启发人民探索更美好的事物。她对波兰文化最杰出的贡献是修复克拉科夫学院,她将大部分的私人珠宝捐给这所学校,让学校招收学生并学习天文、法律和神学。此外雅德维加还提倡对信仰更宽广的理解,并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波兰本国语言。可惜雅德维加的统治并不长久,1399年她诞下长女,但尚未足月时母女便皆因产后并发症而相继离世。雅德维加卒年仅25岁,但在位时间却超过半生,她巩固和立陶宛之间的纽带,保障两个国家的未来。
雅盖沃
(一)雅盖沃即约盖拉,后称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1362年-1434年6月1日)。他是立陶宛大公和波兰国王,雅盖隆王朝的开创者。雅盖沃的早年经历鲜为人知,甚至连他的生日都具有争议。以前的历史学家认为他出生在1352年,但是不久前的研究提出他的出生时间比以前的研究晚一点,大约在1362年。他是格迪米尼兹王朝的后代,可能出生于维尔纽斯,他的双亲分别为立陶宛大公国大公阿基尔达斯和他的第二位妻子、特维尔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之女乌里亚娜·亚历桑德罗芙娜。雅盖沃在1377年阿基尔达斯逝世后成功地将由两个不同民族群体和两个政治系统(西北的立陶宛和位于现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并继承前基辅罗斯巨大领土的鲁塞尼亚构成的立陶宛)合为稳定的政治实体,起初雅盖沃继承他父亲拥有立陶宛东南部的领土,与此同时他的叔父、查基公爵科斯图提斯继续统治东北部地区,即位的雅盖沃不管怎样,很快就拉紧这个两重统治体制。在他的任期的开始立陶宛的动乱令雅盖沃专心于立陶宛的鲁塞尼亚地区,从1377年至1378年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俄国化的波洛茨克的安德烈准备离开莫斯科。1380年安德烈与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一起与雅盖沃的盟友金帐汗国的马麦作对,雅盖沃未能与他的军队及时支持马麦的军队,因此马麦在库里科沃战役被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击败。之后莫斯科公国对立陶宛制造出更大的威胁,同年雅盖沃为了最高权力与科斯图提斯作对。

(二)在西北部中立陶宛面对来自条顿骑士团武装的袭击,1380年雅盖沃秘密地和骑士团签订多威迪斯科斯条约,在这里他同意基督化立陶宛,作为回报时骑士团要支持他与科斯图提斯作对。在科斯图提斯发现这个计划的时候发动立陶宛内战,他占领维尔纽斯并推翻雅盖沃,在他的所在地自命为大公。1382年雅盖沃在他父亲的诸侯之间建立一支军队,并在查基附近正面面对科斯图提斯。科斯图提斯和他的儿子维陶塔斯根据斯基尔盖拉给予安全通行权的承诺和雅盖沃的兄弟在雅盖沃在维尔纽斯的营地谈判,但被欺骗并被禁于克列瓦的城堡,在那里科斯图提斯死亡,可能是在一周后被谋杀致死。维陶塔斯逃往条顿城堡马尔堡并受洗,取教名为维甘德。雅盖沃和骑士团进行进一步会谈时签署杜比撒条约,条约重申他对基督化的承诺,并答应给予骑士团杜比撒河以西的萨莫吉西亚地区。骑士团不管怎样,自称立即帮助两位他兄弟,在1383年的夏天进入立陶宛并占领萨莫吉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在更北方打开普鲁士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条顿骑士团的通道。和骑士团一道的携带武器的维陶塔斯之后接受雅盖沃在他的遗产方面的保证,并和他一起进攻,劫掠一些普鲁士城堡。当雅盖沃选择妻子的时间到了的时候它已经变得很清晰,因为他有意与一位基督徒结婚。他的俄罗斯母亲希望他与首先要求他昄依东正教的德米特伊·东斯科伊的女儿索菲亚结婚,然而这个选择不能令由条顿骑士团领导的认为东正教徒是支持教会分裂的人,并与异教徒无异进攻立陶宛的十字军停下来。
(三)雅盖沃因此接受一位波兰人的提议,昄依天主教并与11岁女王雅德维加结婚。他也合法地被雅德维加的母亲匈牙利的伊丽莎白接受,所以他在雅德维加死时也能保留住王位。关于这些和其他问题于1385年8月14日在卡列瓦城堡中雅盖沃同意接受基督教,将由它的邻居从波兰“偷走”的土地交回波兰,双方达成所谓的“克列沃联合”。该条款由历史学家解释为结婚之时立陶宛和波兰之间任何一个个体在结婚之前单独签订的条约将被联合签订的条约取代,克列沃联合被描述为慎重的或是孤注一掷的赌博。雅盖沃在1386年12月15日于克拉科夫瓦维尔主教座堂准时地受洗,此后将瓦迪斯瓦夫或其拉丁版本洗礼的官方宣告交给在骑士团总部马恩堡的谢绝、成为新基督教教父的大团长恩斯特·冯·佐勒。王室的洗礼引发雅盖沃宫廷和骑士的昄依也将受洗者聚集在立陶宛河流中,立陶宛最终的基督化开始,雅盖沃的昄依和它的政治含义在立陶宛和波兰的历史之间造成深远影响。在瓦迪斯瓦夫到达克拉科夫之前雅德维加女王派遣他的骑士加维沙·奥伦施尼茨基考察她未来的丈夫,因为她听说他是一个像熊一样的生物而残忍、粗鲁。尽管雅德维加有疑虑,但婚礼还是在1386年3月4日(即雅盖沃洗礼两周后)举行,而且雅盖沃被大主教波赞塔加冕为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雅盖沃。

(四)最后波兰人发现他们的新统治者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君主,并十分尊重基督教文化,也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和指挥官,是一个健壮的、有小且不安分的黑眼睛和大耳朵的人。瓦迪斯瓦夫十分谨慎地着装,被说是异常干净的人,每天都清洁自身,刮胡子,从不抽烟,并且只喝纯净水。他的娱乐方式包括听鲁塞尼亚小提琴曲和打猎,一些中世纪编年史作者认为瓦迪斯瓦夫取得如此惊人的变化来自于他的昄依。瓦迪斯瓦夫和雅德维加共治,虽然雅德维加可能没有实权,但她依然积极参与波兰的政治和文化建设。1387年她领导两次针对红鲁塞尼亚的成功的远征,重新夺得她父亲从波兰交给匈牙利的土地,而且获得皮特鲁一世的敬意。1390年她也亲自打开与条顿骑士团谈判的大门,虽然大多数的政治责任交给瓦迪斯瓦夫,但是雅德维加依然致力于文化和慈善活动,令她依然受到尊敬。不久瓦迪斯瓦夫在波兰即位,瓦迪斯瓦夫授予维尔纽斯和克拉科夫一样的是仿照马格德堡法设计的城市宪法,而且维陶塔斯在波勒斯瓦夫和卡齐米日三世统治期间=给予查基的犹太社区特权。瓦迪斯瓦夫统一两个法律体系的政策的推行开始是不完全且坎坷的,但是得到恒久的影响。瓦迪斯瓦夫政策的影响之一是在破坏东正教基础情况下令立陶宛天主教徒的数量与日俱增,在1387年和1413年立陶宛天主教波维尔被授予特殊的司法和政治权力,并剥夺东正教波维尔的权力。随着这一势头不断强劲,在15世纪立陶宛伴随着前罗斯的崛起而崛起。
(五)瓦迪斯瓦夫的受洗并没有完全停止,声称他的受洗只不过是幌子,甚至可能是异教并重申立陶宛还有异教徒入侵为借口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入侵。然而骑士团发现它很难将发动十字军的借口坚持下去,并面对真正的基督教国家立陶宛时对其发动十字军缘由的消灭。总之瓦迪斯瓦夫和雅德维加对基督化立陶宛的政策提供令条顿骑士团与立陶宛作对的原因,而不是让骑士团裁军的理由。他们成立以前自白者维尔纽斯主教安德烈·瓦希尔克统治下的维尔纽斯教区,主教区包括萨莫吉西亚,很大程度上受到条顿骑士团的控制,服从于格涅兹诺,而非条顿骑士团的柯尼斯堡。这项决定也许没有改善条顿骑士团与瓦迪斯瓦夫的关系,但是它让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使波兰教会自由地帮助它在立陶宛的同职位的人。1389年瓦迪斯瓦夫在立陶宛的统治遭到威胁,因为维陶塔斯重返立陶宛并发动内战,企图夺取大公之位。1390年9月4日维陶塔斯与条顿骑士团团长康拉德·冯·瓦伦罗德领导的联军围攻维尔纽斯,但经过一个月攻击后仍不能攻克该城,被迫解除对城堡的围攻。这次血腥的战斗在1392年根据奥斯特洛夫条约终于获得暂时的休战,条约以将立陶宛交给他的远亲,以获得短暂的和平。维陶塔斯以大公的身份统治立陶宛,直到逝世,要服从由波兰君主亲自担当的至高无上的国王或公爵的权力。维陶塔斯接受他的身份,但他继续要求立陶宛的完全独立。

(六)这场于立陶宛人和条顿骑士团之间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根据萨利纳斯条约终于在1398年10月12日结束了,立陶宛同意割让萨莫吉西亚,并在夺取普斯科夫的战役上帮助条顿骑士团,而骑士团也同意在夺取诺沃格洛德的战役上帮助立陶宛。不久之后维陶塔斯成为由国王加冕的地方贵族,但在翌年他的军队和他的盟友白帐汗国的脱脱迷失在沃尔斯科拉之战被中亚霸主帖木儿击败,维陶塔斯只得再次屈从瓦迪斯瓦夫。1399年6月22日雅德维加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艾尔兹别塔·波尼法齐雅。但在一个月之内雅德维加和女儿双双死于分娩并发症,离开有50岁高龄且无子嗣的雅盖沃。雅德维加的死与安茹王朝的绝嗣逐渐削弱瓦迪斯瓦夫的王权,而且由于小波兰贵族之间的冲突,同情瓦迪斯瓦夫的派别和大波兰绅士开始浮出水面。1402年作为对反对者的回应,瓦迪斯瓦夫与卡齐米日三世的孙女切列的安娜结婚,重新巩固他的合法统治地位。1401年维尔纽斯和拉多姆联合证实维陶塔斯的身份是次于瓦迪斯瓦夫权位的大公,同时保证大公的继承人是瓦迪斯瓦夫的后代,而非维陶塔斯的后代。如果瓦迪斯瓦夫无子嗣而死,立陶宛波维尔会选举一位新君主。由于没有继承王位的继承人,该法案的影响不为人知,但是它令波兰和立陶宛贵族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且两国构成永久性的防御同盟,坚实立陶宛的手腕后可以足够发动波兰不参与的针对条顿骑士团的战争。
(七)虽然该文件不影响波兰贵族的自由,但它承认立陶宛波维尔权力的扩大,大公依然不受依附波兰可能造成的那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因此维尔纽斯和拉多姆联合让瓦迪斯瓦夫获得立陶宛方面的支持。1401年末针对骑士团发动的新战争令在东部省份发生叛乱后发现他们正在双线作战的立陶宛人的资源变得捉襟见肘,瓦迪斯瓦夫的另一位兄弟、不满者斯威特里盖拉趁此机会发动起义并自命为大公。1402年1月31日他获得骑士团的支持。战争结束了,瓦迪斯瓦夫被击败了。在1404年5月22日的拉恰兹条约中他接受骑士团大部分的要求,包括正式地割让萨莫吉希亚,并支持骑士团对普斯科夫的攻城。作为回报时康拉德·冯·均林根承诺将具有争议的、曾经被瓦迪斯瓦夫·欧珀尔斯基抵押给骑士团的多布基恩地区和佐托利亚镇卖给波兰,并支持维陶塔斯在诺沃格洛德重新进入政界。双方签署这个条约的主要原因是骑士团需要时间防御它新获得的土地,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需要处理东部和西里西亚的主权威胁。1404年在弗罗茨瓦夫的瓦迪斯瓦夫中与让瓦迪斯瓦夫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斗争中支持他,并愿意将西里西亚还给波兰的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举行会谈。瓦迪斯瓦夫拒绝在波兰和西里西亚贵族的协议上交易,因为他不愿意因新的军事承诺而增加自己的负担。1408年12月瓦迪斯瓦夫和维陶塔斯在那瓦赫鲁达克城堡举行战略会谈,他们决定煽动反抗条顿骑士团统治的萨莫吉西亚人起义,以让日耳曼人离开波美拉尼亚,瓦迪斯瓦夫承诺以在未来任何的条约中将萨莫吉西亚还给立陶宛来作为他对维陶塔斯对他的支持的酬谢。

(八)1409年5月开始的起义起初并未引起骑士团过多的关注,但在6月他们的外交官开始忙于在奥博尼基游说瓦迪斯瓦夫的法院, 警告他的反对牵扯进立陶宛和骑士团之间的战争的贵族。虽然瓦迪斯瓦夫避开他的贵族,并告诉新上任的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均林根称如果骑士团镇压萨莫吉希亚时波兰会干预他们。骑士团最终决定在8月6日向波兰宣战,而这个消息在8月14日被瓦迪斯瓦夫在诺维-科尔钦接到。因北部边境的疏忽,骑士团很容易就占领佐托利亚、多布林和多布林地区的首府博布伦尼基,同时德意志公民也邀请他们进入比得哥什。在此期间瓦迪斯瓦夫仅组织军队在9月的一周内夺回比得哥什,但在10月8日该城又被骑士团夺回。实际上瓦迪斯瓦夫此时正在马佐夫舍的普沃茨克安置一个战略补给库,并在维斯瓦河架设一座浮桥,以能够向北输送物资,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同时双方展开外交攻势。骑士团向欧洲的君主送信,让他们派遣十字军讨伐“异教徒”。瓦迪斯瓦夫以将他的亲笔信送给职责骑士团,里面称要征服全世界的君主,作为对骑士团外交攻势的回应,这种攻势成功地将很多外国的骑士招进作战的各方。瓦茨拉夫四世和波兰人签署防御条约,共同抗击条顿骑士团。他的兄弟西吉斯蒙德加入骑士团一方,并在7月12日向波兰宣战。在1410年6月重新开战时瓦迪斯瓦夫带领2万名贵族、1.5万名武装平民和2000名主要雇在波西米亚的专业骑兵深入条顿骑士团中心地带。在彻温斯科渡过维斯瓦河后他的军队与带领着1.1万个鲁塞尼亚和鞑靼轻骑兵的维陶塔斯会合,条顿骑士团则有几乎都为日耳曼人的1.8万名骑兵和5000名步兵。
(九)在6月15日格伦瓦德之战这中世纪最大且最残忍的战役的结果是联盟赢得完胜,令条顿骑士团的军队全军覆没,在战斗中骑士团大多数位置关键的指挥官被杀死,包括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均林根和大元帅弗里德里希·冯·瓦伦罗德。千余人的军队报告称被另一方消灭殆尽,现在通往条顿总部马尔堡的道路是开放的,城市也是不设防的。但因为资料没有解释清楚,瓦迪斯瓦夫对他的有利条件产生犹豫。7月17日他的军队开始艰苦推进,仅在7月25日到达马尔堡,与此同时新大团长海因里希·冯·普劳恩开始部署要塞的防守。随后半心半意的攻城让瓦迪斯瓦夫在9月19日停止攻城,这次攻城的失败被归于多种多样攻不破的防御工事而造成立陶宛人的高伤亡率,并且瓦迪斯瓦夫不愿意再造成更大的伤亡,但是资料的缺乏让这种可能并不稳固。帕维夫·雅谢尼查在他的纪念“碑雅盖隆的波兰”中指出瓦迪斯瓦夫作为一个立陶宛人,也许希望维持立陶宛和波兰权力的平衡,立陶宛人忍受在战斗中极其重大的伤亡。其他历史学家指出瓦迪斯瓦夫也许认为马尔堡是攻不破的,因此他没有看见他的优势,但在漫长的攻城中他们也并不一定成功。战争在1411年伴随着索恩休战结束了,但是波兰和立陶宛的人都没有回家,他们的谈判并没有尽力扩大他们的利益,因此很多波兰贵族都不满于此。波兰赢回多布林地区,立陶宛赢回萨莫吉西亚,而马佐夫舍赢得通往弗科拉河的一小片土地。条顿骑士团领土的大部分无论如何,即使是投降的村镇都保存完好。瓦迪斯瓦夫之后用适量的赎金交换,释放条顿骑士团的高层官员。

(十)这个胜利给人民带来的愉快,在1411年后他的贵族的满足激起人民对瓦迪斯瓦夫的反对浪潮,进一步被瓦迪斯瓦夫对波多里亚的承认激发。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争议让维陶塔斯和国王在两年内都没有在立陶宛呆过一天,连说波兰语都说得不流利的瓦迪斯瓦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波兰人民的信任,在他身后一个世纪的编年史作者和历史学家扬·杜戈施记载道:“他爱他的国家立陶宛与他的家人和兄弟,所以他从来都不犹豫地将所有的战争和麻烦带给波兰。官方的财富全都被他运到立陶宛,并在立陶宛保护它们,这也是立陶宛能够发达的原因。”为了对抗他的反对派,瓦迪斯瓦夫在1411年提拔反对派之首主教米科瓦耶·特拉巴为格涅兹诺大主教,并在克拉科夫让维陶塔斯的支持者沃耶切赫·加斯特泽比耶茨接任他的职位。他也设法在立陶宛找出更多的盟友,在1413年10月2日签署的赫罗德沃联合中他公布立陶宛大公国的地位:“我们波兰王国亘古不变的盟友。”并承认立陶宛天主教贵族的特权与波兰的施拉赤塔一样。法令还包括禁止波兰贵族在未经立陶宛贵族同意的情况下选举国王,而且立陶宛贵族可以在未经波兰贵族的许可下选举大公的条令。1414年因为骑士团突然施行焦土政策,焚烧田地和磨坊,“饥饿战争”爆发。但由于交战双方均无力量去发动一场大战,故而战斗在秋天已逐渐消失,直到1419年在教皇特使的坚持下康斯坦茨湖委员会被取消。康斯坦茨湖委员会是条顿骑士团的转折点,而且它在冲突中帮助骑士团。
(十一)维陶塔斯在1415年派了一个代表团(包括基辅的首都和萨莫吉希亚的证人),在年末抵达康斯坦茨湖时指出他们的观点:“用水洗礼,而非用血。”波兰使节(包括米科瓦耶·特拉巴、加维沙·查尼和帕维夫·沃德科维奇)游说他们结束强迫异教徒昄依,并停止对立陶宛和波兰的侵略。由于波兰立陶宛的外交攻势,委员会因为被沃德科维奇关于僧侣国合法性的质问而中伤,拒绝条顿骑士团关于进一步发动十字军并委托令萨莫吉希亚人和波兰立陶宛人昄依基督教的要求。在康斯坦茨湖的外交问题包括将波兰看做他们反抗波西米亚新当选的国王西吉斯蒙德的盟友波西米亚胡斯派教徒起义,1421年波西米亚议会宣布西吉斯蒙德罢免王位,并将王位交给瓦迪斯瓦夫,但是瓦迪斯瓦夫需要接受他不愿接受的宗教原则布拉格四法。1422年瓦迪斯瓦夫发动另一场战争,被称为高伦布之战,以对抗条顿骑士团,并在骑士团援军抵达之前就击败他们。梅尔诺湖条约的结果让骑士团再也不提出对萨莫吉希亚的主权要求,并规定普鲁士和立陶宛的永久边界。这个条约虽然证明波兰的胜利,但是因为瓦迪斯瓦夫放弃对波美拉尼亚、波美热尼亚和海乌姆瑙地区的主权要求,所以波兰只获得战败者的待遇,只得到涅沙瓦镇。梅尔诺湖条约虽然停止骑士团和立陶宛的战争,但是并没有解决骑士团同波兰的长期问题。

(十二)1431年至1435年波兰和骑士团之间更进一步爆发零星的一些战争,维陶塔斯在1430年死后波兰和立陶宛合作之间的破裂给骑士团提供干涉波兰的可乘之机。瓦迪斯瓦夫支持他的兄弟斯威特里盖拉作为立陶宛大公,但是同时斯威特里盖拉支持条顿骑士团,并对罗斯贵族表示不满:在立陶宛中反抗波兰的王权,在波兰中在克拉科夫主教泽彬格涅夫·奥列施尼茨基帮助之下占领在1411年瓦迪斯瓦夫和沃尔希连一起送给立陶宛的波多里亚。1432年一个在立陶宛的亲波兰派让维陶塔斯的兄弟西吉斯蒙德·科斯图台提斯获得大公之位,在瓦迪斯瓦夫死后领导一支军队发动武装斗争,夺得大公之位。瓦迪斯瓦夫的第二位妻子切列的安娜死于1416年,留下一位女儿雅德维加。1417年瓦迪斯瓦夫与皮里查的伊丽莎白结婚,伊丽莎白于1420年死亡,没有留下任何子女。两年后瓦迪斯瓦夫与哈尔沙尼的索菲亚结婚,为他生下两个活到成年的儿子。在1431年雅德维加公主死亡,她是皮雅斯特家族的最后继承人,瓦迪斯瓦夫命令让哈尔沙尼的索菲亚生下的儿子继承王位。但是她不得不给波兰贵族送礼,并说服他们向自从国家为选举制以来,所签订的条约妥协。瓦迪斯瓦夫于1434年逝世,并让他的长子瓦迪斯瓦夫三世统治波兰,让他的幼子卡齐米日四世统治立陶宛,他们在那时尚未成年。
瓦迪斯瓦夫三世
(一)瓦迪斯瓦夫三世(1161年~1231年11月3日)是波兰分裂时期的大波兰公爵(1194年~1229年在位)和克拉科夫大公(名义上的波兰最高王公,1202年、1227年~1228年和1230年),另有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 。瓦迪斯瓦夫三世是大波兰公爵梅什科三世之子,母亲是基辅大公伊贾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维奇的女儿欧多西娅。他是最小的儿子,因兄长全都早逝而成为父亲的继承者。1202年梅什科去世后瓦迪斯瓦夫三世依靠贵族的支持继承梅什科在晚年取得的克拉科夫大公头衔,但不久他就失去这个头衔和克拉科夫领地,而且其侄子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瓦迪斯瓦夫早亡的兄长奥东的儿子)还要求在大波兰分得一份领地,另外他还必须对付格涅兹诺大主教亨里库斯·基特利茨谋求扩大教会权力的活动。由于对教会的镇压,教皇在1214年绝罚瓦迪斯瓦夫三世,只是由于大部分大波兰封建主站在他这一边才没有引起严重后果。1216年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基特利茨和解,而且他与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的冲突也由于后者获得卡利什领地而得到缓和,于是瓦迪斯瓦夫三世得以腾出手来与桑多梅日公爵莱谢克一世和西里西亚公爵亨里克一世竞争大公公位。但是1223年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得到波美拉尼亚统治者希维托佩乌克二世(不是皮亚斯特王朝成员)的支持后再次向瓦迪斯瓦夫三世开战,瓦迪斯瓦夫三世遭到惨败,到1227年他几乎失去整个大波兰。瓦迪斯瓦夫三世接受莱谢克一世(当时的克拉科夫大公)的提议,于该年11月在甘萨瓦举行一次王公大会以解决领土纠纷。然而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和希维托佩乌克突袭会场,莱谢克一世当场被杀,亨里克一世重伤,瓦迪斯瓦夫三世因为迟到逃过一劫。

(二)在这种情况下瓦迪斯瓦夫三世于1228年再次当选为大公,但是他仍然抵不住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的压力被迫于1229年将大波兰拱手相让。不久他又被迫将桑多梅日封给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1230年康拉德一世一度取得大公头衔。瓦迪斯瓦夫三世于1231年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女。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1427年11月30日-1492年6月7日)又译卡西米尔四世·雅盖隆契克,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至1492年在位)。他是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1427年11月30日生于克拉科夫。1434年卡齐米日的父亲—波兰国王雅盖沃去世,他未成年的长子瓦迪斯瓦夫(1434-1444年在位,1440年兼任匈牙利国王)登基。由大贵族兼克拉科夫主教奥莱希尼茨基领导的王室委员会承担摄政之责,奥莱希尼茨基成为波兰王国的宰相与实际掌权者。当时捷克地区的波希米亚王国发生宗教改革先声的胡斯战争(1420年-1434年),1438年以胡斯派势力为首的捷克反哈布斯堡派贵族将波希米亚王位赐给雅盖沃的小儿子卡齐米日。这个提议虽受奥莱希尼茨基的反对,但获波兰大多数贵族接受,使波兰两次发兵波希米亚。但因为罗马教皇联合匈牙利国王阿尔布雷希特(哈布斯堡王朝)的有力反击,两次都以失败告终。1430年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大帝(与雅盖沃互有心结的堂弟)去世,立陶宛陷入内乱并与波兰发生冲突。卡齐米日在1440年被兄长—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派到去往立陶宛的使节团中,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出人意料地被立陶宛人立为立陶宛大公,并被留在立陶宛。
(三)1445年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被要求继承自瓦迪斯瓦夫去世后一直空缺的波兰王位,卡齐米日是一位强硬的谈判者,不会为了获选而接受波兰贵族开出的条件。他最终在1447年回到波兰并加冕为国王卡齐米日四世,而且加冕的条件对他有利。成为波兰国王后卡齐米日也摆脱立陶宛统治集团对自己的控制,在1447年的维尔纽斯特权法中他宣布立陶宛贵族与什拉赫塔(波兰贵族)享有同等权利。后来卡齐米日四世有能力将枢机主教奥莱希尼茨基(1455年卒)和他的党羽排除出权力中心,转而依靠由较为年轻的中等贵族所组成的阵营。卡齐米日也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化解教皇与本地教会之间关于补充空缺教职之权的矛盾,主导教职选举权。他在1454年与哈布斯堡的伊丽莎白女大公结婚,当伊丽莎白的弟弟—波希米亚国王兼匈牙利国王拉斯洛五世于1457年过世后卡齐米日逐渐把利益与意志力加诸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旧领地——波希米亚王国与匈牙利王国。1440年普鲁士部分城市与贵族对条顿骑士团越发残暴的统治感到不满,成立普鲁士邦联来反对骑士团统治。1454年联盟请求卡齐米日四世占领普鲁士,发起反抗骑士团的武装起义。卡齐米日四世向骑士团宣战,并正式将普鲁士纳入波兰王国,这些事情便引发十三年战争。因为全面动员这种发动军队的方式的弱点(没有卡齐米日四世的全面妥协,什拉赫塔不会与他合作)导致波兰军队未能全面占领普鲁士,但在第二次索恩休战(1466年)中骑士团不得不将他们领土的西半部割让给波兰王国(这片领土后来被称为皇家普鲁士,是一个半自治的政治实体),并接受波兰-立陶宛对余下领土(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宗主权。

(四)波兰夺回波美拉尼亚,同时也获得宝贵的通往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另外波兰还获得瓦尔米亚。除陆战外双方还爆发海战,在海战中但泽(格但斯克)的战船战胜丹麦和骑士团的舰队。在卡齐米日四的统治之下雅盖隆王朝在中欧与东欧的影响力逐渐增长,因为胡斯运动的余波影响,卡齐米日四世长子乌拉斯洛二世在1471年成为波希米亚国王,1490年又成为匈牙利国王,雅盖隆王朝因此称雄于中东欧。1485年在通往黑海的海港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后卡齐米日四世向摩尔达维亚发起远征,土耳其人所控制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在1482年和1487年突袭波兰东部领土,直到遭遇卡齐米日四世之子与继承者、国王扬一世·奥尔布拉赫特为止。1487年至1491年间波兰受到金帐汗国余部的攻击,他们的铁蹄最远到达卢布林,最后在扎斯拉夫被击败,这也让波兰与立陶宛遭受到不小的损失。卡齐米日只能尽力防御土耳其势力的掳掠,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1483年卡齐米日四世与迫切希望摆脱莫斯科大公国控制的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缔结条约,但到后来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终于迫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威吓废除该条约。不过卡齐米日四世在伊凡三世于1485年彻底消灭特维尔公国前一直秘密与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保持联系,总的来说卡齐米日并未建立一个对莫斯科的有效防御系统,因此当1486年伊凡三世发起对立陶宛的进攻时不少附庸于立陶宛大公国的俄罗斯小王就脱离立陶宛的控制,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附庸,莫斯科的压力与立陶宛东部领土的退缩促成1506年后立陶宛与波兰王国的进一步合作以及1569年两国合盟的“卢布林联合”(两国实质合并)。
奥伯廷战役
(一)1503年摩尔达维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斯蒂芬三世(斯特凡三世)病死,此时的反奥斯曼帝国先锋已经向君士坦丁堡方面服软,并在大体上维持着附庸身份。但沿海港口的丧失却让破落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摩达维亚人就必须从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努力维持自身的收入水准。由于地处黑海西北角的关键位置,摩达维亚实际上被各种强大的政体所包围。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不仅以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自居,也是传统希腊正教文化的保护人。东面的乌克兰平原有可怕的克里米亚鞑靼掠夺者活动,他们可以顺着游牧势力入侵欧洲的老路线,随时攻略摩达维亚山区。至于西面的匈牙利和北方的波兰虽然在距离与实力方面都略输一筹,但终究比自身强大许多,因此摩达维亚人的策略就在斯蒂芬三世的执政后期发生变化。表面上他们继续保持对奥斯曼苏丹的效忠,以免自身遭遇毁灭性的大规模进攻。但在背地里他们会派兵增援匈牙利国王,让其有足够实力分散土耳其人注意。同时谨防鞑靼骑兵的突然南下,并从相对最松散的波兰境内挖掘机会。例如位于当代乌克兰西部的波库提亚地区就被斯蒂芬的军队抢占,但在他本人死后波兰-立陶宛人又顺利地拿了回去。新继位的彼得四世是一个缺乏政治远见的私生子,在被推选为摩达维亚大公后就习惯性的将波兰作为主要蚕食对象,但背后的原理还在于缺乏底气直面奥斯曼势力的强盛。后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公开对前往问询态度的波兰大使表达理解。

(二)在领会奥斯曼苏丹的意思后波兰-立陶宛联邦有可以放心对侵入波库提亚地区的敌人展开行动,但因为这块地方只属于联邦内的波兰部分,所以立陶宛人在原则上可以拒绝为战争出钱出兵。最后只有波兰内部议会通过征兵决议,通过加税募集到4800名各类骑兵、1200名雇佣步兵和12门野战炮,同时还准备车营分队来用于支持后勤和构筑野战工事。奉命率军南下的主帅是当时的波兰名将塔诺夫斯基,他也是波兰议会中的重要领袖,致力于通过有限的军费进行改革,优化出更适合东欧平原战场的新式军队。除了少量直属部队与大贵族提供的重装骑兵外也从小贵族与边区土豪那里征召轻骑兵力量,前者是典型的波兰人,后者则往往是来自乌克兰西部的哥萨克人或古罗斯后裔,这让波兰骑兵既可以像西欧同行那样猛烈冲锋,也不担心被东面的游牧势力所针对骚扰。步兵则主要由西里西亚地区的德意志人口担当,因为拥有苏台德山脉的丰富矿产,让他们成为优秀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非常擅长使用先进枪炮,也掌握各类野战工事的修筑技巧。源自波西米亚的车营战术也顺理成章地被波兰军队采纳,不仅用于弥补步兵力量的不足,也发展出可以快速前进的炮兵阵地。1531年6月完成集结的波兰军队抵达波库提亚以北的德涅斯特河流域,并以北岸的奥伯廷镇作为前进基地,这样既可以随时南下作战,也能在遇到不测时据守河岸。摩达维亚虽然是经济落后的小国却在往往能动员更多社会人口参加战争,因此习惯精兵战术的波兰方面早就做好以少战多的心理准备。

(三)塔诺夫斯基首先出动1000名轻骑开道,将少量摩达维亚守军驱逐出波库提亚,等到对方的主力部队大举北上后才迅速后撤到德涅斯特河对岸待命。7月18日得到消息的彼得四世开始率军御驾亲征,通过多年来形成的战争体制,拉出号称多达1.8万名的骑兵、少量附庸步兵和多达50门火炮。他们不仅熟悉东欧的战场环境,也有从土耳其等地进口的火器和盔甲,完全有信心将波兰对手击败。摩达维亚国王的亲自出马,除了有靠军功稳固自身权势的想法外可能也想趁机从波兰境内捞得更多土地,因此当他发现波兰骑兵不断后撤时就把全部军队带到德涅斯特河北岸。7月22日摩达维亚的斥候靠近奥伯廷镇后发现早已严阵以待的波兰主力,对方经选择在一片树林的南面构建车营阵地,准备好迎接3倍于自身的敌军挑战。彼得四世急于求战,便下令各分队依次展开进攻。首次出场的是摩达维亚轻骑兵,他们普遍只穿着最轻便的锁子甲,使用弓箭进行远程袭扰,只有等对方因不堪重负而自乱阵脚后才挥舞着短矛和马刀前去收割战果。但面对波兰车营与进行防御的1000名步兵时他们还是没有获得任何突破机会,守军先用火炮轰击,进而用高达90%比例的火枪手实施狙击,若有漏网之鱼靠近车营时才用身披板甲的盾兵予以拦截。摩达维亚人的初期攻势就被看似数量有限的波兰步兵击溃,但16世纪的欧洲将领已深知车营战术的重大缺陷,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几乎不能移动的车营就是炮兵们的绝佳瞄准对象。摩达维亚虽然在地理上较为隔绝,却也注重从奥斯曼人手里购买各种武器,并保留着过去从西欧进口的同类装备。

(四)彼得四世就下令自己的炮兵立刻展开来轰击坚固的波兰车营阵地,但他们的装备大都口径较小且射程较短,无法在性能上企及对手,结果不仅没有发挥应有效果,反而遭到12门波兰火炮的凌厉反击。最后车营内的波兰大军都安然无恙,反而是气势汹汹的摩达维亚炮兵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庞大的摩达维亚骑兵也没有停止尝试,他们被国王分为左右两翼,从不同方向尝试攻入车营。但数量太少的重装骑兵并不愿意进行徒步作战,自然只能策马在对手的工事前不知所措。他们身边的轻骑兵则继续以复合弓进行支援,却无法压制主火绳枪齐射和安装在辎重车上的部分小型火炮。随着战役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摩达维亚人就这样在波兰阵前倒下。眼看对方的阵线受到撼动,塔诺夫斯基也下令1/3的波兰骑兵进行反击,猛攻对方的左翼力量。大批波兰贵族从打开缺口的车营内鱼贯而出,瞬间冲入混乱的敌军队列。由于作战对象大都配有重甲,当时的波兰轻骑兵也往往披挂较好的铠甲,并有钉头锤凿击对方,这让习惯于伏击或打了就跑的摩达维亚人非常难受,几乎很快就要崩溃撤离。彼得四世不愿就此放弃,派出最后的预备队去增援左翼。但在他的精锐部队离开原阵地后留守的炮兵也遭到第二批波兰骑兵攻击,好在阵地上有少量步兵进行抵御为炮手争取到足够的填装时间。当50门小型火炮开始陆续发射时波兰骑兵在这一侧的攻击也就宣告失败,纷纷调头逃入本方阵地。但第三批波兰骑兵却在的另一侧获得优势,开始将摩达维亚人的右翼骑兵驱逐出战场。于是一直据守车营的波兰步兵开始冲入阵地,他们在后方的火炮支援下再次进攻摩达维亚炮兵阵地。由于后者的守备队装备落后且数量太少,根本挡不住配有板甲和火枪的西里西亚雇佣兵。

(五)只能在稍作抵抗就逃之夭夭,并把所有火炮和大量辎重都丢给波兰人,整个摩达维亚军队的阵线也就被波兰人从当中截成两段。最后完成重组的那些波兰骑兵也从车营内再次杀出,由于不再有对方炮兵的阻拦,可以轻松的迂回到摩达维亚主力军侧翼。彼得这才发现大事不好,慌忙下达撤军命令,结果就有更多人在慌不择路的逃跑中被俘虏或击毙。整场战役下来据称有超过7000名摩达维亚士兵被杀,另有1000人沦为俘虏,波兰方面却只有256人阵亡。随着奥伯廷战役的失败,摩达维亚的实力也受到严重打击,那个曾经可以搅动多方神经的山地小强将在之后的300年里跌入平庸。这倒不是他们自己真的犯了多大错误,仅仅是受到本国所处地缘形式的拖累。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就在战后下令废黜彼得,理由是后者打破自己与他国君主的和平协议,给至高无上的宗主造成麻烦。但摩达维亚的问题本身就是奥斯曼帝国垄断黑海沿岸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若地方君主能保留港口同意大利人进行贸易,又何必冒着巨大风险去争夺一块内陆耕地呢?君士坦丁堡本身对波兰也没有任何好感,等于是借外人的刀砍杀自己人。波兰虽然击败摩达维亚,但自身也受到相同的地缘形式压迫。他们早年曾希望占据克里米亚,使得自己能将贸易路线从北方的但泽(格但斯克)港一直联通到南方的卡法(费奥多西亚)。但奥斯曼军队的针对性扩张却使黑海的意大利殖民城市凋零,波兰的南下之路就失去最好选择,不得不一度转向摩达维亚方向,两个东欧国家的矛盾也是由这层因素所酿成的。同时波兰-立陶宛也加紧向东开拓,并不可避免的与莫斯科公国发生激烈冲突,为东欧地区的大规模战乱打下永恒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