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词典】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前者对应实证主义方法论,后者对应人文主义方法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用什么方式收集数据。定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旨在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既重视观察实验、收集经验资料,也强调逻辑思维的演绎推理。一般来说,定量研究注重设计问卷、抽样调查、量化分析,定性研究则对小规模的社区进行民族志的个案研究。
社会学侧定量研究基于注重差异的社会统计学。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最早提出了从变异中寻找共变的思想。为了研究父代与子代身高的关系,高尔顿搜集了1078对父亲及其儿子的身高数据。 他发现这些数据的散点图大致呈直线状态,这种现象可以拟合出一种线形的关系。他认为,大自然具有一种约束力,使人类身高的分布相对稳定而不产生两极分化,这就是“回归”的思想。
当代社会学家谢宇发展出一系列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提出了三个定量研究的基本原理,人称“谢三条”。
第一,变异性。社会科学就是要去研究变异和差异而不是共性。正是性别、种族、家庭背景、教育、婚姻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一些社会现象的出现。
第二,社会分组。个体之间的差异巨大,但差异中也有共性。我们试图寻找到差异性的个体之间的共性,并基于共性将他们分组。组内各个成员之间显现出共同性,组间则是差异性。分组的目的是解释差异,让组内差异变小,组间差异更大。如果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则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人收入差异较小,而不同受教育程度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第三,社会情境。群体变异性的模式会随社会情境变化而变化。我们一般认为,学历高,收入就高,但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不一样,在美国、英国、其他国家都不一样。显然,这里的收入水平受到了社会情境下其他因素影响,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