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面向世界的儒学》第一节:内圣外王论

2022-03-03 16:07 作者:WanjaPan  | 我要投稿


参考文献:张立文.中国哲学元理·内圣外王论[J].学术界,2020(06):5-22.

演讲跟文章的结构一样,第一部分内容跟文章不太一样,后面几部分没有文章详细


一、内圣外王说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这一命题却出自道家?

道家《天下》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什么是内圣外王?

各派主张

1.道家的价值理想。内在的圣人之德,外王之政。后世儒家以此为标榜。

2.内圣指高度的道德修养,施于外,施行王政。

3.道家的政治理想。圣人应有王政之位,以推行自然无为的王道。后儒家以外王、仁政为用,即以体用解释内圣外王的问题。

4.儒家的文化理想。圣王是这种理想的人格化,也是为实现这种理想所塑造的典型的人格。外王并非任意创造的虚拟人物,儒家将尧舜与文武周公等历史人物理想化,作为圣王的代表。在先秦典籍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格特质,是按内圣外王来塑造的。

内圣外王奠基于孔子。鲁国是保存周文最丰富的国家。春秋末年,礼崩乐坏,最感到忧患的是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谓礼崩乐坏,指周代的文字及贵族行为的控制力已经普遍失效,维护社会安定的秩序已经动摇,引起孔子的忧患。

孔子反思后认为,礼崩乐坏的原因为人心的堕落,人的行为与礼乐相背离。故孔子认为应从人心入手,促使之道德自觉,培养其精神的活力和自觉的控制力,重建客观的规范,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从“内圣”着手。孔子反思礼崩乐坏的原因,是奠基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子内圣的要求为要施行外王,希望周代的文字能重新发挥其社会政治活力,实现其文化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像“丧家之狗”一样,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

在内圣外王问题上,孔孟是不同的。孟子没有重建周文的理想。但他特别关注仁政、德政、王道的主张,要树立儒家德治主义的典范,使内圣、外王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孟子提到圣王的观念的时候,主要提到夏禹、周公、孔子为圣王的代表。

孟子王霸并论,即王道、霸道并论,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简单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王,己所不欲要施于人为霸。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非常残酷,以至“血之流杵”。秦赵长平之战,秦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霸道在当时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孔孟基本倾向于内圣,不主张霸道。


为什么内圣外王这一命题出于道家?

《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国思想多元而一致,多样一源。中国一体多元。

所谓道家、儒家、墨家都出于周易。《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三易的首卦不同,《连山》以艮卦为首卦,《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周易》以乾卦为首卦。汉郑玄及后代学者皆认为,《连山》是夏代的《易》,《归藏》为商代的《易》,《周易》是周代的《易》。《连山》以夏禹治水的英雄事迹为崇拜对象,最崇拜夏禹的是墨家,穿着草鞋、苦行僧一样的形象。《归藏》为黄帝易,道家是黄老之学。《周易》是伏羲易,伏羲作八卦,文王在羑里演变为六十四卦。

因此,儒家、道家同源于周易。儒家以乾卦为首卦,道家以坤卦为首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因此,内圣外王这一命题出自道家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儒道同源,他们之间是否有不同?儒家贵刚,儒家以乾卦为首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贵柔,以坤卦为首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尊阳、贵刚,道家贵阴、重柔。

中国人的性格,既有刚强的一面,又有柔顺的一面。中国人有这两种性格,一方面是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是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来文明不断的重要原因。宋代开封有很多犹太民族的人,后来都被同化了。中国能把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吸收,为我所用。元代中元后实施科举制度、读儒家著作,被同化了。清代也一样。中国的包容性使中国五千年文化不断。

如何做到超凡入圣,中国人的秉性就在于内圣。外王即在外施行仁政,使中国不断壮大。


二、各正性命

如何做到内圣?

如果从人的价值理想、人格魅力、思想修养、道德提升来说,首先要看到各正性命。何谓各正性命?周易乾卦有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故宫第一个大殿为太和殿,第二个为中和殿,最后一个为保和殿,即出自《周易》。为什么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有一个中和殿?周易有既济卦,下离卦,上坎卦,离为火,坎为水,离卦和坎卦在一起。既济卦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称得位。九五为阳爻,相对的是六二,为阴爻,得中。保证太和殿是金銮殿,皇帝登基的地方,保和殿是休息的地方,九五之尊恰好是中和殿。再往里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六个殿和宫是周易的六爻。
  • 六十四卦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阴是六,阳是九。一卦中六爻自下而上一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六爻位次有阴阳、奇偶之分。初、三、五爻为奇位、二、四、上为偶位。奇位为阳位,偶位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则称得位、得正;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失位、失正。

各正性命即各安其位、各尽其职。

养性立命,性命之情。孟子曰:“存之心,养之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将性和命联系起来了。命是必然的,运是偶然的,所以每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掌握自己安身立命的问题。如何立命?需要从人性修养着手。寿命的长短无法改变,命运的改变看道德修养。佛教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因此,要多做好事,为人类谋福,才能改变命运。

淮南子:“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

如果《淮南子》以和愉清静规定性命的自然性,那么董仲舒的性命是天的主宰的作为。因此他给性命规定与《淮南子》异: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


三、尽心知性

性从心,具体来讲,讲人的主体性,既具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性讲人的心情、性格、本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教化好,就能保持初心,所以中国人讲教化,启发人的自觉;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注重法律,不相信人能自觉。西方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都是一个本源。存在就是意义。世界的本源就像上帝创造万物一样,从金木水火土一直到黑格尔讲绝对精神,西方是一元的。西方哲学思想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一直是上帝的变种。中国的哲学则讲多元的,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即多元的。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是认为人可以改造,最终认为应该向善的方面发展。


四、性情中和

中国哲学认为精神世界由性命论、心性论而进入性情论。人是有感情的。《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何做到中和?喜怒哀乐都不能过度。


五、霸王道杂

霸有蒙蔽人的现象,“以力假仁者”,施行霸道者,舆论上要制造一些合理的因素。王,德政,王政。《管子》:“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王、霸的差别在于,以私利分天下者,为霸,以德政、仁道治理天下者为王道。日本倾略中国,打的口号为“王道乐土”,其王道实际为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因此不要被表面上的王道所蒙蔽,要看到王道的本质。

荀子认为,王道讲礼义,霸道讲刑法,王道从公利出发,霸道从私利出发。王霸的区别在于公与私、礼义与刑罚的区别。

汉宣帝有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即王道、霸道两手抓,仁政和刑罚并行,进行统治。一个朝代建立之初,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创伤,都会以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来进行治理,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是儒道兼用。因此,可以说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实践中得到了发扬。不管是内圣还是外王,都得到了协调,能互相促进。

陈亮和朱熹曾此展开辩论,即“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也就是朱熹和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辩。


【转载】《面向世界的儒学》第一节:内圣外王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